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研究
2020-06-26唐秋忠
唐秋忠
摘 要:在新課标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为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为目标的策略被摒弃。现代化的地理课堂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产物,在地理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可以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学生得以动手实践,打破了传统封闭的课堂,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教学;提出问题;结合生活;实践教学
地理学科与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一般都是直接开始教学,弱化了地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课堂的教学形式一成不变,使得课堂的氛围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地理教师可以应用探究式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有效提升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对此,在现代化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这样,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动力基础,从而有效提升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主动探究知识。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知道太阳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是很多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那么除此之外,太阳对地球还有哪些影响呢?下面就请大家探究教材找出答案吧。”我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积极探究教材中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有效提升了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二、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分析力
在升入高中之后,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地理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教师还是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简单讲解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对此,地理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课堂中,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交通运输的布局对区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我给学生提供柳州市柳江大道的前后变化,供学生分析和探究。学生应用教材中学习到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不仅顺利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增强。这样,通过在课堂中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学生在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提升了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探究力
受到封闭教学观念的桎梏,以往的地理教学形式单一,限制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思维的发展受到阻碍。在现代化的课堂中,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将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实践探究,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自体会知识,加深对教材中知识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演化》时,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知道现在的地球有七大洲和四大洋,其实在远古时期,地球的地形并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吧。”我给学生提供七大洲的板块道具,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拼接,学生将这些板块拼接到了一起,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总之,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封闭的教学模式,课堂的教学更加灵活,也更加有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地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怀印.从核心素养角度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152.
[2]何龙.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