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层面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29杜丽萍杨晓冬任程坤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螺旋规划

石 龙 杜丽萍 杨晓冬 任程坤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教职成司函〔2015〕168 号)等文件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各个试点院校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已经在有序渐进地推行,但目前“诊改”工作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内生动力不足、标准和目标不够明确,组织架构不健全,信息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1][2]。本文以国家“诊改”试点院校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学校开展教师层面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主要实施过程,以期能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开展“诊改”工作背景

2015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做出在职业教育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战略部署。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试点院校之一,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结合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构建了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分别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5个层面深入开展了诊断与改进工作。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做好教师层面的诊断和改进工作对构建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二、打造师资队伍建设“标准链”和“目标链”

(一)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打造“目标链”

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行SWOT分析,详细分析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机遇—弱点—挑战”。以打造一支“德高、善教、会做、能研发”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元双师”教师队伍为总体目标,明确师资队伍数量目标(职工数、专任教师数、兼职教师数、生师比)、师资队伍结构目标(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结构、学缘结构)和师资队伍能力目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师社会影响力)。

根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架构了学校、二级院部、专业、教师等四个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链(如图1 所示),形成逻辑清晰、上下联通的师资建设目标体系。

图1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链

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十三五”发展规划(子规划),二级单位按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制定部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各专业按照本部门建设规划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教师根据指导性文件,结合自身需求,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制定个人“短期+长期”发展规划。

(二)梳理教师发展有关标准,打造“标准链”

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全面梳理分析《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国家文件中对教师实践能力、教师学历水平、师德建设、教师专业化水平、科研能力、教师信息化技术运用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为制定学校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关标准奠定基础。

建立有层次、有维度、有类别、有标准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链”(如图2 所示),主要由“学校、二级院部、专业、教师”等四个层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普通教师”四个类别和“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新教师”五个级别组成。

图2 师资队伍建设“标准链”

建立健全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遴选标准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分别在“师德师风、专业知识与能力水平与职业发展规划、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与社会影响力”等五个维度上分别量化维度要素,对各个要素进行分数设定(如图3所示)。

图3 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五维指标体系要素及分值

三、建立“8字螺旋”运行机制

运用“零缺陷”理论,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模型(如图4所示)。教师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模型由两个螺旋组成,分别称之为“静螺旋”和“动螺旋”,两个改进螺旋相交于计划、组织和实施环节,相互联动、相辅相成[4]。

“静螺旋”以目标为出发点,通过设定标准、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诊断监测、考核激励、学习创新、改进提升等质量生成整个流程各环节的完整循环。“动螺旋”主要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对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等环节进行自我数据报告、预警与分析、实时调控,及时进行改进,保证计划目标实现,同时为下一个质量周期目标的修正与实施提供依据,实现自我质量监控和保证。

图4 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模型

四、信息化平台助力自主诊改

(一)依托平台开展分解学校规划任务和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行年度任务分解,组织二级单位按计划实施,并根据监测和预警的数据实时调整工作计划。教师根据个人发展规划目标,对照目标各维度的标准,做好年度计划(如图5 所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个层次的教师每人按照各自级别上下浮动制定3个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教师可根据监测和预警的实时数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调整年度任务计划。

图5 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个人规划

(二)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施教师诊断与改进

依据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和个人发展规划,基于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的采集、统计、预警、分析,实时自我诊断与改进。

教师个人通过内在素质和业绩标准雷达分析图(如图6 所示),主要包括师德师风、专业知识与能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等五个方面,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发现自我专业成长最近发展区的空白点,并根据在二级学院、全校所处的位置以及自身优势和劣势制定发展目标和改进机制。

图6 内在素质和业绩标准雷达分析图

学校通过平台对学校教师整体情况进行监测,主要包括生师比、教职工数、学历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等监测点。平台可自动生成诊改报告,挖掘突出集中问题,以便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及时改进。

五、“双擎驱动”增强内生动力

(一)机制引擎

制定教师诊断与改进实施办法,明确教师“诊改”责任部门、责任主体以及各项“诊改”要求,并附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个人目标任务的实施结果排名将纳入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的选拔认定以及评奖评优工作中。“立改废”相结合,执行动态化制度建设原则,及时废除不利于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及时制定激励教师成长、推动学院师资队伍加快发展的规定办法。

(二)文化引擎

培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自律全面质量意识和质量习惯,形成“重质塑能、自律精进、守正创新”的全面质量文化体系。坚持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带领全体教职工艰苦奋斗、大胆创业;依托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着力打造特色的文化活动,形成“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和爱国爱校教育带”文化品牌;培育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爬坡过坎啃硬骨头、戮力改革敢于创新、乐业精业勇做工匠的职教精神。

六、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层面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高职院校开展“诊改”试点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开展该项工作时,要科学进行顶层设计,正确打造师资队伍建设“两链”,合理构建“8 字螺旋”运行机制,注重质量文化形成,信息化手段覆盖“诊改”全过程,才能不断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螺旋规划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旋风“螺旋丸”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螺旋变变变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