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们是时候重新解读“青春期”和“叛逆”了

2020-06-28刘丹

新一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叛逆青春期解读

刘丹

摘 要:网络上偶尔会曝出青春期孩子因与父母发生矛盾导致自残、甚至轻生的新闻,虽是小概率极端事件,但其中折射的问题却不容小视。试问,孩子轻生的行为,仅仅是因为某一天被训斥了吗?显然不是,被训斥的心里感受应该是气愤、委屈,而轻生时的感受一定是长期积累在心里的无助和绝望。

关键词:解读;青春期;叛逆

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要孩子出现问题,家长第一时间会向外寻求帮助,比如找到我的很多家长都会说“孩子不愿意上学,到学校不能完成老师的任务、交不到好朋友、身体总是闹一些胃痛、頭疼的小毛病,去医院也检查不出疾病,医院最多开一些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家长们的最后一句就是,“拜托老师给解决下孩子的问题吧”。细细琢磨,一个10几岁的孩子,三观都没有确定,如果真的出了问题,会是他自己造成的吗?其实,我们看到的再多问题,都只是“表现”在孩子身上而已,究其根源,都是由父母家人对他的影响造成的。

一、孩子们最排斥的角色——掌控者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对孩子心灵造成伤害、为青春期叛逆埋下伏笔的一种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当家长不能很好掌控自己的生活时,(工作没有价值感、夫妻关系紧张、生活没有意义感)容易在孩子身上建立“控制感”。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都属于“替代掌控”行为。可是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也许有自己喜欢的放松方式,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不想做眼保健操,而是想到阳台上去舒活下筋骨或者眺望下窗外呢?家长认为正确强加给孩子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感觉受到了限制、始终被控制着。拿孩子写作业拖沓举例,曾经有学生跟我说:每当妈妈要求他又快又好的完成作业时,他就越想写的慢一点,因为他知道即使写完作业,妈妈还会给他安排其他的任务,所以干脆写的慢一点就可以逃避其它任务了,他很反感妈妈将他的生活安排的满满的,感觉喘不过气。

替代掌控对孩子的伤害:一是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家长做主控制的多了,孩子内心会有被剥夺感、很压抑,失去自主发展的动力。很多家长会问:“能给的都已经给孩子了,可孩子就是不知道自己上进,孩子怎么才能发自内心的去努力,而不是在父母老师的督促下才去努力呢?”家长们如果存在长期过度管理孩子的习惯,孩子的自主发展动力就被父母扼杀了。二是影响亲子关系,替代掌控会让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对他的尊重,小一点的孩子也许出于父母权威不敢违抗父母,但即使按要求做了也不是出于自愿。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初步体会到了“成人感”,所以会将心中的不满以对抗父母的方式表现出来,很可能就是在家公然对抗父母、更加叛逆。

“叛逆”并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也不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的,而是伴随孩子一路成长,内心积累的被控制、没有自我、不被信任、不被理解和尊重,所有的消极情绪积累到“长大”那天的集中爆发!

二、孩子们最反感的角色——监督者

家长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可很多家长将陪伴错误的做成了监督!监督者最大的问题是思维狭隘,只盯着“错误”。很多孩子感觉在家就像坐牢,仿佛身边随时被装上了摄像头,只要一有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摄像头就会立刻向父母提示报警,随之而来的就是父母的问责、唠叨、训斥。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孩子辛苦做完了一套卷子,得了90分。智慧的父母会说:“恩,不错,看来我的宝贝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学习的内容,不过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知识点,我们一起看看是哪里的问题,妈妈相信宝贝都能掌握好的。”监督型的家长呢:“就知道你拿不了满分,平时就总是马虎不认真、做练习也不积极、赶紧把没学会的再复习一下???”

同样是差10分满分,家长们想想,孩子的心理感受一样吗?孩子之间的差距是否就这样一点点被拉开了呢?

监督型家长的“摄像头”很少将孩子表现好的画面传输给家长,因此孩子得到的永远只有父母对自己的挑剔和不满。家长应该从监督者转换成观察者,静静的守在孩子一旁,多看看孩子尚显稚嫩的样子、多看看孩子认真思考的样子、多看看孩子仔细答题的样子、多看看孩子吃饭时的样子、休闲娱乐时的样子,仔细观察孩子,他真的那么不值得夸奖吗?还是家长们对孩子早已心有成见,忽略了太多孩子美好的样子。

三、孩子们最无奈的角色——变换者

家长们总是很不稳定,在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时,潜意识里是:永远不相信孩子会长大、不相信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去安排生活。可在对孩子抱有期待、希望孩子直面困难的时候,又瞬间把孩子当作成人,潜意识里是:他应该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应该表现的足够好、他不应该被小事打击?

比如,面对孩子的不良表现,很多时候家长会想当然的把孩子当做成人,认为孩子“这道题你应该会做啊、这件事你完全可以做好啊、这堂课你应该都能听懂啊???”事实上呢?哪怕是成人,夫妻、朋友之间都有不能理解对方的时候,有脑袋不灵光、反应慢的时候,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当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有心事的时候,家长也经常理所当然的把孩子当做成人,跟孩子说:“这有什么的啊,这都太正常了,用不着这么在意、好好学习就行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家长,当孩子悲伤难过了,对于他来说,就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自己真的无法应对,他很无助。

家长们,请反思下自己,在孩子面前,你是否也是这样的不稳定?在牢牢控制孩子、让孩子失去自主能力的同时,却将孩子遇到的困难丢给他自己去解决?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再一味归为“青春期”和“叛逆”,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父母教育的点滴里。

参考文献:

[1]黄玉兰,张钦林.基于标签理论的“青春期叛逆”的解读[J].基础教育研究,2018(09):70-73.

猜你喜欢

叛逆青春期解读
成长之痛
心病还须心药医
叩问灵魂的乐章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师生冲突中遇到学生挑衅,怎么办?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微信也会走过“青春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