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核心素养下高中生历史价值观的养成

2020-06-26祝孔

天津教育·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中生核心素养

祝孔

【摘要】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不断提升,国家也越来越注重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正在持续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面对高中生,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核心素养理念的作用下养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一问题,是每个高中历史教师都有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实际教学案例来探讨在核心素养下高中生如何养成历史价值观。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历史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养成在核心素养下的正确历史价值观,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要考虑学生的众多因素,在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还要运用和学生的思维、情感等特征相符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产生共鸣,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一、核心素养下的历史价值观养成的教学设计

(一)确立教学目标要以历史学科的核心内涵为准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还是一个能够让学生养成正确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并且要认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除此之外,历史教师在设置课堂目标时也离不开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以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等因素。例如教师在讲授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这两个核心素养下的“神权下的自我”这一课时时,其教学目标不能只是笼统地设计为“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来帮助学生形成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而是应该设计为“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和宗教改革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学习”,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文艺复兴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有更明确的指向,才能让教师在课堂中可操作能力增强,最后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知识。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工合作、探究交流等过程中获得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神权下的自我》时,可以在教学过程增添一些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当然教师可以先帮学生确定讨论主题“在14~ 16世纪,欧洲发生了哪些促进人文主义发展的事件?”教师可以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分组,确保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这一讨论环节的过程上。在此期间,教师要在课堂上随意巡查,及时帮助并听取学生的讨论,最好是让各个小组将其讨论结果写成一份报告;然后教师再适当地引导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商讨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对主体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有目的地了解并深入探讨历史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思维创新能力、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學生的团队意识、交流能力等,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一)结合热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历史,顾名思义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故事,与现代生活离得有点远。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选择当前的时事热点,这样能让学生强烈地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过去,还与生活、国民等息息相关。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最好能够将目前的时事热点和所教内容相结合,再利用情景教学法来引导、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

(二)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体验、品味。当然,高中历史教师要想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离不开正向的历史解释。学生只有在听懂历史之后,才能获得与历史产生情感共鸣的体验,从而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逐渐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例如在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由于这一内容是英国的历史,我国学生受到时空的限制,会比较难理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而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制度实例来深化学生对历史事物的体验感,才能起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一些制度,例如校园制度、班级制度等,然后再让学生总结制度存在的共同点:公平、公正,紧接着教师可以根据公平公正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君主立宪制。这种让学生从身边熟悉事物人手的教学方法,既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本堂课的知识印象;又能够让学生快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增加辩论环节,深入探究历史本质

我国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师喜欢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地讲述历史事件,虽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些历史事件来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该历史事件相关的信息,并且设立与之相关并且矛盾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开展激烈的辩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认清历史,探究历史的真正内涵。例如,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时,教师在课堂中要着重讲解毛泽东的生平事件,尤其是其在执政时期,虽然毛泽东思想出现偏差导致文化大革命、大跃进运动等,使国家和人民受到严重的挫折和伤害,但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者、抗日战争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其带领中国人民赶走了企图侵略中国国土的敌人,是新中国的伟大领导者。不可否认的是,就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来看,这些决策是错误的。但从历史贡献这一角度来说,毛泽东思想是伟大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可以根据毛泽东思想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在做决策的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见解。

(四)史料佐证,培养学生的历史精神

“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一直都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还要让学生在已知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总结教训。学生在学会应用史料佐证之后,能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学习精神,养成一种独特的历史价值观。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播放有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完之后思考: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会爆发?清政府为什么会节节败退?在当今社会,我国该不该修复好八国联军侵华毁掉的圆明园?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会参考史料,逐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本堂课奠定一个结实的基础。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时候,不仅要讲解教材上给出的历史信息,还需要采用更多的史实佐证,这样才能更丰富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才能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要高中历史教师转换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历史素养,不断创新和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来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陈辉,王子涵,何俊.核心素养下的历史价值观养成——以高中历史必修Ⅲ《文艺复兴》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7(1).

[2]谢小伍.探究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高中历史课程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45).

[3]莫菲.核心素养与历史价值观的养成教育[J].吉林教育,2017(40).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高中生核心素养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