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的临床分析

2020-06-24赵梦霞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赵梦霞

【摘  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性预防性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浮肿和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和对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12例患者出现下肢浮肿(发生率26.67%),8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7.78%),护理满意度为82.22%(37/45),住院时间为(7.89±1.34)d;研究组3例患者出现下肢浮肿(发生率6.67%),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0.00%),护理满意度为97.78%(44/45),住院时间为(5.27±1.23)d,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浮肿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性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浆高凝状态,可显著降低下肢浮肿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行动研究法;普外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手术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病人的年龄、手术种类、创伤大小、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都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既往研究表明,普外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在19%左右,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多见]。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致患肢明显肿胀和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术后身体恢复效果,甚可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安全。为预防普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该研究随机选择该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性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严重器质性或系统性疾病患者、恶性肿瘤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在22~79岁之间,中位年龄43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在21~80岁之间,中位年龄4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中位年龄和手术类型比例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祛聚、抗凝溶栓治疗,同时行基础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病情监测、肢体外敷、保暖防血管闭塞护理等常规外科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外科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性预防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1)护士应用Well量表综合评估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包括按摩、床上活动和下床活动等在内的个性化预防性护理干预计划。(2)心理护理。护士必须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异常变化,及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通过向患者讲解前期成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案例,缓解其心理压力,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危害,提高患者认知水平,使其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肥胖和患有糖尿病的下肢深静脉曲张患者,应给予个体化的心理指导]。

1.3观察项目和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浮肿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判定标准:患者皮肤温度降低,患肢出现明显肿胀,且足背动脉搏动和颈后动脉搏动呈减弱或消失的情况。应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质量的主观评价。调查表设计的满分值为100分,75分以上者判定为满意,75分以下者判定为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术后下肢浮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n(%)](发生率,满意度)表示,应用检验;应用()表示患者住院时间,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12例患者出现下肢浮肿(发生率26.67%),8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7.78%),护理满意度为82.22%(37/45),住院时间为(7.89±1.34)d;研究组3例患者出现下肢浮肿(发生率6.67%),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0.00%),护理满意度为97.78%(44/45),住院时间为(5.27±1.23)d,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浮肿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非正常凝结,大都发生在制动状态,可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异常改变。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2~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体检时可见患肢肿胀、静脉血栓部位压痛常有压痛、Homans征和浅静脉曲张等改变。25%腹部手术患者出院后6周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围手术期制动、大量使用止血药物、围术期体内凝血、抗凝及溶栓系统异常和静脉血管损伤等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应给予祛聚、抗凝溶栓治疗,同时给予积极的预防性护理,避免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在普外科护理实践过程中,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物理方法简单易行,卧床病人的按时翻身、按摩或挤捏肢体、抬高肢体等从被动运动尽早过渡到主动运动,以便促进静脉回流。

综上所述,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性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浆高凝状态,可显著降低下肢浮肿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李俊丽.基层医学论坛.2015(21)

[2] 手术室术中护理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许连芳.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34)

[3]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刘洪英.基层医学论坛.2015(05)

猜你喜欢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高海拔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部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万迈舒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