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期为2周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部分参数变化分析
2020-06-30陈前英徐飞舞何柳萍罗映霞刘牧静林贺青车慧君
陈前英,徐飞舞,何柳萍,罗映霞,刘牧静,林贺青,车慧君
(中山市中心血站,广东 中山 528400)
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临床对于血小板的需求度也持续上升,开始广泛应用血小板制剂。对于多种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献血者,输注血小板属于最佳治疗方法[1]。按照献血者健康安全要求显示,单采血小板献血周期间隔调整为不少于2周,且每次献量为2个治疗量。缩短采集间隔期,能够缓解临床血小板供应,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献血者的健康与安全。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间隔期为2周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部分参数变化,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捐献血小板20次的献血者共计57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7例,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年龄为60岁,平均年龄为(42.55±3.41)岁。
1.2 方法
血细胞分离机系统和配套试剂,将献血者的一般资料等参数上传到血细胞分离机中。抽取献血者5ml静脉血液,通过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开展血常规检测,检测指标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和分析所有献血者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并且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分析首次采集前和末次采集前的各项血常规指标,结果显示,两者在红细胞压积值、血红蛋白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分析首次采集前和末次采集前的各项血常规指标
3 讨 论
按照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首次采集前和末次采集前的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献血者在捐献血小板之后,外周血血小板下降,会刺激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大量原始巨核祖细胞,进一步转化为血小板巨核细胞[3]。待至血小板成熟后,会脱落进入到外周血中。
单采血小板时需要留取血样,开展血常规检测、血型检测、谷丙转氨酶检测和乙肝病毒检测,因此不能完全回输采集血液,此时就会导致献血者丢失血液。多次捐献血小板,所丢失的红细胞量不低于全血捐献者[4]。通过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首次捐献前、末次捐献前,献血者的红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红细胞压积值和血红蛋白存在显著差异。在检测分析中,还需要对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参数变化进行观察,由此推断出红细胞压积值和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无变化的原因。通过部分学者的研究报道显示,每月捐献一次血小板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值无明显变化。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捐献血小板之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值会出现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采集过程中,细胞成分粘附、离心机的物理作用、抗凝剂添加量等因素影响。对于长期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来说,部分献血者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清铁含量低于正常值。按照某血液中心调查重复献血者铁营养情况,结果显示,随着献血频率的增加,女性铁蛋白水平会相应减少,男性铁蛋白含量也会逐渐下降。
此次研究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含量比较低。在单采期间也会损失白细胞,所以献血者首次采集前和末次采集前的白细胞计数存在明显差异。按照部分报道显示,现代采机仪器和软件程序在采集血小板时,会降低献血者的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主要是与捐献血小板袋数、单采血小板次数有关。按照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可知,采血小板献血周期间隔调整为不少于2周,且每次献量为2个治疗量。对血常规参数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此次研究对12个月内,捐献20次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首次捐献前,献血者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值和血小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首次捐献前与末次捐献前,红细胞压积值、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必须关注到红细胞压积值、血红蛋白、白细胞参数变化问题。外周血红蛋白不是铁储备的灵敏性指标,当机体长时间缺乏铁储备时,会出现贫血症状。因此,铁缺乏可能出现在任何血红蛋白水平上,所以需要通过血清铁蛋白等检测指标,及时发现铁储备不足的献血者,避免多次采集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健康安全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机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为2周时,献血人员的血常规值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因此需要延长观察时间,确保献血者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