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三大素养提升

2020-06-27徐建飞

中国德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信仰思政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提升综合素养,特别是要在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师德素养上下足功夫。

一、政治素养

坚定政治立场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提升政治素养。

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的核心要义。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仰才能保证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坚守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和使命,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家国情怀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的重要构成。思政课教师只有对国家、民族、人民深怀厚重的感情,才能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激发灵感、启迪心智、丰富思想。

(一)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个人、政党乃至一个民族的政治灵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担负着培养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能否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传道者必先要明道信道,“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笃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政治認同,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同行,做到在马言马、在马学马、在马信马、在马传马、在马用马,把忠诚与信仰书写在三尺讲台上,才能讲透、讲清、讲明、讲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特质,为“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更好地传播科学思想理论、培育核心价值观念,才能成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时代新人的培育者,从而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尽责。

(二)秉承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与国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家国一体、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家庭和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心理,主要表现为忧国忧民的使命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济世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弥坚、中华文化历经风雨而绵延不绝的深层原因,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精神源泉。处于不同时代的中华儿女都将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紧密相连,最终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

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心系家国天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筑牢责任担当意识,保持对国家和民族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坚定教书育人的价值追求,将传授知识、传播真理、传承文明的责任付诸为国家和人民的奋斗中,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与家国命运熔融合一。

二、业务素养

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养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必须提升业务素养。

强化教学能力是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业务素养的主要要求。只有与时俱进强化思政课教学能力,才能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打造思政课“金课”。夯实理论基础是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业务素养的根本途径。只有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水平、理论功底,才能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强化教学能力

强化教学能力需要用人本性、体验化原则优化教学理念,使思想政治理论彰显魅力;需要用思辨性、大众化原则强化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融入生活世界;需要用灵活性、时代化原则丰富教学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生动有趣。

教学理念上,思政课教师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转变“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探究”“重思想宣传,轻信仰培育”“重知识灌输,轻人格塑造”“重老师宣教,轻学生参与”的传统教学理念,以理论宣传、思想引领、人格塑造和信仰培育为核心优化思政课教学理念,建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思想教育与信仰培育协同统一”“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同源互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良性互动”的新型教学理念,实现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既要关注思想政治理论本身,又要关切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找准与学生主体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力求使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导向与学生主体诉求形成共振。教学形式上,思政课教师要提升信息素养,善于“借外力”,立足新媒体,运用新技术,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把多种教学形式融入思政课课堂,实现教学形式由单向度、平面化向多视角、立体化转变。

(二)夯实理论基础

思政课教师要履行好职责、肩负起使命,就必须练好“看家本领”。“看家本领”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思想政治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者,应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思政课教师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学习习惯、一种精神信仰、一种价值追求。在这中间,既要抓住理论的重点,又要找准理论难点;既要认清“是什么”,又要把握“为什么”;既要研究理论本身,又要探寻理论价值。思政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涵养信仰、淬炼思想、浸润心灵、陶冶情操,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洞察社会、把握时代、审视人生。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准确把握、对复杂尖锐现实问题的准确认知、对未来前景的科学研判,更加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只有原原本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养成高度的理论自觉,才能汲取人类积累的广博知识,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磅礴力量,才能真正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师德素养

无德无以为师。师德素养是教师的必备素养。

思政课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感召和滋润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

(一)培育道德品质

思政课有别于其他的课程,它是一项兼具育德、育知、育人、育魂的伟大而崇高的课程。思政课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能力的提升,更是启迪思想智慧,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品格修养和人文情怀,塑造品德信念、人格形象、精神灵魂,培育价值观念、道德风尚的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的仪表形态、举止行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思想风貌、价值信仰、品质道德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渊博的文化学识、良好的学术修养,更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内外兼修、表里如一。

思政课教学作为一种德性的实践,它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要立德为先、崇德向善、率先垂范,将德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内化意识和自觉情感,立足于立德树人,遵守师德规范,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立身,时刻牢记师德底线,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自觉坚守师德红线和人格底线,带头践行道德规范,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思政课教师要用淳厚的师德、广博的修养、豁达的胸怀、洒脱的才情、诚恳的态度、高尚的情操、得体的举止去教育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提升思政课的品位,在行中学、行中思、行中悟,形成知、情、意、行的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理论熔铸着思想理论家的智慧结晶、理想信念、政治主张、人文情怀和深厚涵养,凝炼着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目标取向和理想追求,并表现为特定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信仰和审美情趣。因此,思政课的教学不仅要彰显出知识的信息、理论的价值、思想的魅力,还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个人的信仰、人品、學识、气质、性情、能力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人格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人格魅力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一种能鼓舞人、激励人、指引人、凝聚人的精神力量。因此,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其人格魅力显得尤为重要。思政课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要坚守人格尊严,塑造高尚人格,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牢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遵守高尚的职业操守,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时刻保持端庄的内在气韵和外在形象,自觉形成由内向外的风度和气质,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使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引发理论的共识、情感的共鸣、心理的共振、意志的共勉、行为的共举,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

[徐建飞,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 刘烨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信仰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信仰
漫画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