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道德与法治课堂,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06-23李智英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有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李智英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人民不断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有效地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结合文本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内化、传承和发展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优秀传统文化  有效融合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迸发着强大的生命力,革故鼎新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有效依托课堂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法律法规相结合,选择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适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文本资源,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荣辱观与使命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一、选择适切内容,强化优秀传统

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落实,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想特点,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分类整合,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发挥最大作用。

1.爱国主义教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数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思想,构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兴旺发展的内在因素。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传统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著名学者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要对国家建设、民族振兴有深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此,要充分了解中华文化,铭记历史,感怀先烈,在浩瀚的历史洪流中发扬传统文化,在不断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继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能够走向世界。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師,要将这些爱国主义传统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让学生从小就在心中树立起爱国主义的思想,让他们学会心怀天下,志存高远。

2.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美德,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映射出一个国家的内在凝聚力与团结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能够让每个中国人牢记使命,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蕴涵的内容很广泛,这些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还是时代的象征。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梦的核心,艰苦奋斗,锲而不舍;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弱势群体济困扶贫的行为;生活中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的美好品质;严于律己、勤俭节约的立世根本,等等。不仅如此,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开始就反映出道德法治的重要性,如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从侧面反映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亘古至今,道德建设和个人修养一直是发展的根本。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课堂上传扬中华美德,将这些美德有效地传承和落实,让我们的下一代,从思想深处改掉坏习惯,将美德继续传承下去。

3.文明礼仪教育

中国是极其注重礼仪、德行的国家,对礼仪方面的要求较为严格,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上升到了一定高度。礼法从本质讲,强调的是人内在的品性修养,从外在因素来看,却是道德在实践中的体现。由此可见,礼仪是人在品德修养方面内部与外部的均衡发展。自古以来,人们重礼、守礼、行礼、讲礼、遵礼,并已融入生活实际。古代极具价值的礼仪典籍和著作也都在指引人们朝着更加规范的礼仪迈进,已逐渐形成自然和谐、文明秩序的礼仪风气。但我们身边学生失礼的现象却时有出现,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更要强化礼仪教育,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明素养。

二、结合文本资源,进行有效落实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往往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但对小学生而言比较晦涩难懂。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好适合的内容之后还要找准适切的切入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启迪思想、指导行为。

1.诵读经典诗文,启迪思想

反复诵读名言警句、经典诗词,能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情感,坚定道德信念。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主题思想,寻找适合的契合点,在某些环节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将诵读经典,体味内涵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在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积累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加强内在素养。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一课时,教师可引用《诗经·小雅》中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句历久弥新的感恩父母的经典名句,揭示的是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的至爱亲情,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并付诸行动,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弟子规》中的“长者先,幼者后”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名句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尊老爱幼、相互谦让的美德。

2.引入历史典故,感受魅力

历史典故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以及相关事例。教授历史典故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时代的气息和变革发展的艰辛历程,品味前人所处历史时期的发展背景,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从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其中优质的文化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树立民族荣辱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学习《我能行》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入越王勾践的历史典故,在对勾践这个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和对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勾践卧薪尝胆后取得了成功,进一步将学生思维引导到实现人生意义的方面。让学生明白,只有在逆境中成长,让人们应对逆境的挑战,才能从中体味人生百态,在挑战与磨炼下顽强生存,走过并走出逆境的人才会明白人生的可贵。

3.利用节日资源,传承美德

传统节日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非常好的资源。如春节、清明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渊源和情感,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节日,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水平。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活动是“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为了更好地强化这种孝亲敬老的传统教育,可以在母亲节、父亲节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促使学生在节日里对父母表达感恩之情。有的学生给父母写了感恩的话语和问候;有的学生帮助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扫卫生、端茶倒水;有的学生给父母送上自己做的小礼物,等等。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爱意。由此可见,在传统节日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有效地体会到传统文化,并且付诸实践来深入感受。在树立了良好品德思想的同时,丰富了人生体验。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道德与法治课堂这一主阵地,将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的人文资源与现代德育内容相融合,让课堂变成净化心灵、润泽灵魂、塑造品格的“双赢”式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玉玲.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机融合[ J ].吉林教育,2017(30).

[2]黄水珍.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乐土——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策略探析[ 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3).

猜你喜欢

有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中美术鉴赏与语段阅读的有效融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