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原点,建构生命化的学校教育
2020-06-27张玉豪
教育的原点是人的生命,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化的学校教育,建构体系是基础,融入生活是选择,张扬个性是追求,家校联动是保障。期待学校教育能够回归原点,回归生命本身。
教育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叶澜教授曾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校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没有学校教育,生命可以得到发展;有了学校教育,生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教育本应该引导生命发展的方向,为生命的发展提供动力,唤醒生命发展的意识,挖掘生命潜能的力量,张扬生命的个性。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不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现象。因此,重新思考和审视教育的原点问题,呼唤教育回归原点,建构生命化的学校教育,对解决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的原点:人的生命
(一)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
教育的对象是人,对教育的研究首先要立足于对人的研究。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有着动物的生命体,却也有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本性。动物的生命本性表现为自然性,人的生命本性不仅有自然性,还具有社会性。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首先表现为肉体物质欲望的企求与满足,因为这是人的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无异于动物;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更表现为精神的升华与超越,表现为人对理想、感情、道德、精神、信仰、价值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又是天使”。高清海曾把人的生命存在形态分为两大类——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即自然生命,是物种所先在设定的本能生命。种生命是自在的生命,它为每个生命个体所承载。动物的生命只表现为种生命,种生命就是它的一切。动物的种生命是什么样的,它就表现为什么样的活动。动物的活动与它的生命是同一的,就是它的本能表现。而人的生命不会满足于种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人的生活是追求意义的生活,不只满足于“活着”,而且还会追求活着的目的和意义等理想和自我价值。马克思对此作过说明:“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已经突破自然生命的局限,去追求具有价值和意义的“超自然生命的生命”。类生命是“超自然生命的生命”,是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它是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科学、智慧等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此它是精神的生命、价值的生命和智慧的生命。同人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价值的存在,作为唯一具有智慧的生命存在,他的超越不只是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他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的是真、善、美。生命是活出来的,这种“活”要有追求,活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生命才是绚丽多姿的。
(二)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发生
教育因什么而发生,也即教育的起源问题,是一个被长期讨论而又从来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要思考人为什么能接受教育,人为什么需要教育,教育对于人有什么意义。
首先,人的生命的未特定化是教育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动物被本能所支配,它的生命是特定化的,本能是什么样的,它的生命活动也就表现为什么样。人的生命未被特定化,因此人是自由的,是开放的,是可以接受教育的。“人的未特定化,使人无法依靠特定化的图式生存,因此,人的生命需要和环境之间保持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从而构成人向世界的开放性。”其次,人的生命的未特定化使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在儿童期,具有很强的塑造潜力。“儿童期的存在是教育发生的生物前提,也是教育存在的本体论秘密。”
教育是人的类生命生长的需要。类生命是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科学、智慧等在个体身上的反映。类生命要想得到生长和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康德说过,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够成为人。人是精神的存在,精神生命的升华,离不开教育。通过教育活动,人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心智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人的精神生命也能得到提升和发展。人是价值的存在,人的价值生命是真、善、美三种生命内在尺度的完整统一。教育使人求真、向善、乐美,促进人在知、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的价值生命得以实现。人是超越性的存在,超越性是人的生命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新的自我,这就是人的生长过程,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总之,类生命的生长需要依靠教育,教育能够促进人的类生命的生长。
教育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教育而精彩。一方面,人的生命的未特定化是教育发生的前提。另一方面,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使人不断地超越种生命,使人的类生命得到持续的发展。因此,教育的原点在于人的生命本身。教育应该以人的生命为基点,直面人的生命,满足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使人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教育的回归:建构生命化的学校教育
(一)建构体系:生命化学校教育的基础
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缺乏生命教育,或者只是把生命教育当作事故发生后的补救措施,是一种应急性的、临时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被形式化、邊缘化。因此,要想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建构生命化的学校教育体系。一是开发生命化教育课程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开设完整的生命化教育课程。让生命化教育课程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样的生命化教育课程应该是适合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它不以考试为目的,自然也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二是在其他课程中渗透、融入生命化教育,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生命化教育的潜能。三是拓展生命化教育的实施途径。定期开展生命化教育的主题班会或实践活动,营造温馨的生命化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四是建立生命化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高校相关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生命化教育实践课程,把生命化学校教育作为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展,切实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融入生活:生命化学校教育的选择
人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之中。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无疑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的学校教育却与生活割裂,丧失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学校应该确立为了生活的教育目的观。一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相联系,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二是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就是儿童,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特征。我们不能把成人的想法和意愿强加给儿童,更不能把儿童当作工具。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快乐地度过学校生活的每—天。
(三)张扬个性:生命化学校教育的追求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正如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因此,学校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生命,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既承认差异,同时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找到最佳突破口,促进其全面发展。要鼓励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其次,针对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既要照顾集体的利益,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生成性。最后,张扬生命的个性,就要反对非人性化的学校纪律,反对整齐划一的课堂要求。但这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纪律和要求,而是要在纪律和要求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张扬生命的个性自由。
(四)家校联动:生命化学校教育的保障
学校教育的成果要想得到巩固,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要建立家校联动的生命化教育机制,家校的育人观念、育人内容要保持一致,充分发挥家校的育人合力。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或者通过微信群等网络渠道,向家长宣传生命化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生命化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生命化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理解和欣赏生活的意义,领悟和体会生命的价值,充分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潜能,促进生命的完善,实现生命的价值。家校联动,共同为生命化学校教育的實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教育的原点是人的生命,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化的学校教育,建构体系是基础,融入生活是选择,张扬个性是追求,家校联动是保障。期待学校教育能够回归原点,回归生命本身。
[张玉豪,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