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2020-06-28高宁
高宁
摘 要:劳动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要素,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及劳动素养也是實现学校教育社会价值,不断培养高素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式涵盖了不同方面的内容,其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智慧,还能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延伸。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
充分运用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关劳动教育的资源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前提。虽然小学数学教材上并没有具体指出劳动教育的内容,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良好地实施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认知劳动的真正意义。
一、利用数学活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适应社会是所有学生的必经阶段,利用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协助学生实施社会实践,学生独立参与其中,才能感受到劳动的艰难,产生情感共鸣,具有科学的劳动思想。在数学活动中,逐步渗透劳动教育,其能够协助学生在劳动中观察问题,同时独立处理问题,在该阶段中不断积累宝贵经验和教训,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譬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课程中,教学的目标在于利用不同形式的观察以及沟通活动,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概念以及手段,不断取得分类的数学活动经验。另外按照一定的要求,对物品实施整理划分,其实也是数学中找寻具有相同特点的阶段。对小学生而言,其对分类也具备生活经验,因为在家中也整理过自己的房间以及书包等。不过大部分学生对物品分类的方法掌握并不充分,一些学生甚至并不理解分类的意义,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培养良好的劳动行为。在这节课,教师可对比不同同学整理的房间,一个非常整洁,一个较为邋遢,进行对比后让学生知晓和掌握整理房间的相关经验。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独立操作过程中,感受和掌握分类整理的方法,不断累积分类活动的经验。
二、运用数学文化,清楚劳动的价值
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同时也属于人类的主要特点以及存在形式。譬如在一年级上册中“古人计数(11~20不同数字的认识)”课堂中,改版后章节内容的课题从之前的“捆小棒”转变为“古人计数”,同时添加了“古人计数”的相关实景图。利用数一数,充分认知比10多1的数时,教师鼓励学生读出11~20相关数字后,提出了针对性的问题:大家都能够认识这些数字,不过大家知道这些数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吗?教师从“古人计数”文化入手,教导学生模拟古人运用手指头数羊,数到10后,手指头已经不够用,所以衍生出全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了解十进制的起源,渗透了数学文化,使学生认知到教学不只是了解11~20不同数字的结论,更需要利用“古人计数”的经典故事,逐步渗透自然数的形成以及演变阶段。
三、运用数学之美,体会劳动创造美的意义
热爱劳动属于非常美好的品质,把数学独特的自由的美同劳动教育进行融合,让学生充分参加劳动实践,同时做出成绩,获得其他人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就属于劳动创造美的表现。譬如,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课程中,要求学生在充分学习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前提下,通过欣赏漂亮的图案了解和掌握基本图形的模样,使学生运用该基本图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进而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在具体设计课程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详细观察衣服图案以及某学生家中装修的不同类型的漂亮的墙砖等图形。该步骤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学生更加熟知图案中哪些属于教学过程中学习的基本图形,从而深刻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通过结合学生生活情境,举出学生非常熟知的生活实例,营造学习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民族服饰的图案等内容,感受到不同民族服饰的魅力,使学生感知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优良品质。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语言介绍图案的特点,不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学生从不同类型的图形中找寻基本图形,同时标注出基本图形,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不断创造美。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感知劳动同智慧结合的重要性,从不同方面思索问题,其不但能够有效处理难题,同时还能获得数学智慧。从人类的进化阶段以及社会总体发展演变分析,劳动属于发展的前提,劳动协助人类更好地认知世界。数学教师必须科学地把劳动教育逐步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劳动课的思维,不断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朱术磊.智慧·价值·文化: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生意义[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13):19-21.
[2]邹慧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J].文学少年,2019(21):1.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