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质量视角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0-06-29肖建辉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学学习者职业

肖建辉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引言

科学的评价机制,除可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外,还能指引学生的学习行动、激发学习兴致、提升其参与程度、增强实践能力、大大促进学习质量。自教育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高〔2006〕16 号[1]文件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工学结合大幕。工学结合课程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指引,以任务为驱动,融合职位所需的知识、专业技能、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重构课程内容,建立工作任务体系,确立新的课程目标,教学组织、学习形式、学习者定位等都有质的变化。此变革下传统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评价要求和实现考评价目的,亟需寻找能满足工学结合课程要求的学习质量评价方案。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需求[2]。

本文基于学习质量视角,在对泰勒评价方法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对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提出不同见解。

一、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现状与问题

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研究时间不长、成果不多,以下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研究设计理念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模式要求

评价应以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发展为导向。首先,工学结合课程评价设计理念关于评价目的、原则、方法、评价指标、设计思路等的认识与实践存在差距,导致出现评价指标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规格存在差距;其次,现有课程评价导向主要着眼于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等,未针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现状和学习者学习质量;再次,评价内容主要限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缺乏综合职业素养评价,缺乏真正的过程评价,体现在过程评价是一次性评价;最后,评价目的与评价实施思路单一,仍沿用传统封闭式评价思路,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二)过程评价过于笼统

过程考评在工学结合评价中逐渐被重视,其中对工学结合课程的必要和重要性基本上成为共识。但目前过程评价过于笼统,体现在目前实施的过程评价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评价,并未对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的、具体的表现进行评价,不能反映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养水平。一次性评价的做法,无法发挥除检验学习质量外的其他引导、激励等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评价对学习质量和人才质量的促进作用。

(三)评价方法过于单一

工学结合课程具有工作的复杂性和“工学结合”的多样性,需有适合不同任务、不同过程、不同情景和不同目标的多样性方法。目前工学结合学习质量评价方法比较单一且不系统,有的仍用传统的考试测验法,缺乏针对性。单纯的过程性评价、项目评价或课程终结性评价方式,均不利于达成工学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

(四)参与评价的关键主体缺失

用人单位应是学生学习质量最佳也是终极检验者。已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是学习活动和工作的双重实践者,因而毕业生应是重要的评价者。目前评价主体大多是教师、在校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基本上尚未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参与课程实时评价情况也较为少见,参与评价的关键主体缺失致使评价效果效度与信度大打折扣。

(五)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不足

检测和反映水平和绩效是考评的基本功能,激励和管理是评价的主要和重要功能。评价除了要检测和反映学习者学习质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外,还需发挥激励学习和导向、诊断、反馈及监控课程的管理功能。现行的评价方案重在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忽视了评价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学习导向、调动和保护学习积极性等作用,也忽略了对课程的引导、诊断、反馈功能。

(六)评估指标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评估指标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现行评价指标主要覆盖教学条件、课程标准、教师教学成效等方面,未能全面检测和诊断学习质量的指标。评价指标更多注重了共同点、忽略了个体差异,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影响了课程评价的可信度,不能充分发挥评价作用。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基于“工学结合”的以促学和促进课程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全面、科学、系统性的课程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对改变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理念、促进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有深远意义。

二、工学结合课程特点分析

工学结合课程以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引导学习者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3]。工学结合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学习任务类型、施教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等都有别于传统课程的新特征。

(一)课程目标分析

根据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和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学生从自然人、学校人到社会人、职业人的转变,高职院校应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学生毕业后“有职业”“有好职业”“敢于创业”等多层目标[4]。作为高职教育载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应培养学习者的知识、专业技能、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

1.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目标是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对知识、专业技能、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等均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能力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方面。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均需具备的基本能力[5],如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是指从事职业所要求的职业信念、情感、态度、素质、品质等职业人士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学习者要掌握某工作领域的知识、专业技能、获得某工作领域所要求的情感、态度、思维和方法等职业素养,使学习者成为“入职即可上岗、上岗即能胜任”[6]的某工作领域的合格人才。

2.工学结合课程目标以专业技能为主、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知识为辅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从事的主要是技能型工作,技能目标是面向职业院校开设的工学结合课程的主要目标。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任务的基础,也是个体职业成长的必备条件,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因此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应该作为现代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工学结合课程的重点目标。一般职业能力强弱和职业素养水平高低是就业竞争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之一。职业素养,需通过有意识的专业训练,一般职业能力同样如此。因此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应成为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目标。

3.工学结合课程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才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

教育的产出是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希望是“入职即可上岗、上岗即能胜任”,具有充分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更能在激烈的就业中胜出。因此工学结合课程作为与工作密切联系的教育活动,应将提升人才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作为最终目标。

(二)学习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是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载体[7]。工学结合课程学习任务分析(注:具体不再展开分析)。

1.按学习内容可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2.按学习者的主、被动性,可分为被动接受型学习和自主探索型学习

3.按照学习任务性质和参与人数,可分为个体任务和团队任务

4.按课堂开放与否,分为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

(三)教学过程分析

工学结合教学的颠覆性还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设计与组织课堂、分配任务、指导学生、控制学习进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作用是引领、指导、管理,不再是课堂主体。新模式下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性和潜力,使其最大程度地融入新教学模式,达到最佳学习质量?除了教学设计、课堂主导外,教师用恰当的学习质量评价机制,给学生指引方向、激发潜能,促使学习质量达到最佳。

三、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评价的现状及问题、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目标、学习任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等特征,我们要强化顶层设计意识,精准评价、精准诊断、精准育人[8]。本文对泰勒课程评价程序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构成、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应用八个方面,结合工学结合课程《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实践,探讨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图

(一)评价目标

1.精准检测学习质量

检验学习质量,是评价的传统使命与任务,是评价的基本功能。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对学习者在某专业领域的知识、专业技能、一般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给出客观、公正、真实的评价。评价结果也将间接反映施教者教学质量。

2.以评促学

检验学习质量不应是评价的唯一目的,用评估去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习质量更具价值。首先,评价的要求即是学习的目标。无论是对整个课程,还是具体到每个项目甚至每次任务,如果学习者事先了解评价的要求,从评价要求领会学习的要点和努力的方向,加强针对性和有意识训练,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同时能避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式学习的无目标性、盲目性和可能出现的无所适从。其次,根据学习动机评价理论思想,采用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和精神,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因此,以评促学应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3.以评促建

充分发挥评价管理功能,通过学习质量评价结果,诊断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课程建设、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促进工学结合课程持续建设和发展,提高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成效。

(二)评价内容

1.知识、专业技能、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工学结合学习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决定评价内容。工学结合课程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大目标决定了学习质量评价应从知识、专业技能、一般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建立了将知识点贯穿教学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工作任务教学体系。这种变革带来了三大变化:一是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以知识为辅。学习知识的目的在用于解决实践问题、而非纯粹的知识学习。二是凸显过程重要性。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是在工作过程中完成,技能的高低最终体现于工作过程中。三是工学结合课程增加了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因而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是知识、专业技能、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且以专业技能为主、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

2.创新绩效是工学结合课程评价的必要组成部分

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战略,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9]。按照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2030 年人工智能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战略部署,国家对创新人才需求大增。创新素养与能力培养应植根于教育中,创新教育应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我们需通过设置创新绩效指标,引导学习者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勇于开展创新实践和取得创新成效,从而真正实现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育支撑产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在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中设置创新绩效指标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

因此,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内容是知识、一般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绩效。

(三)评价原则

1.科学评价原则

只有科学的评价,才能将评价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否则不能发挥评价各项功能。无论是考核目标的设定,还是考核方法、考核过程、考核指标设计、考核程序等都应符合教育学、管理学规律,力求实现评价方案科学性。

2.过程评价原则

在工学结合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道德、操作规范、过程参与度、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均不大可能在一次测验或考试中就得到真实体现。相反,工作技能如何、能力强弱、素质高低,在工作过程中一目了然。评价者可观察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展示的情绪、态度、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价值观,据此调整教学,实现预期学习效果,同时可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诊断、反馈等,为教师改进教学及课程建设与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过程评价涉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评价结果全面、客观、真实[10]。学习过程,是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评价的最佳场所。过程评价对于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教学和课程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3.全程评价原则

为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建议实施全程评价。将评价贯穿到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评价学习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可分散老师评价考核的工作量,避免评价工作都累积到期末一次性完成。

4.全员评价原则

所谓全员评价原则,即任课教师和所有学习者,均是课程或班级的评价者。工学结合过程除了有个体任务,还有团体任务、过程任务、展示或示范等多种任务。除要考察知识外,重点要考察能力、素养和态度,具体到每个同学表现如何,学习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自己的评判,这种评判具有价值和重要作用,应当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5.激励性评价原则

我们设计的学习评价方案,要能发挥学习导向作用、鞭策作用,让学习者在评价方案的指引下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增加学习的动能;要能通过评价,激起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兴趣、探索欲望和精神,激发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评价指标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特点分析、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内容分析结果,同时根据工学结合课程所要求的知识、能力、职业素质三大目标,依据以工作任务序列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以及工学结合课程存在团体化任务的特征,工学结合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由课程(项目或任务)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工学结合课程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工学结合课程团队领袖评价指标体系三部分构成。

1.课程(项目或任务)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大目标,因专业技能体现于工作绩效,所以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的基本评价指标包括专业知识、一般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工作绩效四大类。创新具有稀缺性、难度系数相对较高的特点。创新指标可用于引导和激励学习者创新,但不适合用于衡量学习者的课程成绩水平。创新是非硬性要求,因而,创新指标宜作为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附加项而非必选项。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此评价指标既适合于课程终结性评价,也适合课程中的模块评价、项目评价、单项任务评价等过程评价。

续表1 工学结合课程(项目或任务)学习质量评价一、二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2.工学结合课程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工学结合课程的“工作绩效”,是指工学结合课程中的学习者完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活动的成绩和效益。工作绩效评价结果反映学习者的工作贡献能力。工学结合课程的内容以工作内容为主,工学结合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掌握必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能胜任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决定了工作绩效的评价的重要性。工作绩效评价是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工学结合课程覆盖的学科范围、工作领域广泛,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工作绩效评价指标必然不同。在此以《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为例示范工作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如表2所示。

续表2 “工作绩效”二、三级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以《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为例)

3.工学结合课程团队领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任务分析,按照学习任务性质和参与人员多少可分为个人任务和团体任务。全面衡量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和促进人才培养,团队领袖评价不可或缺。团队领袖的主要作用在于领导所在团队有效完成任务,将团队绩效最大化。对团队领袖的评价应重在领导属性的考察。团队领袖的领导力强弱,是团队业绩好坏的关键,因而领导力应成为团队领袖评价的关键指标。团队业绩是团队领袖领导成效的直接体现,应成为最重要的指标。根据管理学理论及工学结合课程的团队教学与评价的多轮实践经验的总结,团队领袖评价指标将从领导力、计划能力、悟性及执行力、协调能力、控制力、临场应变能力、原则性、个人魅力和团队绩效等方面进行设计。工学结合课程团队领袖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工学结合课程团队领袖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续表3 工学结合课程团队领袖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4.关于权重的说明

权重按需调整。考核指标具有思想和行动的导向性。为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以上各级、各类指标的权重,建议根据评价目标、教学目标、学情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调整,以达到评价的最佳效果。

(五)评价构成

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构成以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内容。按评价内容分,评价构成包括知识、一般职业能力、工作绩效(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绩效;按评价对象分,评价构成包括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团队领袖评价;按学习任务性质分,评价构成包括个体任务评价和团体任务评价;按评价主体划分,评价构成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团队领袖评价、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按课程单元分,评价构成由各单元组成。

1.评价内容构成

按评价内容划分的评价构成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分类标准,有助于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习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内容构成(以《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为例)如图2所示。

图2 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内容构成(以《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为例)

2.评价主体构成

根据评价主体的分析结论,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主体构成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团队领袖评价、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六部分(如图3 所示)。关于评价主体构成要注意区分工学结合课程学业成绩评价构成和学习质量评价构成。工学结合课程学业成绩构成,是课程学习结束后所学课程的最后得分的构成,与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是不同的。毕业生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发生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无法作为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质量评价构成部分,因此工学结合课程学业成绩评价构成包含自评、互评、师评、团队领袖评价四部分,(如图4所示)。

图3 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构成(以《国际货代为例》)

图4 工学结合课程学业成绩评价构成(以《国际货代为例》)

(六)评价主体

按照全员评价原则,与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相关人员包括学习者、教师、毕业生、团队领袖、用人单位等。学习者、教师、毕业生、团队领袖、用人单位均应成为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主体。

1.团队领袖是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评价主体

团队学习是工学结合课程的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团队任务在工学结合课程学习中占有一定比例。团队学习在实现工学结合课程培养目标、尤其是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团队的关键人物是团队领袖。团队业绩高低,与团队领袖的领导力大小和其潜能发挥程度密切相关。团队领袖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和负责人,只有享有评价权限才有可能实现团队绩效的最大化。给团队领袖赋予考核评价权,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实现“以评促效”。

2.毕业生是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评价主体

毕业生既是曾经的学习主体,又是将学习成效在实践中检验的载体。毕业生通过工作岗位的实践,对工作岗位关于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的需求有切身感受,能较清楚地知道学习结果对工作需求的满足度,毕业生的评价意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用人单位是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的终极评价主体

用人单位是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的终极评价者。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不应止步于教学期间或教学结束时,还应着眼于未来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与发展。用人单位评价对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制定计划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或实习生的评价,用于日后改进教学课程建设。

(七)评价方式

建立“六方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确定的评价主体,应建立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团队领袖评价、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在内的“六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自评、互评、师评,是根据教学和激励需要,穿插于教学全过程,合理、适时采用。团队领袖评价在每次团队任务结束后对所领导的成员进行素质、能力、团队贡献等评价。毕业生评价宜安排在毕业3年内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一般需等到学习者实习时、毕业时或者参加工作以后才能进行,建议安排在学习者进入用人单位3年内进行评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可用“表1工学结合课程(项目或任务)学习质量评价一、二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八)评价结果

根据学习动机强化理论、价值-期望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等思想,要使学习质量评价发挥最大作用,最大程度的实现课程目标,须遵循激励性原则,使用评价结果,激发学生内涵的动力和能量。为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可在工学结合课程中评优评先,对学习者的优秀表现予以肯定、表彰和奖励。

1.课内评优评先与奖励

首先,设置评优评先奖项。实施学习质量评价将得到一系列评价结果,除课程成绩,过程评价将提供多种评选信息,如团体任务中有表现突出的成员、业绩最好的团队、表现出众的团队领袖。为强化工学结合课程专业技能、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作用,可设置最佳学员、最佳主管、最佳团队等组别奖项。每个组别下可灵活设置单项奖,如最佳学员类别,可设置项目最佳学员、最具职业素养学员等。同理,最佳主管、最佳团队也可下设单项最佳奖项,比如最佳魅力主管、最佳效能主管等。其次,奖励措施。可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方式。除了上述精神奖励,还可进行物质奖励,比如设立奖品。再次,可进行学业奖励。将评价表现与学业成绩挂钩,比如获奖可获课程加分等。

2.课外奖励

为扩大激励效果、将学习质量的评价作用发挥到最大,可将课程评优评先的奖励在课程以外进行使用,承认课程奖项的地位与作用。如获奖学生给予综合测评加分政策。当然,这需要得到学校、二级院系的支持。

总之,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应充分使用评价结果,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措施,将评价效用发挥到最大,以促进提高学习者学习质量、施教者提高教学水平以及促进工学结合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工学结合课程需要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而有效的学习质量评价工具。工学结合课程目标以专业技能为主、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知识为辅助;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任务类型有知识学习、工作任务学习,自主探索型学习、被动接受型学习、个体任务和团体任务等。任务类型多样化决定了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需采取针对性、多样化方法。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须紧扣工学结合课程特点,量身定做,做到精准评价、精准诊断,为精准育人提供铺垫。宜从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建立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能提升学习质量、教学效果、促进课程可持续建设和发展、提升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能实现用人单位、学校和学习者“共赢”。工学结合课程覆盖的专业范围、工作领域非常广泛,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学习质量评价存在差异,可以针对具体的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质量评价开展研究。本研究的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成果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可用于中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用人单位业务培训课程的培训质量评价、用人单位职业能力测评、行业协会颁发职业技能证书前的职业技能考评,亦可供操作性或工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评价借鉴。

猜你喜欢

工学学习者职业
盐工学人
——宋辉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职业写作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我爱的职业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