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的四重价值探析

2020-06-27毛承治

西部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美丽中国

摘要: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动力,具有四重价值内涵:一是维护自然的平衡与稳定;二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四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本质、自然生产力、真理与价值的理论。

关键词:美丽中国;价值探析;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015-04

在哲学层面,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说明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需要和需要满足、目的和目的实现的关系。美丽中国的价值就是美丽中国建设对自然、社会等方面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已有文献中大多强调美丽中国对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如卢彪认为美丽中国建设“应在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个别文献强调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其它价值,如刘佳奇指出美丽中国所追求的价值可以作出三个划分,即“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美丽中国建设对自然保育、社会发展、规范人与自然关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等层面分析美丽中国的价值内涵。

一、对自然保育的价值:维护自然的平衡与稳定

自然作为独立于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美丽中国建设的目的就在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推动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一)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生态系统由地球上的森林、海洋、湖泊、草原等生物与非生物共同构成,同时各组成部分又自成为一个系统。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及同一生态系统内部都处于平衡状态。然而这一平衡状态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是建立在生物多样化、功能完备化和结构系统化的基础上。但面对人类社会高强度、持续性的外界干预,生态系统必然会出现功能失调、结构混乱,使生态系统朝向不利于生物与人生存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与人类的灭亡。

美丽中国注重生态的系统化治理,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在保护好单一生态系统的同时要重视维护好不同生态系统问的关系,使得不同生态系统能够实现功能互补、能量互动。同时,美丽中国强调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综合考量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合理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网络体系,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为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构筑安全底线。

(二)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人类诞生以来,自然资源就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得以开发和利用。尤其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自然资源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消耗,特别是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将使其在本世纪中叶接近枯竭。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充分等原因,导致自然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在加剧自然资源消耗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態环境破坏。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美丽中国建设就是通过培育资源节约型主体、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能源、推进资源节约型工程建设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来讲,美丽中国建设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以节约资源为原则推动政府绿色化行政、推动企业绿色化生产、推动居民绿色化消费,从而在发挥各主体节约资源作用中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节约型社会。同时,美丽中国建设也要求以绿色发展引领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型。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和推广包括风能、水能等在内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实现在资源保存量基础上的增量发展。另外,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也推进了农业节水、土壤修复与污染防治等工程建设,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工程层面的支持。

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关系领域表现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转换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不同文明以不同方式发展经济。工业文明时代,商品的生产和资本的扩张使得人们越来越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把大自然当作社会生产的免费原料来源和废物的“天然回收站”,经济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化更加注重社会生产的绿色化转型,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得以有效协调,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丽中国是中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起点,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为它直面中国发展问题而具有中国特色,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而具有世界意义。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再到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美丽中国的思想日渐成熟,把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有机统一起来,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日益明晰和坚定,迎来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美丽中国在维护自然平衡与稳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也在不断推动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通过将美丽中国的和谐共生、互利共赢、互利共生、生命共同体等理念贯彻到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推动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和谐,形成不同领域、不同空间的命运共同体。

生态政治是指一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形态,既表现在生态政策制定等外在行为,也包括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及生态规律等调整和完善现有的政治系统。具体而言,政治生态化首先要求生态环境问题能够进入到政府政策议题范围中,即政府要将生态环境因素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变量。其次,生态政治建设需要根据“生态位”的原则整合政府机构设置,优化政府内部职责配置。根据生态系统网状结构特点推动参与型民主建设,引导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政府建设中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现代化新格局,推动政治共同体的构建。

生态文化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旨在重塑人对自然的价值认识,改善人与自然问的关系。通过将美丽中国的和谐共生理念贯彻到文化建设之中,改变传统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价值观念,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文化的内容性建设,即按照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多样性原则打造包容互鉴的文化共同体,推动文化朝多样性、丰富化方向发展。

生态社会是指社会生活领域的生态化转型。旨在通过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在维护自然平衡与稳定过程中实现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合作培育深厚的社会资本,构建人们之间的信任机制、规范机制,理顺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往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有效处理和减少社会矛盾,增加社会的和谐性。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即以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美丽中国视域下,人的自由发展之一是人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自主开展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在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同时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此过程中,人的自然性得以复归并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但在社会长期发展中,人类更加注重自身社会属性的发展而忽视了自然属性的发展。伴随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市场力量使人们服从于为交换而生产的社会分工,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就转变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同时,商品经济的發展也造成了人对金钱的崇拜,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使得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相伴而来。尤其在工业化向全球扩展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引发了“八大公害事件”,在给人类身心健康带来伤害的同时也引起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

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既是长期工业化发展所引致的环境污染的结果,也是人的自然性的外化表现,即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特性。就中国国内而言,“从2007年厦门民众‘散步抗议‘PX项目,到2014年广东茂名的反‘PX运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各种社会抗争运动此起彼伏”,背后所反映出的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态的需要,对优美环境的向往与追求。美丽中国就是以人民生态权益为中心,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权益主要通过公民生态权利的实现予以保障。新时代公民生态权利的保障和实现就是要保证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将生态权利的实现落实到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中,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社会中实现个人的生态权益,从而推动人的自然性的复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对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旨在通过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的人的本质的发展。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不同的文明形态,对人与自然问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和实践。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表现出一种不自觉的敬畏,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带有模糊性的初步统一。进入农业文明,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维度看人与自然关系仍处在相对和谐的状态。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生产力取得了空前发展,“但近代形成的形而上学,以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将人定胜天(支配自然)看作是主体性的主要规定。”另外,工业文明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超过自然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人与自然问的紧张对立。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正解”:人与自然辩证统一

关于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理论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如“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唯一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自然只有相对于人类的工具价值;生态中心论则提出“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自然获得了相较于人类而言独立的价值和内在属性。不同的理论多从偏重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使理论自身存在缺陷,也容易误导人类对自然的实践活动。这一关系问题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然辩证法后才得以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观点,其核心内容主要是自然具有先在性;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体;人和自然具有统一性。

(三)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复归与统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解决了如何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也明确表达了美丽中国在规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价值诉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发展,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复归与统一。在实践中就是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互促共进。具体来讲,美丽中国建设将人们过去的“人定胜天”思想转变为现代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思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等都要以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价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美丽中国思想是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环境实践及国际生态建设大背景提出的。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突出表现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本质的理论、自然生产力理论和真理与价值理论。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本质的理论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关于社会本质的争论从未间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类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或被神化,或被精神化,或被自然化,出现了诸如神学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等带有偏见或狭隘的观点。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才使人类社会的本质得以科学揭示。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里的“实践”是指社会生活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精神产品的创造,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规范社会关系的政治生活领域。但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获得物质生活享受和精神生活满足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不和谐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和困扰,尤其是长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一方面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人们饱受生态环境污染之苦。显然,社会生活如果仅局限于马克思所指出的三个方面是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因此需要继续拓展社会的其他维度。

美丽中国的提出,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通过重塑人们的自然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等,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建成美丽社会。从社会维度分析,马克思着重强调社会的经济维度、政治维度和文化维度,而美丽中国着重突出社会的生态维度。因此,美丽中国是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理论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使社会发展维度得以丰富化和体系化。

(二)丰富和发展了自然生产力理论

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把生产力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他认为任何“人化”东西,除了具有人的劳动属性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础”。这里所强调的“天然的物质基础”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然要素,也说明了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但由于自然生产力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备价值的特性,使得人们在长期经济发展中过多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等,而忽视了自然生产力的客观存在。改革开放提出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体现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时代必要性,但却存在着理解偏差与实践的误区,如只注重生产力经济数量的增加、忽视了生产力整体质量的提高;只注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弱化了自然生产力的发展。

美丽中国思想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自然生产力理论,突出了生态环境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观点凸显了自然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生产力的“保护”和“改善”的实践思想。保护生态环境,即保护好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态系统、能源资源等自然条件。要求既要保护好尚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在自然,也要保护好“打上人类烙印”的人化自然。改善生态环境,即改变已被人类破坏的,不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通过保护与改善并举,人们的生产能力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能够更快更好地转变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美丽中国在强调自然生产力重要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和改善自然生产力,是对自然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丰富和发展了真理与价值理论

真理与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两大重要概念,也是人类活动所要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即为“真”。价值是客观事物或现象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某种属性,即为“善”。两者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中,并不断追求达到“美”的境界。关于“美”的解释,中国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写道:“美作为理性与感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是一种至上境界,是主客体内在统一的体现,是求真与至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

美丽中国作为“美”的客观载体,是真和善在国家层面的统一。在美丽中国视域中,“真”就是自然之规律、经济发展之规律、社会发展之规律等客观规律的有机体,是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尊重和遵循的真理性标准。“善”就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美丽中国的“美”,是求真(遵循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与至善(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统一,是“五位一体”的综合之美,具体包括生态美、经济美、政治美、文化美及社会美。通过美丽中国建设,真理在社会各方面建设中得以体现,价值在社会各方面建设中得以丰富,可以说,美丽中国的建设丰富和发展了真理与价值理论。

作者简介:毛承治(1994-),男,山东禹城人,单位为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美丽中国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范畴越级翻译策略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