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采用度洛西汀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抑郁症伴躯体疼痛障碍的疗效对照分析

2020-06-22张春花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洛西汀氟哌噻曲辛

张春花

(黑龙江省牡丹江南山医院防治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4)

躯体疼痛是抑郁症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有观点认为抑郁和疼痛可能在病理生理机制中有一些重叠,并且两者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途径和共同的神经递质基础。而在抑郁和疼痛的共同发病的情况下,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大。本研究分析了临床采用度洛西汀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抑郁症伴躯体疼痛障碍的疗效对照,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抑郁症伴躯体疼痛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男女分别31例和19例,21~46(34.25±2.88)岁。抑郁症伴躯体疼痛障碍患病时间1年~21年,平均(12.13±0.85)年。观察组男女分别32例和18例,21~46(34.61±2.81)岁。抑郁症伴躯体疼痛障碍患病时间1年~21年,平均(12.37±0.57)年。对照组、观察组资料P大于0.05。

1.2 方法

对照组就诊患者采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每次1片,每天1次,2周内增加到每天4片。治疗8周。

观察组对本次就诊患者采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度洛西汀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度洛西汀,每次10 mg,每天1次,2周内增加到60 mg每天。治疗8周。

1.3 指标

比较两组抑郁症伴躯体疼痛障碍疗效;躯体疼痛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躯体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

显效:患者躯体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降低75%以上;有效:患者躯体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改善25%~75%;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1]。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24.0软件,实施卡方和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效果

观察组疗效达到100%,远高于对照组7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躯体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躯体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相应指标改善幅度,P<0.05。见表2。

2.3 躯体疼痛消失时间

观察组躯体疼痛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相应的指标,P<0.05,观察组躯体疼痛消失时间分别是6.17±1.27天,而对照组躯体疼痛消失时间分别是8.15±1.46天。

3 讨 论

对疼痛机制的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神经递质在疼痛感的产生,调节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在抑郁状态下,患者中枢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不足,这可能导致疼痛抑制途径的功能受损。

表2 治疗前后躯体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比较()

表2 治疗前后躯体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比较()

组别 n 时期 躯体VAS评分 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观察组 50 治疗前 6.13±1.87 21.25±3.11治疗后 1.21±0.12 6.19±1.50对照组 50 治疗前 6.14±1.58 21.21±3.21治疗后 2.76±0.46 10.19±1.56

在抑郁症发生的情况下,炎症通路的激活导致细胞因子水平显着增加,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而上述炎症因子对疼痛机制具有强烈的激活作用[2]。因此,抑郁与疼痛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治疗方面,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的应用可减轻疼痛和缓解焦虑。而度洛西汀是一种新型的特异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的双重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对躯体疼痛也有很好的疗效[3-4]。

本研究中,对照组抑郁症伴躯体疼痛障碍患者采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观察组抑郁症伴躯体疼痛障碍患者采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度洛西汀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抑郁症伴躯体疼痛障碍疗效、躯体疼痛消失时间、躯体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躯体疼痛障碍效果良好,对本病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洛西汀氟哌噻曲辛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康复的影响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盐酸度洛西汀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焦虑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奥美拉唑、伊托必利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
匹维溴胺联用度洛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9例
胃安胶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5例
盐酸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