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0-06-28安茹茹

快乐学习报·教研周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安茹茹

引言: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知识输入过程,通过广泛地阅读,学生的知识面会变得更加广泛,学生的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审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提出相关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进,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的高效阅读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就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繁杂,大多数教师只是满足于去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甚至只是教学生记住一些考试重点,一节课下来,老师都在不停的讲解,学生在不停地做笔记,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严重而缺乏阅读时间,加之又受自身能力限制,阅读兴趣往往提不起来。因此,就形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分析、轻诵读,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感情,重理解、轻方法的特点。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时间不足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是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缀。”[1]可见,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而当今高中生缺乏阅读兴趣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课下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去阅读。据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分析,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不到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偶尔翻翻而已,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来不去翻阅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喜阅读小说、戏剧等阅读书籍,但绝大部分是被小说、戏剧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阅读效果不容乐观。

高中生面对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课程安排紧张,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而阅读教学单纯依靠上课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除了必要的欣赏阅读作品之外,还应该有欣赏前的了解和之后的阅读鉴赏。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对所需的相关知识予以讲解,并在阅读之后进行必要的鉴赏分析。但学生的阅读无法保证其应有的时间,降低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可能性,使学生个体对阅读的认识大打折扣。

(二)课堂效率低,学习氛围差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完成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在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缺乏一种把教学理念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行为的努力。大多数教师仅以解题的方式来解读文本,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特性,在这种“标准答案模式”的制约下,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提高。加之受教学任务和课时的限制,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抓任务、赶进度,忽视了学生的求知需求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不断提问的方式,而在提问之后又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便迅速给出答案,使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也使得课堂效率降低。

课堂效率低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氛围,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加之课下预习准备和课后巩固时间较少,有不少学生虽然已经把课本学完了,但却有不少课文还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一些学生只是上课学学,课后根本连书都懒得翻。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偏重知识训练,忽视能力培养

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研究往往停留于文本阅读的表面层次,而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探究,这样虽然能照顾一部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但对那些语文素养高、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却得不到满足,影响了他们阅读学习的积极性。而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对字、词、句及语法等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对文章的美感特质却很少关注,忽视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是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接受,更是在于创造,如果只注重语言文字外在形式的讲解,习惯于解剖教材,图解概念,这样就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消极的阅读心态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被无情地熄灭了,思维能也受到了极大的遏制。在阅读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千万不能以学生阅读能力差影响教学进度等为由,出现教学“满堂灌”。这样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思维能力也难以提高。

(四)教学模式僵化,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分析为中心,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如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来灌输给学生。同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细致分析,并把唯一的结论让学生记忆。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论的影响和三维目标的指导,“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很普遍,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进行阅读活动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却很少。这是由于教师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阅读文本只讲中心思想、重点段落、创作手法等,使整个阅读教学程式化,忽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性需求;另一方面,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阅读教学围绕着如何出题、解题进行,注重部分语句、段落的细化分析,使整个阅读教学味同嚼蜡,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学习压力增加,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二、提升閱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面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鉴于阅读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中学语文工作者的工作重点。那就需要打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发挥各类教学模式的优点,剔除它们的不足,并结合新课改的最新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教师通过描绘或者是其它一系列富有形象的方式,体现出某种景象、状态或者是情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有序宽松、平等民主,以及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阅读环境。倘若在充满压抑感的气氛当中,那么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挖掘学生的潜力。为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尽一切策略创设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文章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师在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进入一定的阅读情境,可以呈现“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的视频,通过声音画面,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了解课文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阅读教学情境。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将有关的分析内容拟定,以此当作学生的提纲,让学生通过自身固有的知识经验,索引与同化所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而使得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阅读情境。

“阅读兴趣指的是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2]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不爱阅读,即使逼迫他们看书,也学不到任何东西,这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来说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深化阅读教学内容。例如,在《泪珠与珍珠》一课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使的眼泪落入牡蛎体内变成珍珠的故事呢?教师可展示哭泣的牡蛎含着沙,沙变珍珠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想象牡蛎将沙子变为珍珠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牡蛎的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是不是与文章的“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观点相一致,从而深化文章主题,使阅读教学深入开展。

还可以开展多节阅读评论课,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想到的在课堂中表达出来,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喜爱阅读,理解阅读的精髓所在。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够阅读共享,不仅丰富了课外阅读的内容,而且能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同时学生的说、读可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指点,并且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合作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应注重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语文阅读教学要讲究合作探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课堂教学氛围中。应使自己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与学生共同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1.认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认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的空间交还给学生,并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现有的阅读教学中,教学的“面面俱到”其实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否认。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提取重要信息,归纳分析文本的能力,老师只要稍加引导、点拨、鼓励,就可逐渐取代教师划重点、分段落、析字词的方式。

其次,要认同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中生的创造能力表现为对文本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感悟。文本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该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给予鼓励支持。

再次,要认同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所习得的知识能够恰如其分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大肯定。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在点拨、引导学生的同时,鼓励学生遣词造句、表达情意,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也是对课堂知识一种有效的巩固。

2.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由于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到达半成熟状态,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由于个别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文本解读不深或照搬教参,出现了无法为学生解疑答惑的尴尬局面。此外,学生对阅读教学中模式化的教学流程表现出极大的厌恶,甚至选择忽略学习课堂知识或自作主张的阅读一些投其所好的文本,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高中生应当虚心认可教师的教学导向作用,尊重老师的教学工作,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创新性学习。教师作为“主导”,应担好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难点和重点,优化课堂结构,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巧妙地利用教材,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教学。

(三)训练阅读思维,培养阅读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选用适当的方法,不断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快速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任务首先就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借助文本思路的阅读教学无论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最佳的途径。一般情况下,诸多的思维能力不可能在每篇文章中都能得到充分地体现。由于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把每种思维方法都作为训练的重点。事实上,利用不同文体的行文思路,对学生进行单一形式的思维训练,是课堂阅读教学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说理文的特点,进行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也可以依据小说、散文等文体特点,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以及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训练,但无论采用怎样的训练形式,它们都很难离开文本思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调动自己大脑中存储的语文知识,去接通课堂以外的新信息,实现知识的迁移,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做到精细、全面,不疏忽大意,要求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获得对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从而把握事物的特点。

由于高中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前者起重要作用,后者正在发展,导致他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对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采取层层递进的训练方式,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教师还要发挥想象力,采取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我们在强调理清文本思路的阅读教学的同时,并不反对个人对阅读客体的评价和创新。只是这种评价和创造更多地属于个人行为,是依据个人的阅历、人生经验及社会价值观等形成的个性的判断,而不是教师或某个学生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或组材方式来替代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性教育或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恰好体现在学生个体的再认识和再创造上,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是和创新教育或创造性教育背道而驰的。

(四)开展阅读活动,养成阅读习惯

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还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尽可能的发挥创造性,开展生动有趣的阅读教学活动。例如,可以在每节语文课的前几分鐘,组织学生进行名家名作鉴赏活动。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秀的名家名作,然后再开始学习新课。如鉴赏现当代的周国平、三毛、贾平凹等的散文;新生代的余杰、韩寒等的散文;老一代的鲁迅、朱光潜、朱自清、萧红等的散文或短篇小说:以及古代文学的诗词歌赋等等。总之,和课内学习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思想有启迪的,对学生写作有借鉴作用的,都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们鉴赏。这些名家名作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品位。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所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3]而课前几分钟名家名作鉴赏活动,正是引导学生读好书的过程。一本好书,一篇好的文章,都会使人心灵得到净化。

还可以利用班会或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名著阅读比赛,通过设置知识竞赛,诗歌朗诵,表演话剧等丰富多彩的环节,让学生从实践中培养阅读兴趣,交流心得体会,提高阅读水平,真正做到“从做中学”。这样掌握的知识面会更加广泛,记忆力会更深刻,这样的方式也符合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例如,可以将高中语文课内外基础知识整理成选择题或判断题,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也可以选择国内外优秀诗歌作品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陶冶阅读情操,提高审美品位;还可以利用学过的一些经典话剧开展话剧表演活动,既丰富了阅读活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班级可以建立名著阅读小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传阅读书笔记,评选出本组最优秀的读书笔记,几个小组再进行比较,评出全班最好的。老师批阅后,被确定为全班交流范文的,给其所在小组奖励加分,记入自主发展小组的总分。这种方法,既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形成了全班赛读的氛围,对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优秀读书笔记的交流传阅,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对于每月优秀的读书笔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传阅,这样的读书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刻的思考,也可获得丰富的收获。知识的共享、审美的体验,是在无形地活动中获得的,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应该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更应该在和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这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己探索文章的主旨、奥秘。同时,应该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的同时,随手拿笔记录自己遇到的好词好句和感想,并时常复习。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阅读量增加,阅读能力也随之增强。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不论我们选择何种方式,最大的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结语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互相配合,长期地坚持下去,不断地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是表现自身的职业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去感知,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注释:

①赫伯特·斯宾塞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36

②王文彦,蔡明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0

③朱光潜著.谈读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10

参考文献:

[1]褶旭.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J].管理观察,2009年第28期

[2]许惠林.解读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03年第1期

[3]魏彩萍.浅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中应注意的问题[J].南平师专学报,2010年第4期

[4]康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实施策略浅析[J].考试周刊,2011年第43期

[5]孙凌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J].现代语文,2013年第7期

[6]张仁堂.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3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