APP下载

浮针疗法联合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风寒阻络型临床研究※

2020-06-30余永庆杨博文赵鑫宇

河北中医 2020年3期
关键词:浮针压痛腰部

邓 栋 余永庆 杨博文 赵鑫宇

(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 惠州 516001)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又称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炎、第三腰椎横突滑囊炎,是一种以第三腰椎横突部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腰部疾病[1]。腰部长期负重或腰部力量不强,且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是导致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好发于青中年男性,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和久坐者[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病隐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顽固性下腰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部分人失于锻炼,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病率日益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3]。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常见有口服止痛药和放松腰部肌群,但止痛药只能暂时缓解疼痛,无法从根本上治疗,且易引起其他系统疾病。封闭疗法也是一种常见的选择,但依赖性强,不良反应多。病情严重时采用手术治疗,但治疗时间长,费用高,患者接受度差。有研究表明,中药外敷内服、理疗、针刀等方法作用不明显时,针刺和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肯定[3]。2017-02—2018-08,我们应用浮针疗法联合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7例,并与单纯应用手法治疗47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①腰部长期慢性劳损或受凉、扭伤史;②主诉腰部疼痛,一侧腰部钝痛或痠痛,对侧腰部牵掣痛,臀部或一侧大腿后外侧痛;③屈躯试验阳性,腰部活动受限,过度劳累后加重,适当休息后有所缓解;④第三腰椎处压痛感明显,可触及条索状肌挛缩或坚硬结节状物;⑤X线摄片检查显示第三腰椎横突肥大、过长或左右不对称。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辨证为风寒阻络型:腰痛如折,起坐、转侧、俯仰困难,遇寒痛增,遇温痛缓,腰肌硬实,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紧。

1.1.2 纳入标准 年龄18~50岁;治疗配合度高,能按要求完成所有治疗和检查;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腰肌劳损等其他腰椎疾病;合并关节炎、肿瘤等其他可能引起腰背疼痛的疾病;合并第三腰椎横突部感染、深部脓肿或全身感染;合并重要脏器及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疾病史;合并血友病、紫癜等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者;妊娠期、行经期或哺乳期妇女;研究期间接受其他方案治疗。

1.2 一般资料 全部94例均为我院中医特色诊疗中心患者,门诊61例,住院3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21~50岁,平均(37.22±5.34)岁;疼痛:左侧16例,右侧15例,双侧16例;病程1~40个月,平均(12.43±2.71)个月。对照组47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22~49岁,平均(37.59±5.12)岁;疼痛:左侧16例,右侧14例,双侧17例;病程1~37个月,平均(12.15±2.75)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常规止痛治疗。

1.3.1 对照组 予手法治疗。①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一侧,掌心平放于患者腰背部第三腰椎棘突处,沿一个方向轻柔按摩,配合点按大肠俞、肾俞,完全放松腰背部肌肉,约3~5 min;②术者拇指置于患者第三腰椎横突处,用力按压20~25 s,沿条索状硬块垂直方向弹拨3~5次;③沿疼痛侧臀部及大、小腿后外侧,施以揉法;④腰部两侧膀胱经施揉法3~5 min,结束前用掌心轻柔按摩腰背部肌肉1 min。每次治疗20 min,每周1次。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浮针疗法。患者手法治疗后,取侧卧位或俯卧位,放松腰部,于第三腰椎压痛处寻找肌筋膜激痛点(MTrP),距离MTrP 5 cm处为进针点,常规消毒后使用直径为0.6 mm的一次性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斜刺进入皮肤,夹角为15 °~30 °,快速透皮,提至皮下,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平刺。以进针点为支点,持针座使针体做25 °~35 °扇形运动(扫散动作)2~3 min,大约200次。完成后停止扫散,按揉腰椎关节局部筋膜和压痛点,活动腰椎关节,2~3 min。上述操作循环进行3次,扫散时注意询问患者是否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最后一次扫散完成后拔出针芯,用胶布固定皮下软管套针座,留针30 min。期间禁止沾水,防止感染。每周治疗2次。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压痛测试,术者以拇指指腹按压第三腰椎局部,寻找压痛最明显部位,根据压痛视觉模拟评分(VAS)[6]记录压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无法忍受的剧痛,得分越高说明压痛越明显。②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7]评价患者腰椎功能,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和膀胱功能,满分为29分,得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好。③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对患者风寒阻络型主症(腰痛如折)、次症(起坐不利、转侧不利、俯仰不利、腰肌硬实及遇寒痛增、遇温痛缓)按无、轻、中、重度进行分级量化,分别记0、1、2、3分,并计算中医证候评分总分。④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3 mL,离心后保存血清待测。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ELECTRA-XL型,荷兰威图科学公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5-HT、DA试剂盒由厦门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IL-6、TNF-α试剂盒由上海一基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1.5 疗效标准 治愈:腰痛消失,功能恢复,中医证候评分减少≥95%;好转:腰痛缓解,正常情况下功能基本恢复,劳累过后仍有疼痛,中医证候评分减少≥30%,<95%;未愈:腰痛减轻不明显,甚至加重,腰部活动受限[5]。以治愈+好转统计总有效。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压痛VAS、JOA下腰痛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压痛VAS、JOA下腰痛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压痛VAS均较本组治疗组降低(P<0.05),JOA下腰痛评分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压痛VAS降低更明显(P<0.05),JOA下腰痛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5-HT、DA水平比较 见表3。

治疗组(n=47)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7)治疗前治疗后5-HT890.71±142.63625.46±105.31∗△872.56±134.25750.35±110.43∗DA16.59±2.6810.47±2.13∗△16.42±2.7512.71±2.2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血清5-HT、D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4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4可见,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5 2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 见表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5可见,2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3 讨 论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一般认为,重体力工作者、伏案工作者和工作环境差、工作压力大者最易发生,同时第三腰椎横突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也是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第三腰椎横突位于5个腰椎横突中心位置,且最长,是腰椎前后屈伸、左右旋转的活动枢纽,周围附着大量肌群。第三腰椎是整个身体的中心和承重点,也是脊柱最为薄弱的点,为维持脊柱平衡,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承受的拉应力最大。当姿势不平衡或超负荷承重或扭伤时,附着在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等极易受到损伤,导致肌肉发生痉挛或组织粘连,引发周围组织炎性渗出、充血肿胀,引起腰部、臀部疼痛,甚至可能造成膝部或大腿放射痛和腰部功能障碍,尤其是前屈劳作或侧屈旋转时,腰部功能障碍最明显。当第三腰椎横突末端组织出现损伤时,会压迫、刺激脊神经后支及外侧支,出现局部压痛症状。现代软组织外科学认为,压痛点是椎管外软组织损伤诊断和治疗的关键[9]。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封闭、物理疗法等保守治疗,仅有少数患者由于治疗效果差或频繁复发而需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学认为,针刺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作用。浮针疗法是一种具有微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是在MTrP附近进针,针体沿浅筋膜层进行扫散动作[13]。MTrP是疾病在体表的一种表现,对痛点的刺激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14],浮针疗法的操作关键是寻找有效的MTrP。从中医理论分析浮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主要机制有:①近治理论。每一腧穴能够治疗所在部位附近病症,《灵枢·厥病》记载“头痛……痛未已,可即刺,不可远取也”,浮针疗法MTrP点附近进针符合该原理。②皮部理论。浮针疗法刺激皮肤,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③以痛为腧理论。十二经筋痹证的治疗原则均以痛为腧,《内经》选穴也将“以痛为腧”作为基本法则。浮针疗法皮下进针的方法和留针时间长的特点也与《内经》中多种刺法相似。MTrP周围皮下进针扫散的方法可改变疏松结缔组织液晶状态的空间构型,且浮针疗法产生的再灌注能加快改善血液循环[15]。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第三腰椎横突在多种不良因素作用下导致第3、4腰椎后关节紊乱,附着其上的软组织受到挤压和牵拉,引起炎性症状,从而引发疼痛。反复损伤会导致软组织发生瘢痕粘连、肌腱挛缩等改变,产生痠胀、麻木感。手法治疗通过揉、按、摩等多种手法疏通经络,舒筋理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16]。

第三腰椎横突周围软组织损伤会诱导大量细胞因子产生并参与炎性反应,刺激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氧自由基增多,机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进一步加重局部组织损伤[17]。IL-6和TNF-α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可进一步激活核因子活化B细胞κ轻链增强子(NF-κB)信号通路,诱发更多的致炎因子产生,加重炎性反应[18],且TNF-α的促炎作用会引起腰椎组织受损,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19]。5-HT是一种吲哚衍生物,DA属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二者均属于单胺类神经递质,能直接致痛[20]。IL-6、TNF-α等炎症因子过量分泌会导致DA、5-HT大量分泌,引起组织水肿,诱发疼痛[21]。有研究证实[22],促炎因子与慢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具有密切关系。动物实验表明,抑制鼠血清中促炎因子的水平可有效缓解疼痛,随着炎性反应被抑制,组织水肿吸收,疼痛得到有效缓解[2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血清5-HT、DA和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浮针疗法抑制炎性反应效果更佳,治疗组血清5-HT、DA水平低于对照组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有关。同时,压痛的改善程度反映了本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治疗组压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浮针疗法对疼痛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合浮针疗法和单用手法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和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治疗能够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组JOA下腰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浮针疗法在恢复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联合手法治疗能显著提高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风寒阻络型患者治愈率,抑制炎性反应,降低5-HT、DA疼痛介质水平,缓解局部压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浮针压痛腰部
护腰最多戴3个月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两种全口义齿修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