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识字教学中发挥汉字的文化浸润功能
2020-06-24江苏连云港市城头中心小学于维祥
江苏连云港市城头中心小学 于维祥
突出识字教学的文化价值,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新亮点之一,旨在通过识字教学发挥汉字的文化浸润功能。笔者在识字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努力探求小学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传承相结合的途径,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方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具体阐述。
一、追溯汉字演变,感悟祖先智慧
古代先民以象形、指事为基础创造了最初的文字雏形,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成为以形声字为主的方块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就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让我们可以透过文字了解祖先如何生活、如何劳动、如何生存、如何迁徙,更让我们透过文字了解古代的民风民俗、社会变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汉字的演变融入识字教学,让学生不仅学会识字,更要透过文字的演变,感受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祖先伟大的智慧。
例如,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是根据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的小韵文。韵文以富有童趣的问答式儿歌呈现,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关于姓氏的一组生字,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
在课堂教学的拓展迁移板块,为了激发学生探究中国姓氏起源的愿望,笔者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姓’字用‘女’做偏旁,而不是‘男’或其他字做偏旁?”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能回答到点子上。这不奇怪,一年级小学生受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很难能回答出这么深奥的问题。于是,笔者出示了一幅原始母系社会的生活图,告诉学生: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是母系社会,“姓”字左边是“女”、右边是“生”,反映了当时妇女是社会的领导者;笔者又出示了“姚”“姜”等姓氏,告诉学生这些姓氏都是“女”字旁,说明它们起源于母系社会,是当时不同部落的名称。笔者还告诉学生,中国的姓氏来源很多,有以部落为姓的,如姜、姚、姬;有以先祖封地为姓的,如秦、郑、齐;有以官职为姓的,如司马、司徒;有以职业为姓的,如卜、陶、屠……听笔者介绍了这么多关于姓氏起源的知识,学生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听得非常入神。接下来笔者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姓,告诉学生:“也许你的姓氏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呢!想不想知道自己姓氏的来历?”学生齐声回答:“想——”“今天的课外作业就是回去‘找’自己的‘姓氏’,可以自己‘找’,也可以向爸爸妈妈求助”笔者接着说。
这样一来,不仅激发起学生了解自己姓氏来历的好奇心,而且点燃了他们了解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对中国悠久的姓氏文化充满崇敬之情。以后,学生在书写自己姓名时,就不会只把它看作自己的“代号”,而是把它看作家族代代相传的“徽章”,心中油然生发出自豪之情。
二、依据字理识字,渗透汉字文化
(一)图字对照重现汉字原形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字形,为了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笔者在进行识字教学时,经常会还原生字的原形画面,让学生感受汉字最初的模样。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时,笔者运用图字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贝”的字义,了解“贝”字的由来、演变与发展,使学生对汉字的构字规律和丰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首先出示贝壳的实物图与“贝”的字形进行对照,以及“贝”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字形图片(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让学生观察、比较“贝”的各种字形,体会象形字的象形特点与演变过程(如下图)。
2.接着再出示古人把贝壳当做钱币使用的实物图,以及用“贝”作偏旁的一组汉字,说明古人又赋予了“贝”字新的含义——货币,古人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很多用“贝”作偏旁、并且与钱财有关的汉字,如赚、赔、购等(如下图)。
这样一来,学生对“贝”的字形、字义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记得也会更牢固、更深刻。
利用图字对照重现汉字原形,不仅可以让原本单调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不知不觉中把汉字文化渗透到识字过程中,让识字课堂的教学层次更丰富、文化气息更浓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近汉字、喜欢汉字,进而热爱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
(二)分解组合探求构字原理
形声字、会意字是古人在象形字与指事字的基础上创造的合体字,其中又以形声字居多,约占汉字的80%。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从分析字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有意义的识字,让学生对汉字文化有更全面的理解与感悟。
例如,《日 月 明》一课出现的生字都是会意字,教师运用分解组合法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字义,了解合体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对汉字字理的认识与理解更饱满、更深入(如下图)。
这样,学生就对生字的构字原理和字义一目了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根据构字规律进行自主识字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蒙学识字,彰显育人功能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都是传承千年的儿童蒙学读物,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普及价值。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善于从传统蒙学教材中汲取教学智慧,把识字教学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孝”字时,可以先从字的结构入手:“孝”字上面是“老”字头,表示老人;下面是“子”,表示孩子。再利用图文对照追溯“孝”的字理: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用整个身躯把孩子罩在自己身下,为孩子遮风挡雨;后来,父母年纪大了,腰弯了、背驼了,孩子又成了父母的依靠,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父母,担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这样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道理其实就隐含在汉字里,并且,早已被祖先融合在造字过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利用蒙学识字法引导学生识字,可以让学生通过汉字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的词汇积累与思想品德同步成长,让学生在中华传统美德的浸润中成长、发展、进步。
四、注重解字习字,融入书法艺术
汉字书法是世界上唯一从文字发展而来的高雅艺术,它把汉字独特的结构美、形象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审美价值,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教师在进行写字指导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融入书法知识,让学生在学字习字中感悟汉字的间架结构美、形象意蕴美。
学生要写好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习字的要领是掌握字的间架结构,“间架结构”一词正是一种书法专用术语,是指合理安排字的结构、笔画、布局,才能把字写得得体美观。“间架结构”不仅是中国人学字写字的规范,更蕴含了很多古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例如,写“从”字要把左边“人”的“乀”改成“丶”整个字才显得结构紧凑、字形好看;写“王”时,不能三横写得一样长,而是要中间一横最短、下面一横最长,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才和谐美观……这说明一个字要写得好看就需要有些笔画“顾全大局”,改变原来的写法,像谦谦君子一样懂得“礼让”;做人也是这样,与人相处要懂得礼让、谦逊,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美好。汉字的间架结构其实隐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讲解间架结构,也要讲解书法之道,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与意秀;还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与做人的道理相结合,让学生既练出一笔好字,更“练”出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汉字,对所有中国人而言,它不只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记载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辉煌历史的文化载体,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记忆和价值认同;几千年来,它源源不断地为中华儿女输送着精神营养,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教师要把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涵养学生的文化品质、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识字习字,让深邃隽永的汉字艺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