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的自我污名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020-06-22王江洋李昂扬聂家昕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抑郁留守儿童

王江洋 李昂扬 聂家昕

摘要:留守儿童自我污名包含自我身份敏感、自我懈怠、自我疏离、自我狭隘四个因子。研究发现,相较于留守女生,留守男生自我懈怠问题更为严重;随着学龄段升高,留守儿童自我懈怠、自我疏离、自我狭隘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自我疏离、自我懈怠、自我身份敏感问题越严重,其生活满意度越低;自我身份敏感和自我狭隘问题越严重,其抑郁倾向越严重。研究有助于探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预测源,解释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为学校开展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的教育实践工作拓展思路、指明方向、提供依据。

关键词:自我污名;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抑郁;留守儿童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留守儿童一般界定为因父母外出工作长达三个月以上而缺少双亲正常监护不得不被遗留在户籍所在地就读、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儿童。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渐引发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研究估计我国大约有3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不良行为,并发现其抑郁情绪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儿童。特别是近些年来留守儿童引发了大量不安全、违法等社会性问题,新闻媒体也由此对留守儿童做出了大量的负面报道,使留守儿童成为公众视野中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由此,留守儿童具有了“留守儿童”这种与众不同的社会身份,媒体的负面新闻报道让学校和公众对留守儿童产生这类儿童容易出现问题的刻板印象,“留守儿童”的身份被污名化。随着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家庭结构缺失的察觉和周围人对自己污名化的感知必然也随之增强,这种认知偏见会逐渐内化成留守儿童的自我污名。

所谓自我污名是指个体对公众污名的感知以及实现污名认同并将其内化后个体对自我消极的看法和感受。国内研究认为,自我污名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个体的消极认知和负面情感。国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污名可以导致个体产生抑郁情绪,降低其生活满意度,自我污名被认为是引发个体情绪失控和焦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自我污名对个体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因此,在当今留守儿童污名化现象如此普遍的社会背景下,留守儿童的自我污名问题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留守儿童自我污名的发展现状,并分析自我污名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由于留守儿童与孤儿的本质均为缺少足够的来自亲人的家庭支持及相关的家庭教育功能,从而产生不同于健全家庭儿童的特殊社会身份。所以可参考已有研究对孤儿自我污名的界定来解释留守儿童的自我污名,将其操作性界定为留守儿童因感知到其留守身份的特殊性,进一步内化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自我身份敏感、自我懈怠、自我疏离和自我狭隘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操作界定采用双因素模型思想,用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情绪两个指标表示。本研究先依据留守儿童自我污名问卷工具的测量结果分析留守儿童自我污名的发展现状,再考察自我污名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分布在辽宁省辖区内的县市、乡镇和农村的7所小学、4所初中和2所高中(高三因课业任务没有参与测试)全体学生共5482名学生,在学校进行网络施测。按留守儿童界定标准,共有989名留守儿童被试进入样本群体,占全体施测学生的18.1%。被试平均年龄为11.11岁。其中,男生492人,占49.7%;女生497人,占50.3%。农村562人,占56%;乡镇146人,占14%;县市281人,占28%。小学754人,占76.2%;初中150人,占15.2%;高中85人,占8.6%。

(二)工具

1.留守兒童自我污名自陈问卷

对于留守儿童自我污名的测量工具,由于国内并无专业问卷,所以在与相关专家讨论后,使用类似的测量问卷予以改编和修订。该问卷的内容修订自王江洋等人于2017年编制的孤儿学生自我污名自陈问卷。施测时,将“孤儿”替换成“留守儿童”进行测量。问卷共计25个项目,包括自我身份敏感、自我懈怠、自我疏离、自我狭隘四个因子。采用5点计分方法,“从不这样”计1分,“总是这样”计5分,各因子为各题项评分总和除以题项数,范围在1~5之间。在本研究中,修订后的留守儿童自我污名自陈问卷行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问卷各项目因素载荷较高、误差较小,结构模型拟合指数RMSEA、SRMR均为0.03,CFI、TLI均在0.95以上,χ2/df为3.89,结构效度理想;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4,信度理想。因此,修订后的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2.生活满意度量表

该量表由Diener,Emmons,Larsen与Griffin于1985年编制,并由Wang,Yuen和Slaney于2009年翻译与修订。可用来评估个体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共包括5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生活满意度分数为各题项评分总和除以题项数,范围在1~7之间。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0。

3.青少年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

该量表选取自Achenbach于1991年编制,刘贤臣等人于1997年修订的《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抑郁维度。可测量近六个月内青少年抑郁水平,共16题,3点计分,1为“没有”,2为“有时”,3为“经常”,抑郁分数为各题项评分总和除以题项数,范围在1~3之间。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6。

(三)程序

本研究依托“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所有问卷并施测。由各校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向学生详细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填写要求,强调了此次网络调查的保密性。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在成人协助下完成问卷填写任务。

本研究采用SPSS22.0和Mplus7.1两种统计分析软件整理和分析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留守儿童自我污名自陈问卷的修订

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之前,本研究计算了留守儿童自我污名自陈问卷中的各个项目的偏态和峰态系数。结果有部分条目的偏态系数大于2,为了保证拟合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的模型估计方法为Staorra和Bentler于1994年最初提出的S-B矫正法。在Mplus中S-B矫正对应的是稳健极大似然估计(MLM),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处理非正态数据的方法。本研究使用Mplus7.1,采用固定负荷法,编写验证性因素分析语句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为:AIC=57125.40,BIC=57522.04,因为采用MLM时,c2计算公式为MLc2=校正因子×SBc2,所以本研究中,c2=563.954×1.9602=1105.46,df=269,χ2/df=4.11,RMSEA=0.03(90%为0.029,0.037),CFI=0.96,TLI=0.95,SRMR=0.03。由模型拟合结构图及拟合指数信息可知,留守儿童自我污名自陈问卷四个因子内的各个项目载荷较高,误差较小,四因子模型拟合较好。

(二)留守儿童自我污名发展的性别差异与学龄段差异

留守儿童自我污名各因子按性别分组的描述性统计及其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只在自我懈怠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在自我身份敏感、自我疏离、自我狭隘三个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女生水平相当。这表明,相较于留守女生,留守男生的自我懈怠问题更为严重。

留守儿童自我污名各因子按学龄段分组的描述性统计及其差异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留守儿童在自我身份敏感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在自我懈怠、自我疏离、自我狭隘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显示,在自我懈怠因子上,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初中生显著高于小学生;在自我疏离和自我狭隘两个因子上,均是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但初中生和小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随着学龄段的升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懈怠、自我疏离、自我狭隘问题越发严重,高中阶段最高、初中阶段次之、小学阶段最低。

(三)自我污名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留守儿童自我污名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变量的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自我身份敏感、自我懈怠、自我疏离、自我狭隘四个因子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留守儿童的自我污名与其心理健康显著相关。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自我污名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分别以生活满意度、抑郁为因变量,以自我污名四个因子为自变量,使用SPSS22.0做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考察自我污名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自我污名中的自我疏离、自我懈怠、自我身份敏感三个因子先后进入了生活满意度回归方程,三者负向回归系数均显著,且不存在共线性问题,三者可以解释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水平变化的13%;自我污名中的自我身份敏感和自我狭隘两个因子先后进入了抑郁回归方程,二者正向回归系数均显著,且不存在共线性问题,二者可以解释留守儿童抑郁水平变化的6%。这表明,自我疏离、自我懈怠、自我身份敏感可以负向预测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水平,自我身份敏感和自我狭隘可以正向预测留守儿童抑郁水平。

四、教育建议

(一)留守儿童自我污名自陈问卷修订的测量结构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自我污名自陈问卷修订的测量结构包含自我身份敏感、自我懈怠、自我疏离、自我狭隘四个因子。其中,自我身份敏感指留守儿童担心他人对自己的歧视与偏见,从而产生对留守身份的消极情绪体验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隐瞒留守经历的行为倾向;自我懈怠指留守儿童日常表现出的不思进取、松懈、无聊的学习及生活状态;自我疏离指留守儿童逃避自我探索从而产生低自我价值和低自我预期,表现出否定自我、自闭孤僻的行为倾向;自我狭隘特质指留守儿童从自我利益出发,对周围的人表现出嫉妒、提防、爱计较的心理傾向。

(二)留守儿童自我污名的发展现状

本研究发现,相较于留守女生,留守男生的自我懈怠问题更为严重。这可能与性别角色差异导致男女生行为方式不同有关。男生普遍有粗心、冲动、不易控制的行为特征,当留守经历使男生缺少足够的父母监管后,他们在课堂上容易表现出不思进取的状态;而女生普遍懂事、乖巧,即使面临留守经历,也容易得到亲人和教师的关照,而这有助于女生专注于学习,因而较少表现出不上进、松懈的学习状态。教师要更加关注留守男生,可注意观察留守男生的日常行为,必要时给予及时的管教,防止他们出现更严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本研究发现,随着学龄段升高,留守儿童自我懈怠、自我疏离、自我狭隘问题越发严重,高中阶段最高、初中阶段次之、小学阶段最低。留守儿童自我污名在自我身份敏感特质上没有显现出发展差异,但是在自我懈怠、自我疏离、自我狭隘三个因子上却显现出随着学龄段(年龄)的升高逐渐升高的趋势,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自我污名问题最严重。这可能说明留守经历对儿童的伤害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表现,但是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产生累积的延迟效应。儿童经历留守的时间越长,产生的自我污名问题会越发严重,进而对他们产生更持久的消极影响。进入高中,儿童学业任务更加繁重,学校及家庭也更重视学习成绩问题,容易忽视对儿童心理波动的关注;且留守儿童又缺少必要而充足的父母支持与关爱,因而更容易出现对内心自我的关注,表现出严重自我污名问题。所以学校应给予高学龄段留守儿童更多的心理关爱与支持,避免自我污名问题泛化引发更严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三)自我污名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预测源

本研究发现,自我污名中的自我疏离、自我懈怠、自我身份敏感三个因子可以负向预测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自我污名程度越高,其生活满意度越低。自我身份敏感和自我狭隘因子可以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自我污名程度越高,其抑郁倾向越严重。这与国内外以往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本研究中,自我身份敏感、自我疏离、自我懈怠、自我狭隘问题严重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留守身份是敏感的,对自我的认知是否定而消极的,这种消极认知也会波及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导致其生活满意度降低,行为表现更为消极,进而陷于消极情绪体验中,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抑郁倾向。这说明,自我污名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源。学校可从自我污名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预测源的角度解释留守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这就为学校开展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的各种教育实践工作拓展了思路,指明新的工作方向。学校可以通过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健康课的多种方式开展诸如品格优势、主观幸福感、乐观解释风格等积极心理教育来干预留守儿童的自我污名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使其体验更多的积极情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2]廖传景.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袁宋云,陈锋菊,谢礼,彭媛媛,吴宇航,侯静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

[4]王江洋,王晓娜,李昂扬,高亚华,温文娟.孤儿学生的自我污名及其对社交拒绝归因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5]岳童,王晓刚,黄希庭.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心理康复的一个高危因子[J].心理科学进展,2012(9).

[6]Bathje,G.&Pryor,J.The relationships of public and self-stigma to seek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J].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011(2).

[7]Gronholm,P.C.,Thornicroft,G.,Laurens,K.R.&Evans-Lacko,S.Mental health-related stigma and pathways to care for people at risk of psychotic disorders or experiencing first-episode psychosis:A systematic review[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17(11).

[8]Yendork,J.S.&Somhlaba,N.Z.Problems,coping,and efficacy:An exploration of subjective distress in orphans placed in Ghanaian orphanages[J].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2015(6).

[9]Wirtz,C.,Joop,V.D.P.&Doosje,B.Derogating obese individuals:The role of blame,contempt,and disgust[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6(4).

[10]Greenspoon,P.J.&Saklofske,D.H.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pathology[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1(1).

[11]劉贤臣,郭传琴,等.Ac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4).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生活满意度抑郁留守儿童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