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述评
2020-06-27李超
摘要: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关乎高校与辅导员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加强辅导员职业自信的研究意义重大。现有关于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自信的研究主要围绕职业化概念、必要性可行性研究以及针对当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与对策等方面,这些研究为继续深化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提升职业自信有重要作用,但后续研究也应注重职业化普适性理论的凝练与多学科交叉发展,以加快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适应时代需求。
关键词: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088-03
自2000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等针对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颁布相关文件以来,针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等相关主题涌现出了一批有关高校辅导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有关职业化发展与职业自信的研究成果众多。当下,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出现的人员频繁流动、职业化与专业化道路受阻等诸多发展困境的背景下,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当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践,并培养高校辅导员职业自信精神,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自信机制,不仅对维护辅导员队伍稳定、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同时对辅导员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意义重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辅导员制度自产生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变革,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以及岗位职责也随之发生改变,对高等院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更加全面,辅导员职业化的概念、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研究成为重点领域,与此相关的众多成果也必然展现于研究者视野之中。
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文件之中,对进一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是职业化产生的根本源泉,当下职业化主要是指要求从事某一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以及后续不断提升的过程。针对辅导员而言,职业化是指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在从事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具备并不断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深谙工作领域、具备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以及推进专业团队的建设等。同时,学界针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也有不少成果。如杨要杰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对辅导员职业化概念、以及其近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同时也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唐玮琳认为面临当前消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的现实需求,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提出了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制度,创新完善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与职业能力标准,辅导员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等可实现路径。邓丽萍、韩婷、党洁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探析中,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认为高等院校开展辅导员职业规划是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工作顺利开展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个性化的学生问题。此外,也有学者针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细致分析。如徐建英认为辅导员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的主要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科学高效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郑柏松在分析高等院校职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上,则指出加强和加快职业化发展道路是强化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高校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快速健康成长的客观之需、是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现实需要。
针对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概念的辨析、职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为当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以及提升职业自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为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进辅导员职业化的问题分析和路径选择提供了参考。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设计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高等院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呈现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是困扰高校辅导员群体以及不利高等院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术界也有学者围绕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首先,王振宁认为影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日常的工作繁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惧怕大学生不易发现的心理问题而产生逃避心理,以及当下我国高等院校职业化发展的水平不高和辅导员自身对自身职业自信的信心不足,并从完善培训制度、提升大众对辅导员认可度和加强人文关爱等方面加以改善。雷振以贵阳市高校辅导员为例,认真分析了职业化发展存在工作范围和内容更加丰富、工作要求更高、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能力有待提升、出现角色冲突等问题,并通过建立高校辅导员从业规定制度、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制度以及高校辅导员考核办法等具体措施的保障机制。其次,周云辉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评定职称、人员维稳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刘丹丹、钱俊认为职业化趋势势在必行,但由于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认知差异、不同地区高校管理模式不健全、针对新入职辅导员的教育培训的缺失等因素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自信心不强,从而提升与改善旧有管理模式、强化培训环节以提升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自信成为不二之选。闫艳认为当下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内涵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其辅导员队伍中流动性大、自身认知不清晰以及高校自身管理保障不完善是当下存在的重大问题,这些不稳定因素十分不利于我国高等院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与职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她提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策略建议,即从建设学科角度上增设相关专业设置、高等院校应允许部分人才的流动等措施。
总之,以上学者们针对当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問题的分析相对较为深刻,对问题的把握也较为精准,但上述研究成果仅呈现某单一或某一地区内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深层次问题的剖析还相对较为短缺,因此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仍是当下之需,对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更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辅导员群体
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是高等院校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良好的制度设计与制度运行是保障高等院校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部分学者尝试设计新的职业化发展制度来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首先,宋德军认为当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存在学科建设不足的问题,人才不足是直接导致职业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以培养合格人才与健全专职辅导员培训和培养体系,成为职业化发展道路上必须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张文仲认为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注定离不开良好的激励和保障措施,科学合理的职业化制度设计与高等院校辅导员紧密关联,高等院校的管理层应从辅导员的选聘、待遇以及职称的晋升等激励与保障措施入手,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职业自豪感。其次,刘鹏程认为要树立严格的培训标准,严把新进辅导员的培训课程,设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也是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后续工作开展过程中,高等院校要对辅导员进行实施把控,严把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同时对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建议,以提升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刘婵媛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及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应注重选聘、培训和考核环节的专业化建设路径,同时在职业化制度建设方面应遵循以辅导员导师制为基础的专业化道路以及强化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特色道路。张乐春则指出当下高等院校辅导员在队伍结构上与教育部要求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高职院校中仅仅存有数量较少的高职称专职辅导员,且多数辅导员专业知识储备不够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对缓慢,也相对缺乏对院校内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这影响到了辅导员的职称和职位晋升,另一方面也会降低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在阐述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后,认为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重要群体,对保护和关爱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如何进行职业化发展的讨论时,注意到国家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倡导国家适时设立與辅导员岗位相关的专业,从而从本源上提升对辅导员这一职位的认知水准。
高等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之间关联密切,辅导员队伍建设愈发清晰明朗越有利于高等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是共生的、互利的关系。因此,职业化发展研究中必定离不开对职业化发展对象的辅导员个人与群体的关注和研究。但现有研究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职业化发展道路的路径研究上,呈现出相对较少的针对高等院校辅导员个人与队伍群体的行动特征与行动逻辑的研究成果,只有在深入了解辅导员个人与群体的行动特征与方式基础上,提出的职业化发展意见才更有见地。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自信
职业自信与职业化发展之间关联密切,良好的职业自信自然有利于高等院校辅导员个人的职业化发展,因此,培育和培养高等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自信也是解决当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困境的良方,建立职业自信利于维持辅导员队伍和群体的稳定,从长远看,也是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方面。
殷宁充子从辅导员职业的由来出发,认为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千针万线,正确认知工作属性,不断增强个人的职业技能是提升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自信的基点,因此不断学习以强化职业能力、完善高等院校的职业发展管理体系以及增强人文关怀成为提升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自信的路径设计。王芙坤认为当前辅导员职业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辅导员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认可度较低、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较低以及辅导员个人对自身完成相应工作后的成就感缺失三方面,由此引发了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自信的缺失,因此强化学术素养、强化角色感知、落实制度发展之策成为提升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自信的源泉。化磊在对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含义研究中,认为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对高等院校辅导员认可度相对较低以及辅导员个人对该角色认知存在困惑,这三种原因导致其工作的幸福感和自信心相对较低,并提出从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升职业自信。张学亮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阻碍,是由于缺乏职业自信,应从增强职业能力、丰富职业获得感和精准职业定位三个方面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制机制。陈冉认为当下高等院校辅导员在校园内的角色存在“夹心层”的尴尬境地,在新常态下提升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自信必须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这一条例来思考,强化战略意识、创新意识以及问题意识是当下提升职业能力的关键,而职业能力的提升势必会提升高等院校辅导员个人与群体的职业自信。张新军认为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自信的培育需要从职业化教育中去探索,职业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必然,职业化教育是高等院校辅导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综合提升的一个过程,因此完善选拔机制、构建合作团队、健全成长体系成为培育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自信的重要策略。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辅导员工作虽然是一份位置微小,但却能够影响广泛群体的职业与事业,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自信的构建应具备至少三重保障,即道路性保障、理论保障和制度性保障,三重保障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为高等院校辅导员确保职业自信,以稳定辅导员队伍的良性运转和提升辅导员个人的职业自信。
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自信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现有关辅导员职业自信的研究多借用了企业职业自信与职业发展领域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而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不容否认的是,两者存有一定的共同点,但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如最明显的特点是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双重角色身份。因此,在研究如何提高等院校职业自信的基础上,还应将研究适时回归到辅导员个人特殊性与该职业属性上。
五、结语
综观当下有关对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成果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对“高校辅导员”相关研究成果众多,也确实为解决当下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实际困难提供了不少指导,并且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有利于当下和日后对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自信提升的研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辅导员职业自信研究的人员,容易将辅导员个案的发展成功模式复制到辅导员群体,导致发展机制与体制不能符合大众,研究成果缺少普适性。二是多数研究成果采用的研究方法较为相似相近,在样本量的选取上相对较少,区域覆盖性相对较小引发说服力度较差,导致研究成果的说服力相对较差,所以扩大研究样本,采用更为合理合适的研究方法,再度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三是要适时采用多学科结合的研究视角,吸引学术界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感兴趣的学者加入研究团队,共同推动该领域研究,以加快研究成果的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的成产速度,以适应时代变迁的需求。
作者简介:李超(1987-),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单位为贵州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与反贫困。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