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路径探索

2020-06-27钱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意识路径探索

钱佳

[摘   要]“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追求和实践归宿之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维,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初中学生失范行为、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法治意识淡薄。道德与法治学科可通过以下路径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識:厘清法治核心知识、感受法治生动场景、提升法治行为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意识;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3-0043-02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他认为应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缺乏整体规划,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还没有形成……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一系列论述引发了笔者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路径的探索和思考。

一、概念认知:厘清法治核心知识

法治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 深刻、准确地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和要求,为树立、践行法治意识奠定理论基础。

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正确理解自由的含义是本框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学生对自由的内涵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可能是碎片化的,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所以笔者采取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先自由表达,笔者随后修正错误。笔者展示了书本96页的材料,请学生结合大海、阿梅、小蕊三名同学的观点,谈谈对自由的认识和看法。在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学生的认识误区开展系统、专业的教学。例如有学生说道:自习课不能讲话,我觉得很不自由,这是不是不尊重我的个性呢?听到这样的观点,笔者请学生就自习课保持安静这一规则的必要性展开讨论,然后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习课保持安静有何好处。通过交流学生都认为自习课保持安静利大于弊。接下来笔者请学生结合本班实际继续探讨保障自习课秩序的有效措施,并希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措施。同时借助教材内容,例如侵权案例“对网络暴力说‘不”、《中华人民共和国游行示威法》部分条款、寓言故事“无力回天的风筝”等,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法律条款解读等途径,懂得法律、道德、纪律规定了自由的界限,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更完整、更系统、更专业、更理性,还加深了对法治意识的认知。

二、情境体验:感受法治生动场景

场景教学法是指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为了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有目的地引入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具体性等鲜明特征的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三框《依法行使权利》的教学中,笔者围绕“中学生使用手机”这个学生关注的话题营造以下场景:

场景一:暑假了,小志希望家长给自己买手机。提问:如果家长不同意,小志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自行购买吗?作为商家,可以把手机卖给无监护人陪伴的未成年人吗?学生充分交流后,笔者出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明确社会、学校、家庭应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实施特殊保护,同时未成年人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抵制不良诱惑,依法维权。

场景二:小志沉溺于手机游戏,父母便将其手机没收,小志报警称父母虐打自己。提问:如果你是民警,你会如何处理这起报警?在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观点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小志的行为不对,他应受到批评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小志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他们应该反省自身行为。此时,笔者提醒学生注意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运用法律知识来处理场景中的矛盾。学生拓展思路,说道:如果父母真的虐打未成年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惩罚。还有学生补充,如果小志报假警,那么他的行为浪费了公共资源、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同样也是违法行为。笔者补充《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说明公民应正确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上述场景教学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并适当延伸,将晦涩、枯燥的法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法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悟、认识法治的力量,培养法治精神。

三、实践模拟:提升法治行为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该学科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特别注重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为实现提升初中生法治行为能力的目标,教师应懂得整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一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有利于提升他们法治行为能力的实践活动。首先,利用好课堂,在课堂开展“法治播报”活动,每天安排一至两位主讲人介绍法律法规、分析法律案例。在该活动中,“校园暴力”“高铁霸座”“宝马女车主维权”等内容都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烈的讨论,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治精神与人们息息相关。其次,开展好专题活动。如以“法治精神”为主题办一期板报,让学生自行制定评比标准,评出最精彩的板报,体现了规则平等、结果公平的法治精神。再如召开一次“向法治先锋学习”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搜集榜样事迹、汇报榜样成果、总结活动收获中,信仰法治、践行法治。再次,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参观法庭审理,了解审判程序,走近社区民警,了解基层司法工作者的工作内容。除上述“走出去”的形式,还可以“引进来”,比如请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治工作者来学校或班级进行法治讲座。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提高当代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既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作为新时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理应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探索、实践由概念认知到情境体验再到实践模拟的课堂路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法治意识,修正失范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做奉公守法的好公民,牢固树立与依法治国方略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意识路径探索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德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探讨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