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对“忠”文化的时代新阐释

2020-06-27陈雪

西部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

摘要:“忠”在传统社会中,是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新时代对“忠”文化进行了阐述:弘扬传统“忠”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忠于伟大祖国、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中国人民、忠于伟大事业,构成了“忠”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大力弘扬“忠”文化,必须大力挖掘与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忠”文化基因,推进传统“忠”文化的时代转化,强化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对“忠”文化的弘扬,将“忠”文化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过程,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忠诚文化、理解忠诚思想、践行忠诚的价值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忠”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019-03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千百年来“忠诚”一直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阐明了弘扬“忠”文化的重要性,对“忠”文化进行了新的阐述。

一、阐述了弘扬“忠”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忠”文化,是人之为人、完善人格的基本要求。忠诚是人类道德价值的普遍取向,更是国民人格的灵魂,代表着赤胆忠心和诚实守信。古往今来,人们对忠诚向来是推崇备至,认为它是做人的道德根基,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可是,改革开放以来,某些人打着伸张“人权”的旗号,批判所谓的依附关系,否定了“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针对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同时,倡导国民“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忠”文化,它对于完善修己安人、崇尚正义的国民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弘扬“忠”文化,是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的客观需要。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更是巩固祖国统一的坚实基础。但是,在当今社会,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事情屡见不鲜。2019年6月以来,香港暴力事件频发,有些人恶意破坏公共设施,扰乱社会秩序,甚至还有人公然举着英、美国旗示威。这些种种无视道德与法治的行为,实则是对祖国的不忠。新时代,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忠”文化,这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统一的客观需要。“忠”文化强调个人对国家、民族、文化、制度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能够“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促使各族人民自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三,弘扬“忠”文化,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战斗力的现实需要。党的团结统一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它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言行一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具备忠诚干净担当品质,旗帜鲜明地反对“两面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破坏党团结统一的“伪忠诚者”。这一类人表面谋划发展,背后却以权谋私;表面一心为公,背后却肆意妄为。“伪忠诚”的实质是背叛,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毒瘤,严重损害了政治生态。因此,新时代大力弘扬“忠”文化,有利于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始终坚持对党忠诚老实,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决做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第四,弘扬“忠”文化,是赓续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盛的迫切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忠”文化的弘扬。有些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资本社会主义”,甚至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其目的就是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企图通过抹黑中国社会制度,动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迫使我们放弃被实践所证明的成功道路和制度。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弘扬“忠”文化,能使我们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应对各种极端挑战,真正捍卫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盛。

二、阐释了当今中国“忠”文化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不难发现,他不仅继承和弘扬了“忠”的传统理念和基本精神,而且结合时代特征,赋予了“忠”以新的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第一,忠于伟大祖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传统,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生存发展和强大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这种既深刻持久又浓烈纯真的爱国之情是对祖国壮丽山河、勤劳人民、灿烂文化的真挚热爱,是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烈愿望和责任担当。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从武汉波及全国,牵动人心,84岁的钟南山院士星夜兼程,奔赴抗击疫情最前线,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主动申请去武汉援助,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忠”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个人以及国家民族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劈波斩浪、砥砺前行注入不竭原动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推手,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坚强后盾。

第二,忠于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无条件地忠于党的信仰、忠于党的组织、忠于党的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党绝对忠诚是党员干部对党发出的铮铮誓言,是党员最基本的政治品质和人生态度。这就要求对党忠诚做到“不谈条件”“不喊口号”,在政治上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在理论上“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工作上践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第三,忠于中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还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更体现了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治国之道,始于富民。中国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有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利益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每个人都应该秉持“天下一家亲”的理念,发扬“仁者爱人”的精神,热爱自己的同胞,忠于自己的国家。

第四,忠于伟大事业。当今中国最伟大的事业,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忠于这个伟大事业,投身于这个伟大事业,奉献于这个伟大事业。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精神“缺钙”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向张富清、李保国等对伟大事业忠诚的事迹学习,为推进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努力奋斗。其次,要锤炼过硬本领。坚持不改初心,提高政治修养;强化担当精神,涵养身正之气;发扬求实作风,饱含为民情怀。要矢志艰苦奋斗,做到“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诠释奋斗是人生最亮丽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全部融入伟大事业之中,在本职岗位上抛洒奋斗的汗水。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应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铸就忠诚,做到不忘初心跟党走,忠诚奉献一辈子。

三、阐释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忠”文化的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往开来,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深刻阐释了传承弘扬“忠”文化的方法论,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担负起弘扬“忠”文化的使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忠诚文化、理解忠诚思想、践行忠诚的价值观。

第一,大力挖掘与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忠”文化基因。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考察,“忠”始终贯穿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学派都赋予“忠”不同的含义。概括来讲,“忠”文化中蕴含着“公正”“正直”“尽力”“尽己”“忠诚”“忠信”等广泛的道德内涵。作为一种德性,它更具有“令德”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优秀文化基因应该被大力激活和合理继承,充分发挥“忠”文化的价值。在激活优秀“忠”文化基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唤醒优秀的“忠”文化基因,让那些储存在历史中的记忆和躺在书本上的文字,流淌于中华民族身上的忠诚度再度复活,回归现实生活。如《论语》《孟子》《周易》《左传》《忠经》等,这些都是记载“忠”文化的重要文献。这些经典对为人之忠、为政之忠、做事之忠、为国之忠等道理做出了深刻的阐释,这对于大力挖掘与激活中华传统“忠”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大力推进传统“忠”文化的时代转化。“忠”文化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又服务于传统社会,深受传统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条件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传统“忠”文化中也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优秀基因。因此,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此时大力推进传统“忠”观念的时代转化便也是应有之义了。我们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对传统“忠”文化进行积极扬弃,将忠恕仁爱的处世方法、修己安人的教化思想、崇尚正义的价值追求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

第三,大力強化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对“忠”文化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支撑应表现在理性、智慧、力量的传承上,文化的传承除了要适合当下社会发展需要,还需要通过强化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被人们所接受,进而成为内化于心的文化追求。因此,在弘扬“忠”文化方面,也应通过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强化,为“忠”文化的弘扬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依法办事,让遵法守纪者扬眉吐气,让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那种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忠德行为,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励、物质上给予奖励,让那些损害国家利益、危害人民安全的不忠之人为他们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第四,将“忠”文化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过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忠诚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因此,弘扬“忠”文化和忠诚精神,应该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过程。一是把“忠”文化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将“忠”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将传统“忠”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从中提炼题材、汲取养分,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推动关于“忠”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陈雪(1994-),女,汉族,湖北大冶人,单位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