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脑电双频指数对胸腔镜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0-06-28郭炤良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胸腔镜丙泊酚芬太尼

郭炤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在麻醉手术后出现的一种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减退、焦虑甚至人格改变等[1]。POCD导致术后护理困难,增加治疗的难度和医疗费用,延长住院的时间,甚至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POCD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麻醉的方式、方法可能和POCD的发生有关。该研究通过比较不同BIS值指导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电视胸腔镜手术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来探讨麻醉深度与POCD发生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8-07-01—2019-06-30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电视胸腔镜手术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把患者随机分为深麻醉组和浅麻醉组。入选及排除标准:研究期间该院所有拟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电视胸腔镜手术的成年患者且自愿参加该研究者,除外合并其他与此次手术无关的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如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冠心病、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等。术前合并精神疾病或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小于24的患者亦剔除研究。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入室后取平卧位,接心电监护仪,监测心律、血氧饱和度、血压,连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麻醉深度监测仪监测BIS值。静脉给予咪达唑仑 0.05~0.1 mg/kg、芬太尼 4~6 μg/kg、丙泊酚2 mg/kg、依托咪酯0.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控制通气,潮气量 8~10 ml/kg,呼吸频率 8~12次/min。 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经中心静脉导管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经麻醉机吸入1%~2%七氟醚维持麻醉。术中根据情况间断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根据监测BIS值调整丙泊酚输注速率。深麻醉组目标BIS值维持在31~40,浅麻醉组目标 BIS值为51~60。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七氟醚等麻醉药物用量,术中每10 min记录一次BIS值。分别与手术前1 d及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进行MMSE评定患者的智力状态及认知功能。术后低于术前一个标准差认为发生了POCD。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及配对t检验比较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深麻醉组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4.4±18.5)岁;浅麻醉组试验组 45例,其中男 25例,女 20例,平均年龄(53.8±14.8)岁。深麻醉组平均BIS值为34.5±2.4,浅麻醉组平均BIS值为55.2±2.2,均达到预期实验要求。两组疾病类型包括肺大疱、肺良性肿瘤、支气管扩张、肺隔离症、肺结核、纵隔肿瘤、食管病变等;手术方式包括肺大疱切除术、肺楔形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肿瘤、瘤活检或摘除术等。深麻醉组平均手术时间 (143.6±44.9)min;浅麻醉组平均手术时间(151.6±53.2) min。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及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两组患者七氟醚用量、芬太尼用量、咪达唑仑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深麻醉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浅麻醉组[(1007.84±424.54) ml vs (781.31±365.66) ml,P=0.008]。

2.3 两组MMSE评定结果比较 两组术前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天两组MMSE评分均较术前减低(深麻醉组P=0.000;浅麻醉组P=0.000),同时浅麻醉组MMSE平均评分低于深麻醉组。深麻醉组术后第3天评分即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浅麻醉组直至第7天才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以术后评分较术前降低一个标准差(本组为1.7)认为发生了POCD,术后第1天及第3天深麻醉组POCD发生比率低于浅麻醉组 (P值分别为0.001及0.000),术后第7天两组POCD发生比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表1 两组MMSE评分比较()

表1 两组MMSE评分比较()

注:与浅麻醉组比较,*P<0.05;与术前比较,#P<0.05

组别 n 术前 术后第1天 术后第3天 术后第7天深麻醉组 46 26.3±1.6 25.2±2.5*# 25.9±2.2* 26.1±2.1浅麻醉组 45 26.5±1.8 23.3±2.9# 24.6±2.3# 26.2±2.4

表2 两组术后POCD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POCD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和神经系统多种病理生理改变相关[2-4]。老年人实施全身麻醉非心脏手术后1周内POCD发病率为可高达25.8%[5],中年人发生率也高达19.2%[6],心脏手术后则发生率更高[7]。发生POCD的患者意识水平发生改变,对环境认知发生扭曲,注意力难以集中、维持,容易发生转移,且部分患者难以恢复。这些改变导致术后患者治疗的配合度降低,护理难度增加,甚至长期导致患者的认知改变或者知觉障碍[8]。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目前认为的现代麻醉技术是完全可逆的这种观点可能并不完全正确,临床广泛使用的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都可能引起术后精神障碍[9]。因而如何选择合适的麻醉策略,降低术后POCD具有重要的意义。BIS值是由通过分析脑电图的功率和频率而拟合的一个反应患者脑电活动的参数,其范围为0~100,其中100代表正常的皮质电活动(即清醒状态),0代表完全无脑电活动状态,数值越低发表示大脑皮质抑制越深[10]。BIS值是在综合分析脑电图中频率、功率、位相及谐波等特性的基础上得出的结果,能迅速准确地反映大脑皮质功能状况,使医务工作者可以实时、客观、准确地评估患者麻醉的深度和意识状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术中麻醉深度的监测[11]。该研究比较不同BIS值指导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电视胸腔镜手术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探讨麻醉深度与POCD发生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深麻醉组 (平均BIS值34.5±2.4)术后POCD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浅麻醉组 (平均BIS值55.2±2.2),且术后深麻醉组MMSE评分升高较浅麻醉组更快。

目前临床上用于评估术后认知功能评价的方法很多重,没有统一的标准。该研究采用MMSE评分法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评估方法评价,操作简便易行,适用范围较广,对受试者的文化层次要求不高,同时评价过程中注意排除了情绪及意识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结果表明,术中通过监测术中BIS值调整患者的麻醉深度达到适当水平,可以降低POCD的发病率,加快了患者术后的恢复进程,可以显著缩短用药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经济学意义。

猜你喜欢

胸腔镜丙泊酚芬太尼
丙泊酚减低EZH2对miR-34a抑制效应与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变化的研究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瑞芬太尼、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淋巴结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在老年人无痛胃肠镜检中的应用
丙泊酚复合不同药物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现状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类鸦片止痛药在英国泛滥成毒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