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通向语文素养之途
2020-06-28杨晓英
杨晓英
回首自己十多年的求学生涯时,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所学的科目中,只有语文能够和我们的生活须臾不可分离。高中学过不少函数和解析几何,还有物理化学科目的很多知识,但我自己感觉到,那些颇具难度的理工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的其实很少,事实上,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人们都在跟语文发生着联系。日常交流,语言要考虑是否得体;工作中,不可避免要撰写一些发言稿;结婚的场合,在台上也难免要进行致辞。这些都涉及到了语文的素养。
語文的素养该如何形成?
语文的学习或者语文素养的造就通常有三条途径:课堂的有效教学,课外的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课堂的教学是语文学习必经之路,因为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纯粹无师自通的天才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语文的学习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开始之前,教师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此外,当一个人步入社会之后,社会的各种实践也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起着一定的作用。生活即教育,几年前,我参加一个外语论坛,论坛主持人说出了“请各位来宾尽快就坐”,“胡老师,请留步”等礼貌用语。于是我明白,在公开场合,这些就是主持人语文修养的体现,而且这几句话值得我借鉴。
我相信,语文学习者应该有一个共识:从长远来看,课外阅读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原因一:上学过程中,仅仅靠课堂和课本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原因二:学校教育结束后,语文素养的提升则完全是依靠自主的阅读了。达尔文说过,“我一生中最有价值的知识,都是从自学中得来的。”语文亦是如此。当然,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林语堂说,如果一个人捧起莎士比亚的著作如同开始一场噩梦一般,那还是不读为好。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浩如烟海的语文作品中,择取自己喜欢的作品,然后消化,融入自己的血液,“腹有诗书气自华”,由内而外,常年的坚持所积淀的知识不仅赋予一个人良好的语文素养,更能赋予人一种深厚的底蕴和儒雅的气质。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气质和修养的体现。当我们读到百度李彦宏的著作《硅谷商战》时,不仅钦佩他的高端的搜索技术,更为他的文笔所折服;当一位国家领导人在记者会上适时援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名句时,体现的是优秀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个体的语文素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蒋胜男的长篇巨著《芈月传》改编成电视版本,红遍了大江南北;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原著及电视版本,成为了几十年来不朽的经典;古龙的武侠小说更是深入到了街头巷尾,飞入寻常百姓家。
个体的语文素养让民族的文化辉煌成为可能。莎士比亚是不列颠民族的一张文化名片;林语堂的语文素养让《京华烟云》轰动了欧美文坛,并在中国广为传播;莫言的笔耕不辍更是让中国实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夙愿。
阅读,成就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无数个体的语文素养,成就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