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教学的课堂构建
2020-06-27赵莲梅
赵莲梅
[摘 要]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语用意识,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整合优化处理,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鉴赏等,使学生获得语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用教学;课堂构建;文本解读;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6-0045-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用。语文学科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不能走向偏执。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融合意识,深潜文本中,筛选语用点;要根据学生的学力基础,设定学习目标;要通过语言鉴赏和读写训练等途径,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知识内化,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深解文本,筛选语用
教材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载体。教师要深入教材核心,对教材内涵进行深度发掘,筛选出语用点,为教学设计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教材选编的文本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不然。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和研究。语用教学不是单纯的识字、释词、文段鉴赏,而是以语用点为中心,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言的意识,而且知道学什么、如何学,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解读教材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注意对语用点进行科学筛选,以便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一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然后展示一些图片,并反复为学生做示范诵读,并要求学生跟读。这样,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有效的认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提出具体的任务:“这篇课文对秋天的雨进行全面地描写。请大家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方面分别找出典型的词句,体会其描写的作用。”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展开阅读梳理,很快就有了收获,找出不少典词佳句,如“五彩缤纷、黄色的银杏树,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吹起金色喇叭、小喜鹊造房子、小松鼠找果实”等。教师对这些典型词句展开重点讲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示范诵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在梳理性阅读中感知典型词句,使学生获得体验语言、理解语言的机会。教师以此作为语用教学切入点,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感知与体验。这样,课堂教学顺利推进,学生语用意识得到强化。
二、目标设定,聚焦语用
语用点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泛指语用的所有内容。在语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明晰的目标意识,对语用学习展开细化处理。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学段目标、课文目标,结合文本特点选择“这一篇”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处理,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学习。即使是识字学习,也要进行目标分解,可从字形、字义等方面进行规划,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然后提出复述故事的任务:“认真阅读故事内容,列出复述提纲,利用关键词加以梳理,准备参与课堂复述活动。复述故事时,需要用自己的话进行。”于是,学生积极行动起来,阅读文本,列出复述提纲,开始进行复述训练。课堂展示阶段,教师提出具体的复述要求,让学生区分不同的角色,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复述故事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价,指出学生复述的优缺点,这样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教师利用复述故事的形式展开语用学习,为学生提供阅读表达的机会。因为,要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这是对故事的再创作,能有效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三、经典鉴赏,落实语用
语言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言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有学法传授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法选择,以提升教学的效率。小学生语言鉴赏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往往找不到切入角度。因此,教师要从典词、佳句、片段、结构、写作特色等角度展开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项,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鉴赏学习情境中。
如,教学《搭船的鸟》一文,教师让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画出精彩描写的片段,准备参与班级语言鉴赏活动。学生开始阅读文本,找到一些片段。经过筛选,教师指定了鉴赏内容——“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教师对这段话进行鉴赏指导:“语言鉴赏不仅可从修辞角度展开,还从语言色彩、典词运用、作者情感、文本主旨、寫作方法等角度展开思考,探究语言表达的艺术。”于是,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这段话运用了疑问句,不仅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而且还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鉴赏内容,并进行具体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鉴赏环节。从学生鉴赏的情况看,教师的鉴赏引导是比较成功的,学生语感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读写结合,内化语用
读写结合是语用学习的巩固环节。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读写结合的机会。仿写、续写、改写、课本剧创编、读后感、读书笔记等,都属于读写结合的形式。教师要有整合优化意识,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以提升学生的语用学习品质。读写结合是内化语言的基本途径。教师不仅要精选训练内容、创新训练形式,而且要在操作手法上、问题解决上进行更多的指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对读写关系的科学诠释。在具体安排读写任务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读写基础和学习兴趣进行了解。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时,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提出读写任务:“学习课文的写法,观察你身边的自然景色,进行仿写,看谁的仿写更有新意。注意语言要灵动,描写要精准,表情达意要深刻。”经过一番深思,学生大多有了写作思路,顺利进入读写环节。课堂展示开始,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仿写作品。有的学生写教室外面的树木变化,有的学生写教室内盆景花卉的生长情况,还有的学生写家里阳台植物变化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给出积极评价,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课堂互动气氛活跃起来。
案例中,教师利用读写任务,为学生提供难得的语言运用的机会。学生有比较强的模仿意识和能力,教师以此作为教学切入点,角度选择是比较准确的,成功调动了学生参与读写的主动性。学生的写作片段内容丰富多彩,语言呈现出个性特征,这说明教师教学设计和引导是有针对性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的特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设计,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发掘、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筛选、对语言鉴赏方法进行创新整合、对读写训练进行延伸处理,以提升语用学习品质,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林清强.升级教法 打造高效语用课堂教学[J].名师在线,2019(03).
[2] 叶聪敏.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四大环节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2).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