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轨迹教学
2020-06-24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王晓利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王晓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教师要努力把准学生的思维脉搏,走进学生的思维深处,有效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逐步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引向深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发思维
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也就是教师在备课预设和实际教学中要多考虑、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原始思维。学生的原始思维,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生长点。如果教师跳过学生的原始思维,生硬地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只是表面被 “嫁接”了,而在思维深处的原始认知仍然没有改变,只是被动接受了新的想法。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原始思维展开教学,适时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发思维,引导学生渐渐从原始思维走向新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经历一个丰满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而有意义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有些学生已经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一定的了解,出示一个三角形学生会马上脱口而出内角和是180°。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回应,而是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让学生快速说出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些学生开始犹豫了,没有刚才那么肯定和有底气了。接着,再出示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快速回答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些学生不敢说了,还有些学生轻轻地说是360°。这时,在学生思维充满疑惑、矛盾时,笔者相机引导:“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不够深刻,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我们还需要进行充分的探究,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接着,启发学生思考验证的方法,如用测量、撕下来拼、折一折拼等多种方法来验证猜想,得出结论。这时,再回过来解决刚开始的两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解释为什么小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了。顺着学生的原始思维展开教学,适时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发思维,逐步将学生浅薄的认识建构,完善成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教学,利用知识的“深入点”,提升思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思维超前于教师的预设,这时,教师往往不敢往前跨越,担心这样的超前思维会干扰课堂基本思维的走向,对学得较慢的学生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会将这些学生的思维暂时先压下去,继续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进行教学。其实,不应扼制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能接着学生的这些超前思维,正确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这些学生的超前思维是能带动其他学生的思维走得更深、更远的!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均数”时,笔者创设了读书节班上举办美文诵读大赛的情境,比赛满分是10分。先出示小亮得分情况统计图,让学生思考小亮的最终得分应该是几分,学生很容易想到是9分。接着出示小强得分情况统计图,评委的打分有多有少,让学生思考怎样表示小强的诵读水平。预设学生会想到用9分、7分、8分或求出平均数来表示,然后讨论、分析哪种表示最合适。这时一个学生直接说用平均数表示,笔者想既然学生提到了,就不能不理会。而且虽然提到了平均数,学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何不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接下来,笔者调整了课堂的教学预设,围绕“什么是平均数?为什么用平均数打分表示?其他方法为什么不合适?怎么找到平均分?你想到了什么方法?”这些教学线索展开。利用知识的“深入点”,让学生暴露认知,理性思辨,层层递进,思维逐步清晰。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进而拓展思维的深度。
三、疏通学生的思维拓展教学,注重知识的“延伸点”,开阔思维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们的已有经验、思维特点、思维水平不同,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向,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对学生的多向思维,教师不能只关注顺应教学思路的想法,而排除那些与预设教学思路不一致的想法。否则表面看似教学顺利,而实际上,学生活跃的思维被禁锢了,同时也打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不能禁锢学生的多向思维,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展示多向思维,这往往也是教学的延伸。当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他们之间就会开始思维的碰撞和互相启发,在交流碰撞中,疏通多种思维,拓展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来分析、理解数学知识,鼓励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思维的宽度。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用分割法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后,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边数-2)×180°。 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是这样分割的,在图形里面找一个中心点,也分成了几个三角形,求出多边形内角和=边数×180°,怎么和大家的不一样啊?”这时,笔者不急于讲解、分辨,而是展示这个学生的方法,引导其他学生思考、解决这个疑问。不一会儿,有学生发现计算方法不对,多边形内角和应该=边数×180°-360°,因为这样分割中间多出来一个周角,要去掉360°才等于多边形的内角和。根据学生的回答修改计算方法,这时又有学生产生疑问:“怎么得到的结果和刚才的不一样呢?”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解决疑问。很快学生发现其实它们是一样的,将第一种方法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就变成第二种计算方法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注重抓住知识的“延伸点”,疏通学生的多向思维,适时拓展教学,开阔思维,启发学生从更宽阔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知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生长的。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方法策略的启迪。
总之,课堂中面对学生的各种思维,教师不应去“堵”而是“疏”,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教学,将学生零散、肤浅的认识逐步建构成系统、深刻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从而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