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工作发挥主流价值观引导的路径分析
2020-06-21王丽英
王丽英
摘 要新媒体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中不断涌现,传播模式不断创新,形式不断丰富,这为档案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指出新媒体环境为档案部门形象塑造带来了机遇,这对档案在宣传工作中发挥主流价值引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提出档案工作要从转化意识、健全机制、开放融合三个方面入手,发挥主流价值观引导作用。
关键词档案 新媒体 档案宣传 主流价值观 舆论引导 新闻宣传
一、把握新媒体时代为档案部门形象塑造创造的机遇
1.档案是维护党和国家执政根基的必要手段。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自古以来,档案就与主流价值观紧密相连。从档案的起源与形成过程来看,档案与政府有着天然的联系,档案发挥着固化统治者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持政权稳定的作用。掌握档案资源的执政者必然需要利用档案使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书面化,以此来论证统治的合理性。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也必然使广大民众广泛接受和认同某种统治关系和政治秩序。在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中,承担着“为国守史,为党管档”的使命任务的国家各级档案部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证明和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道路合法性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档案是传承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历史证明,文化指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凝聚起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档案也完整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近些年,中国档案事业不断发展,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不断发挥,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作用不断凸显,是档案部门积极参与到发挥主流价值观引导作用的前提,是档案工作者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础。
3.档案是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力的重要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媒介发展同舆论引导的关系,明确提出“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档案作为客观、真实的信息来源在新媒体时代下作用更加凸显。一是凝聚起爱国奋进的磅礴力量。圍绕重大时间节点重要主题,档案部门发挥了自身优势,中央档案馆公布的12分钟开国大典彩色影像,联合网信部门、利用新媒体平台举办的“新中国70年镇馆之宝70件”文物和档案故事网上征集活动,令国人振奋,热血沸腾。二是有力反击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西方敌对势力向境内输入西方价值观手段花样频出,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民族意图和领土意图,我们仍需防范抵制。近年来,档案部门主动作为,如网上公布馆藏日本侵华战犯笔供档案,反击日本右翼分子美化对外侵略和殖民历史的言论。三是有力反驳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借助“反思历史”“学术研究”质疑“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否定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合理性,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活跃,引起社会杂音,仍需档案界有效发声。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与新华社合作推出珍贵历史档案背后的党史故事系列稿件,通过新华社、新华视点客户端等向公众传播[1];公布《毛泽东选集》文稿档案驳斥所谓《〈毛泽东选集〉真相》谣言,用无可辩驳的档案史实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予以坚决反击。
4.新媒体环境为提升档案工作影响力提供了时代机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速迭代升级,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在信息传播方式上,传统媒体在特定时间向公众发布信息,公众被动接受,是单向、线性的,然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互动的,公众具有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传播更有成效。信息无处不在的个性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不对等,更多话语权使得舆论形式更加复杂,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给予档案部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档案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与新媒体时代表达的自主性结合,为档案工作提升自身影响力创造了可能。档案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亲自参与信息公布和观点表达,也可以塑造自身形象,改变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固有的思想观念。
二、档案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挑战
1.馆藏档案资源的结构单一性和分布不均与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化矛盾。在传统媒体中,纸质媒体通过平面展示文字和图片信息,广播电视媒体通过音视频发布、传播信息。新媒体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多种传播方式,将图片、文字、数据、图表、声音、动画等各式各样的信息同时呈现给用户,不仅直观形象,而且颇具趣味性,信息全面且不乏燥无味,给用户体验带来质的飞跃[2]。档案部门要发挥出档案主流价值观引导作用,必须顺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提供优质的内容必然也需要多载体的档案信息呈现形式。虽然一段时间以来,档案部门在优化馆藏结构中做出了诸多努力,长时间累积的门类、载体形式单一的弊端依然存在,不同类别的档案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一时难以解决,具体表现在文书档案多,科技和专门档案比例不高;纸质档案多,照片、音像等特殊载体的档案少,故难以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对体验性、感官性的需求。另一方面,档案资源也存在分布不均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中央、省档案馆的馆藏丰富,可供加工为适应新媒体的优质内容较多,而地市级、区(县)馆藏档案资源匮乏。受历史文化积淀、人文地理环境和档案意识的影响,各省市间的档案资源也存在分布不均等现象。档案资源的结构单一性和分布不均等劣势叠加在一起,档案信息发挥主流价值引导的效应就大大减弱了。
2.档案工作体制机制的规范与新媒体自由灵活性的矛盾。档案工作关系到记录国家历史,推动社会进步,守护公平正义,档案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档案工作本身具有可以挖掘的新闻价值。但是,从档案部门的属性来看,档案局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地方档案馆属于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决定了档案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程序性、法律性、体制性,容易造成档案工作在参与主流价值观引导中处于被动地位,档案传播多通过工作动态的发布、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来实现,而关乎突发热点事件参与、融入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环境的力度不足。有些可供挖掘的档案信息资源,在宣传时还存在一定的顾虑。同时,档案部门在参与到主流舆论引导方面大多停留在传播者立场,而不是分众化、差异化去考虑方式和内容。而新媒体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已经形成了图文、网络直播、图文+视频、短视频等丰富的形式,借助新媒体矩阵表现出更多自由和灵活性的特征,这都会影响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3.档案资源开发的滞后性与新媒体时效性的矛盾。新闻尤其讲求时效性,传统媒体统治的时代下,信息发布时间、出版数量以及质量处于独霸地位,然而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下,传播方式、信息含量、时效性都有传统媒体不可超越的优势。面对新媒体时代新闻时效性的更高要求,需要档案部门敏锐意识到社会热点和突发信息与档案相关度,在最短时间内提供能够引导舆论的新闻素材,在突发事件等负面效应上及时发声,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避免、减少和消除负面影响,宣传社会正能量,这一切是以充分的档案资源开发为前提的。尽管近些年来档案部门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加大了档案产品开发力度,但是也应该看到,档案资源开发速度与新媒体时代新闻时效性、热度短暂性相悖,即便档案部门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能否在宣传内容、形式上有创新,在海量信息中占有一席之地,劣势是天然存在的。
三、档案发挥主流价值引导力的路径
1.转化意识,在“知媒”“懂媒”和“用媒”上下功夫。在新媒体时代,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必须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和自觉,坚持“档案工作姓党”,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敏锐性,在“知媒”“懂媒”和“用媒”上下功夫。一是档案部门要对移动互联网新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正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有清醒的判断,积极养成借助新媒体加强和改进档案工作的意识;二是要熟悉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引导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规律、新媒体平台使用方法等;三是档案部门应在具体的实践中主动尝试应用新媒体提升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发挥出档案部门专业优势,引导社会舆论到主流价值观上来。如前文所述,档案工作体制机制的规范与新媒体自由灵活性、档案资源开发的滞后性与新媒体时效性并不相适应,档案部门也没必要纠结于此,应利用自身专业特点,以档案工作独特视角,优先在深度上下功夫,考虑某起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进行更为广泛的档案素材汲取和信息挖掘,从而提供有分量的档案信息。
2.健全机制,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对档案工作的更高要求。2018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机构改革理顺了行政事业的关系,精简机构,减少管理层次。从档案部门的机构改革成果看,地方档案部门大多是“局馆分离”,将行政和事业职能剥离,档案馆作为公益部门的事业单位属性得到强化,更具有效率和灵活性,也为档案部门在新媒体时代积极参与主流价值观舆论引导提供了保障。一方面,在档案体制机制改革中,一个明显的倾向是将多个文献部门合并,“建立了高效率组织体系以实现数据资源整体性治理,构建了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地方档案资源有机联系体,以服务地方多元社会发展,从各方面落实新时期机构改革的任务和要求”[3]。档案馆职能的扩大和强化,吸纳进来的文献部门的信息资源成为档案资源一部分,丰富了馆藏,也便于档案部门统筹规划。另一方面,档案部门也要把握好机构改革释放的红利,积极改变传统思维和拥抱时代革新,建立相关机制应对新媒体时代下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新闻素养较强、熟悉新媒体运营、懂档案专业的人才。二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上,档案部门能否参与、提供怎样的档案信息、如何与媒体銜接沟通都需要有章可循。三是提前做好预判,主动发声。档案部门紧密结合当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提前做好相关工作,主动发声为媒体提供正面宣传素材。
3.开放融合,放大档案文化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档案信息已经无法孤立于信息海洋中,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利用一切优质资源,既要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让公众接近了解熟悉档案工作,也需要凸显出档案工作的专业特色和档案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这一切都需要档案工作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开放。一是要提升公民参与度。应当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广泛利用直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采用“众包”等模式,与社区和公众进行有效互动,让活跃于地方和社区的“公民记者”积极参与档案工作宣传和信息发布,提升档案信息的公信力和亲和力。二是要通过“档案文化+”扩大档案文化影响力。档案文化要积极与广播电视电影、旅游、艺术等业态融合,在城市文化内涵提升、艺术精品创作、文化产品生产等融入档案元素,潜移默化营造舆论氛围和文化影响力。三是要做大做强档案文化品牌。一方面发挥集团化优势,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中国档案”文化品牌,使其在众多文化品牌中脱颖而出,做好中国档案文化的“走出去”,输出主流价值观,打造档案文化形象。另一方面,利用各地自身优势,大力开发本地馆藏档案资源,配合党和国家主题教育,用好档案中的红色资源、挖掘出档案中的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学会用档案讲故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