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血尿为突出表现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患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0-06-29

精准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毛细血管血尿白血病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3 1 心肾免疫儿科; 2 血液儿科)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AT)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小脑性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免疫缺陷及易患恶性疾病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的ATM基因突变是该病的致病基因[2]。AT患儿临床罕见,先就我院诊治的1例患儿临床资料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12岁。因反复血尿3年余于2017年8月19日入住我科。患儿自3年余前出现肉眼血尿,反复发作,无其他伴随症状,多次于排尿终末时可见数滴鲜血滴下。患儿血尿频次起初为每3~4月1次,曾于我院行泌尿系超声、泌尿系CT造影检查,均未见异常;后血尿渐加重,发生频次缩短至每半月1次,尿中可见血凝块。此次患儿血尿加重,伴乏力虚弱,遂再次就诊并收入我科。

入院体检:患儿神志清,精神可,轻度贫血貌。双眼球结膜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图1)。心、肺查体无异常。指鼻试验阳性,跟-膝-胫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快速轮替实验阳性。既往史:患儿自2岁时出现步态不稳,并呈进行性加重。曾行颅脑MRI检查示枕大池区蛛网膜囊肿并小脑萎缩(图2)。患儿8岁时曾因颈部肿物于我院血液儿科就诊,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减低,红系增生受抑制,片中可以见到分类不明细胞,比例占62.5%;骨髓免疫分型示CD2阳性97.3%,CD7阳性94.6%,CD5阳性96.4%;多种融合基因、原癌基因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均阴性,遂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型,中危)、AT。确诊后按照中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治疗2.5年后(4.5年前)停药,骨髓至今持续完全缓解。患儿首次血尿出现于末次化疗之后1月余,既往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化疗期间仅行1次化疗(CAT方案),且剂量为标准剂量,末次化疗方案为VP方案。个人史:患儿系第2胎第2产,孕32周剖宫产娩出。患儿语言及行为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家族史:父母健康,父母尿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否认近亲婚配;有一姐姐,至今健康,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病史。

入院后血常规检查示患儿轻度贫血,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生化全套检查等未见异常。免疫功能检查IgG含量为4.09 g/L,IgM含量为0.98 g/L,IgA、IgE、补体及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正常。尿常规示尿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正常红细胞为主。泌尿系B超检查示膀胱内条索样中等回声,考虑凝血块。行膀胱镜检查,术中见膀胱壁血管扩张,广泛黄褐色沉着,触之易出血,未见小梁、小房及其他新生物,考虑血尿为膀胱壁出血所致。予止血处理后再次好转。约1月后,患儿因大量肉眼血尿再次入院,内科止血处理效果欠佳。试行膀胱镜检查,因膀胱内大量血凝块未成功。遂行开腹手术,打开膀胱见大量血凝块,予电凝止血后未再出血。后患儿未再发生血尿,至今随访中。

为明确诊断、指导治疗,经患儿及父母同意,经医院论理委员会批准,取患儿及父母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基因二代测序,并对发现的突变位点用一代测序进行验证。基因检测提示患儿ATM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c.8357G>T(图3)、IVS54+3A>C(图4),均为新发现的突变。运用polyphen2软件预测错义突变的蛋白功能,显示两突变均为有害突变(图5)。

图1 患儿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

图2 颅脑MRI表现

图3 患儿及父母ATM等位基因之一的一代测序图

2 讨 论

AT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的遗传病[3],其发病率约1/100 000~1/40 000[4-5]。AT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婴幼儿早发并进行性加重的小脑萎缩伴共济失调、多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免疫缺陷。许多患儿易合并恶性疾病,该病预后不良,患者多死于肿瘤或严重感染。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小脑共济失调及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6]。本例患儿自2岁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呈进行性加重;颅脑MRI检查示小脑萎缩;双眼球结膜可见典型的毛细血管扩张,故临床诊断成立。该患儿血清IgG以及IgM水平明显偏低[7],存在免疫缺陷,亦与AT典型表现相符。

图4 患儿及父母ATM等位基因之二的一代测序图

图5 polyphen2点突变有害性预测

AT由位于11q22.3的ATM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所致[8-9]。该患儿ATM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突变之一为错义突变,经polyphen2软件预测为有害突变;突变之二为剪切位点突变,导致转录生成的mRNA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为有害突变。因其两条ATM等位基因均存在缺陷,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符,可确诊为AT。

ATM蛋白属于磷酸肌醇-3-激酶家族成员,是一种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可调控众多下游蛋白的磷酸化而发挥生物学作用[10-11]。ATM蛋白能够早期识别双链DNA的断裂,并通过激活下游的p53、CHK2等蛋白,使细胞周期停滞,为DNA修复获取时间;若修复失败则引起细胞凋亡[12]。ATM基因突变导致ATM蛋白功能丧失或表达水平降低,可呈现多种临床表型[13],受DNA损伤的积累、氧化应激程度等共同影响[14-16]。

ATM基因突变所引起的DNA修复能力下降可影响基因稳定性,使错误突变不断积累,增加肿瘤发病率。而合并免疫缺陷、免疫监视能力下降,更增加患者患恶性疾病的可能。AT患者约1/3患恶性疾病,较正常人高约25%[17-19]。在儿童患者,多为淋巴样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其中白血病患病率较正常人高约70倍;成年患者则更易出现实体瘤[20]。目前尚未发现突变位点及类型与恶性肿瘤间的相关性[17-18]。通常AT伴发肿瘤患者较原发性肿瘤患者预后差[20]。但该例患儿白血病的化疗较为顺利,初次化疗即获完全缓解,目前已停化疗多年未复发。其远期预后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血尿是此例患儿的突出临床表现之一,国内尚无类似文献报道。该患儿血尿有如下特点:时轻时重,间断出现,无明确诱因;血尿多于小便末段加重;尿中有血凝块;肾脏影像学无明显改变;尿红细胞形态多为正常红细胞。除此之外,患儿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无异常,且肾功能、补体水平正常。结合上述特点分析,膀胱源性血尿可能性大。后经膀胱镜检查证实,患儿膀胱壁多发毛细血管扩张伴出血。该患儿最初经内科保守止血治疗有效,但后来出血量大,外科手术是唯一解决手段。最终经外科手术血尿得以纠正。

大量出血是AT患者的罕见并发症。本研究以“ataxia telangiectasia syndrome、bleeding”作为英文检索词于PubMed中检索1980-2020年相关文献,结果有9篇文献符合要求,报道的出血部位有膀胱(5篇)[21-25]、脑内(3篇)[26-28]、鼻部(1篇)[29],其中膀胱出血AT最多见,且多数为环磷酰胺(CTX)治疗后出现。出血性膀胱炎是CTX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因为CTX在体内的代谢物(如丙烯醛和4-羟基异磷酰胺类)经尿路排泄,损伤泌尿道(包括膀胱)黏膜上皮。常在静脉给药(尤其是大剂量给药)后早期发生。该患儿因白血病多次化疗,仅其中1次化疗方案含标准剂量CTX,且患儿该次化疗结束后数月内均无血尿,故可排除CTX所致出血性膀胱炎。部分AT患者膀胱出血可极为凶险,甚至可危及生命。多数学者认为膀胱壁毛细血管扩张为AT患者膀胱出血的原因[30]。AT患者毛细血管扩张最常见且最具代表性的位置是球结膜,也可见于皮肤(耳廓、面部、鼻部、颈部)以及脑、肝静脉、肠黏膜、膀胱壁,但出血者罕见。亦有学者认为膀胱出血的AT患者多数接受过CTX冲击治疗,可能是由于AT患者对CTX耐受性更差所致[30],故应避免含有CTX的化疗方案,即使是低剂量使用也应尽量避免,以免发生致死性的膀胱大出血。

总之,AT是ATM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遗传病,患者可能因毛细血管扩张导致大出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在内科治疗效果欠佳时,需外科手术治疗。AT患者应用CTX需慎重。

猜你喜欢

毛细血管血尿白血病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
阅读理解Ⅰ
白血病·患儿
IPL—Queen皇后光子嫩肤仪对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治疗作用的探讨
祝您健康处方(10)血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