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2020-06-30刘金侠苗芳元
刘金侠,苗芳元
(青岛城阳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山东 青岛 26600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我国常见且高发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以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为其主要传播途径,如不经过科学、规范的治疗,可发展为肝癌、肝硬化,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由于乙肝存在一定的传染性,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人群对乙肝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出现“谈肝色变”的现象。即便相关部门发布多项政策以维护乙肝患者就业、入学等相关权益,但乙肝歧视仍普遍存在[1],导致乙肝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病耻感。病耻感是指患有某种疾病的个体自觉被孤立、被歧视、被排斥,从而产生一系列如自卑、羞耻、自尊降低等负性心理,长期存在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部分患者甚至发生人格、心理、情感等障碍,不能积极应对疾病,而是采取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2],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传染病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状况呈负相关。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社会支持,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病耻感水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感染性疾病科于2019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3];(3)排除患精神病病史者或一个月内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者;(4)排除不能正常沟通交流者;(5)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及心理干预,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社会支持,具体方法如下:(1)全面评估: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其年龄、工作情况、家庭状况、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家人对患者疾病的态度等,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结合以上情况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等。(2)加强院内支持:医护人员应以热情、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向患者宣教乙肝发病原因、传染途径以及主要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时,向患者解释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式等。组织科室内患者,以茶话会、小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通过同疾病患者的“共情”,加强患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络,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的良好氛围,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和患友的支持。(3)调动社会支持:向患者家属宣教乙肝相关知识及传播途径,指导其在与患者的日常相处中做好防范措施,告知患者家属注意防护不会感染乙肝,无需过度紧张,更不能对患者排斥和疏远,以免患者产生自卑、抑郁、悲观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此外,鼓励患者家属及朋友多关心、安慰、陪伴患者,与患者聊天,倾听其内心感受,为其准备有营养、可口的饮食,督促其积极治疗、用药,并尽可能给予其经济上的支持,使其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 I S)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病耻感水平。
1.3.1 病耻感
采用Fife等于2000年编制的社会影响量表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2007译制的中文版。该量表包括社会排斥、社会隔离、内在羞耻感和经济歧视共4个维度、24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4个维度的得分总和为总分,得分越高,则说明被测试者感知的病耻感越强烈。
1.4 统计学方法
双人核对数据后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两组患者SIS评分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S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IS评分的比较
3 讨 论
因乙肝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大部分患者得知患病后,会自觉缩小其社交圈子,减少与他人不必要的接触,其接触最多的往往是其家人或朋友,因此,家人及朋友对患者疾病的态度与其病耻感密切相关,如患者家属缺乏对疾病正确的认知而有意疏远、隔离患者,则极易加重患者的病耻感。此外,医护人员是熟悉患者病情,并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态度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研究表明[4]: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有效降低乙肝患者的病耻感,提高患者对自我和疾病的接纳程度,本文将社会支持应用于乙肝患者中,通过全面评估,强化医护人员支持,构建患友之间的支持,并积极调动患者社会支持系统,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病耻感,改善了其疾病应对方式,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