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计算遇见思考

2020-06-23黄晶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黄晶

【摘要】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计算教学,枯燥成为计算教学的代名词。计算教学不仅应该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应该与思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数学思维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大量机械重复的习题训练,来提高计算能力,计算教学逐渐沦为“题海战”——浪费大量时间的、呆板的、无效的重复劳动。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学习难度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困难,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枯燥成为计算教学的代名词。

那么,计算教学如何才能做到扎实而不失灵活,克服计算教学枯燥的弊端,使计算教学有情有趣,精彩纷呈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融计算于情境,提高课堂的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笔者认为,计算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我们可以把计算融入实际问题的情境之中,从而唤醒学生的认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引发创新。例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一课中例5: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52÷2=)

笔者在借助教材相应的主题图同时,深刻分析并创造性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改编,适度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将情境稍做修改:

40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

再改:4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

再改:50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

再改: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

让计算52÷2变成一种主动探究其计算的过程。

二、借助操作学习计算,为有效奠定基础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尤其在帮助学生明确算理、提炼算法时显得格外有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约时间,顺利开展组教学,往往将实物操作省略或由老师代劳,这使得学生对许多算理模棱两可,只是知道一个结果,并不能真正理解。如能做到数形结合,学生便可透彻地理解算理,灵活计算,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数感,展开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例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一课中例1:13-9。

如何理解“平十法”和“破十法”?可以组织学生借助小棒进行操作活动:一共有13个桃子,盒子里摆10个,盒子外3个,怎样拿掉9个,知道还剩多少呢?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不难发现:先拿掉外面的3个,再从盒子里拿走6个,13-3=10,10-6=4,或者先从10个里面直接拿走9个,还剩1个,10-9=1,再和盒子外的3个合起来,1+3=4。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将抽象的数学计算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建构十几减9的算理。“13-9”的结果很简单,重点是理解计算的过程,而过程中又蕴含着思想。从这一计算内容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初步感受到算法是多样的、灵活的,这样的课堂13-9的计算方法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自己实践习得的,不是生硬地记住答案,而是在理解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得的。除了计算,还有操作,更有思考。

三、关注计算的算法多样,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一改传统计算教学中算法单一的局面。课堂中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这也对我们的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注重量“多”,忽略算法最优化,在培养思维发散性的同时关注思维是否提升。如何在算法多样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呢?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比、归纳、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在教学“6+5”时,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解答:

①6+4=10,10+1=11。

②5+5=10,10+1=11。

③6+6=12,6+5=11。

④6+6=12,12-1=11。

⑤5+5=10,6+5=11。

⑥7+4=11,6+5=11。

⑦从6开始,一个一个6往后数出5个数,7、8、9、10、11。

……

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出上述这么多的方法,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反思和比较:①②属于“凑十法”;③④⑤⑥都是根据这个算式与其他算式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来的;⑦是通过数数来知道结果的。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对这些思路有所思考、有所体会、有所取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以在培养思维发散性同时提升思维能力。

四、重视计算题组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师对题组练习并不陌生,在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或多或少能找到其身影。在大多数公开课教学中,题组的运用常常是恰到好处,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思考力,但在一些常态课的运用中却并不乐观。一些教师没有深刻体会编者的意图,把教材提供的计算题组视为孤立的一組题组,把“题组”当作“组题”,蜻蜓点水式地教学,没有发挥题组的价值,更谈不上通过对比练习提升学生思维了。计算的题组练习重在比较,比较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用比较的思维来思考数学,充分发挥其价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8页练习五第3题:

4×1=  2×2=   3×2=   4×4=

4+1=  2+2=   3+2=   4+4=

学生独立计算后,比较体会出在计算时要注意运算符号。到这里笔者并没有进入下一题,而是将2×2,2+2与4×4,4+4,再次进行比较,这两组有什么特点?结果为什么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辨析、理解加法和乘法的意义。2×2,2+2都表示2个2,所以结果都是4,而4×4表示4个4,4+4,表示2个4,所以结果不一样。

对相关或相似试题的比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理解计算的方法和计算的注意点以及算式的意义,体会一些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计算规律,从整体上感知所学内容。在對比中练习,在对比中思考,让计算学习深度发生。这样的计算不仅仅是算出了得数,还在提高运算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五、通过计算发现规律,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并不缺少美,它蕴藏在数学的规律之中,它奇妙、有规律,让人惊奇,我们只是缺少对数学美的探索和发现。在计算练习中,有很多探索规律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一起去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创编,去发现数学中的美,感受计算带来的愉悦和数学的魅力。例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27页复习第9题:先算一算,再说说每组题中的规律。

1×9+1   1×9+2   9×9+7

2×99+2  12×9+3  98×9+6

3×999+3  123×9+4  987×9+5

对于这道题,教师可以在计算找出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规律继续往下编题,将规律进行应用,促进思维的发展。当编到123456789×9+10=1111111111时,学生们兴奋不已,他们完全读不出这些数,但感叹于其规律,多么和谐的运算,组建了一个优美的数字金字塔。感谢计算中蕴藏的美给我们带来的享受。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思考,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是数学的核心,当计算遇见思考,计算会变得有趣,循规蹈矩的、大量的、机械的计算才会远离我们的课堂,枯燥乏味的计算才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我们才会拥有生动、有趣的计算课堂;当计算遇见思考,才能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发现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魅力;当计算遇见思考,计算教学与数学思维相随相伴,计算教学才能真正达成数学教育的思维训练目标。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