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劳动中人本思想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

2020-06-27于红霞

西部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本思想异化劳动美丽中国

摘要: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者与活劳动、劳动者与类本质、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本思想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主体性等的思想,其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是:人的本质的充分体现可以提升美丽中国建设的质量,人的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实现美丽中国的保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追求。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人本思想;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012-0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反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一本重要著作。异化劳动理论作為手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新时代社会发展尤其是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一词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出现,它包含着脱离、疏远之意。“异化”一词就其本身而言,不具有任何道德感情的色彩,仅仅描述的是一种现象。但是在马克思的《手稿》中,“异化”一词被赋予了人道主义的感情色彩,它表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一种“异己化”、非人道主义的现象。所谓的“异己化”就是客体不受主体支配,反而成为约束、奴役主体力量的一种现象。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阐释。

首先,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应该首先用来满足劳动者的需求,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这些劳动产品却成了劳动者望尘莫及的东西。马克思在《手稿》中这样描述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关系:“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对劳动产品的占有与工人的劳动是成反比的。

其次,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生产实践作为人本质的体现,应表现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这种生产活动完全不受劳动者自身的支配,反而被劳动活动所奴役和压迫。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到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人们只有进行吃、喝、睡觉这些与动物无异的本能活动时,人们才感受到作为人的存在。因此,一旦停止下来,人们就会像躲避瘟疫一样来躲避劳动。

再次,劳动者同自己类本质相异化。所谓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人可以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一类本质就决定人只有在改造对象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真正将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这种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仅仅成为人们维持肉体需要的一种手段,人的自由性、意志性得不到体现。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表达的那样,劳动实践作为人特有的、优于动物的特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反而成为约束人自身发展的因素,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缺点。

最后,人同人相异化。人与人的异化是劳动者与劳动活动、劳动产品及其类本质异化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加大对工人的剥削,不仅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工人也必须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集中表现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二、异化劳动理论中所体现的人本思想

《手稿》虽然是一部不成熟的手稿,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手稿》中所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批判,包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

(一)人的本质思想

人的本质也就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是人之成为人的最根本的特性。马克思在论述人与类本质相异化的时候就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地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阶级都没有使人的这一类本质得到充分的体现。首先,对于资本家来说,占有生产资料却不经过任何的劳动而获得全部劳动成果。其次,对于工人阶级来说,不占有任何的生产资料,但其生产实践劳动完全是在资本家支配下,按照资本家意愿所进行的劳动。

所以,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人的类本质异化进行批判,揭示了工人劳动的实质,号召人们只有彻底摆脱这种异化的状态,才能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才能使人的本质得以确证。这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一种肯定和强调。

(二)人的主体性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和意识的自觉能动性就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作为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具体表现为:工人的生产完全按照资本家的意愿进行,工人的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者作为人这一主体所具有的自主、自觉性得不到任何的体现。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通过揭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主体性的丧失,指出只有消除这一异化现象,人们才能彻底摆脱受奴役、受压迫的状态,真正作为人这一主体而存在,真正按照自己的需求创造人们自己的历史,体现了丰富的主体性思想。

(三)人的发展思想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发展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所以,人的发展就是指人在劳动中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充分、自由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仅仅是人们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但是在异化劳动下,人仅仅作为生产手段而存在,人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被完全忽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们不是自觉、主动地去劳动,而是被迫、消极地劳动,一旦人们停下来,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这种劳动。同时作为这种劳动的结果就是,人们自身非但得不到一点的提升和发展,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很难解决。

所以,马克思在这里指出,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对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使劳动者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的状态,成为自己劳动的支配者和主宰者;另一方面,使人们向“自由自觉”的本质复归,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

三、异化劳动的人本思想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

随着党的十九大的成功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生态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到人民对党的殷切期望。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体现的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的本质的充分体现可以提升美丽中国建设的质量

人的本质思想说明人既是社会存在物又是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密不可分的。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促进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美丽中国建设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本质发生异化,劳动不再自由自觉,而是受到资本家的监督,同时劳动意愿也受到资本家的支配。而在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就是要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体现,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只有消除这种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各个领域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升美丽中国建设的质量。

因此,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对人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准确的把握。一方面,不能让人的活动对自然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阻碍,同时也不能过度保护自然,限制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从而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体现。

(二)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实现美丽中国的保障

人作为实践主体,可以基于一定的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实践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马克思通过对私有制下异化劳动的揭示,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实现。

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是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党对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离这一梦想也越来越近。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美丽中国建设的艰巨性。这项复杂、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所以,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才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揭示了人民群众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主体地位丧失的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重要性,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为此,我们要通过教育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旨在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高他们的热情和主动性。既要让人们认识到美丽中国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又要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性。动员全员参与到社会主义生態文明建设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共同打造天蓝、水绿、草青的生活环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追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诉求,更是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劳动的发展,人类奋斗的这一终极目标被异化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人作为这些财富的创造者,其自身的发展却被极大忽视,受到物的约束与奴役。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会严重阻碍美丽中国的建设,进而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追求,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这一价值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目标也是高度一致的。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克服了人的发展对人的依赖性阶段,但是我们却又进入了一个人的发展对物的依赖性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人们面临的精神空虚、焦虑现象却越来越严重。科技的进步代替了人与人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陌生,人们对物的追求代替了对丰盈自身精神世界的追求,物的陪伴代替了人的陪伴,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几乎成了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这一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已经开始凸显,例如社会上不时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信仰缺失现象等。如何正确处理这一阶段性的问题,克服人对物的依赖,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不仅是我们自身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当下建设美丽中国所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要像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来关注人的发展。同时,还要着眼于解决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生产实践活动,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认识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思想的深刻内涵,努力为人民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条件,促进美丽中国建设,这是中国梦的基石,更是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四、结语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包含的人本思想对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要正确地审视和思考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们群众的首创精神,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生产实践活动,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作者简介:于红霞(1991-),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单位为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人本思想异化劳动美丽中国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人本思想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基于人本思想的本科教学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