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对比的“老课新教”

2020-06-21孙玮洁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统编版小学语文

孙玮洁

[摘 要]统编版教材仍保留不少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以经典课文《掌声》为例,从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识字、学词、理解)、单元重点目标、课时核心目标对比探析两个版本教材,基于对比,立足儿童视角,创设“演说进关——情节闯关——代入冲关”的情境,让“老课”实现“新教”。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解读;“老课新教”

“教师拿到新教材,有新鲜感,很自然会拿以前的教材来比较,然后想想怎样来教,这是很实际的问题。这会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长远看,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教师自身,这肯定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

统编版教材仍然保留不少人教版教材的经典文章,同样的课文,面对不同的编排体系和编者意图,教学价值发生了什么变化?笔者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为例进行对比,谈谈“老课”如何“新教”。

统编教材包含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识字、学词、理解)、单元重点目标、课时核心目标。研读原有人教版留下来的经典文章,同样要从这三个层次去发现变化,挖掘教学价值,设计教学活动。

一、直观对比,聚焦一般性教学目标

《掌声》是一篇老课文,人教版和统编版都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两个版本构段方式都是5个自然段,文本都为511字。原人教版第一段出现的“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统编版改为“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课文变化不大,但留意一下课文内容以外的文本信息,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统编版教材的识字、写字有变化

本课编排的“会认”的字,由人教版中的10个调整为统编版中的13个,两个版本中只有“姿、势、况、镇、述”5个字相同,更换了6个,增加了2个;“会写”的字,从人教版的13个,调整为统编版中的11个,这24个生字,只有“投、烈”两个字相同。总体来看,识字数量增加,写字数量减少。从两个版本的个例对比,不难发现,统编教材“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教材编排特点更加明确。

(二)统编版教材中关于理解的落实更具体

人教版课后题只是笼统地提出“从英子的变化,我想到了很多”,理解的目标模糊,无支架落实。而统编版则具体提出两个层次。首先,课后题第一题提出:“默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的习题编排,明确了读的方式是“默读”,明确了要理解的问题是“英子前后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训练目标有了聚焦,教学的指向性也明确了;其次,课后题第二题关注“找出英子心情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画、圈、读、品,从而具体、可感、深层地理解英子的变化。学的重点集中了,理解的落实有支架、可操作、可检测。

(三)统编版教材中语用的指向更突显

统编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思考英子自己会怎样讲这个故事,选择一段试着讲一讲。引导学生重构语言,代入英子的角色讲一个英子的小故事,练习口头表达,说一件简单的事。这是指向语用的表达训练题,教师引导学生“把一件简单的事”表达清楚,原本静态的语言知识,如果只是读一读、记一记,并不能进入学生的言语仓库,唯有让学生进行语言的重组、再造、加工、复述等,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内化,才能有效培育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同时,代入角色练习表达,也是为学生提供支架,为学生“怎么写”提供帮助,为单元的习作要求“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做铺垫。

二、系统挖掘,剖析单元重点目标

显性变化不难发现,教学中也易落实。“老课文”编排到统编教材后,教学价值的变化,还要从单元整体编排上进行系统分析。

(一)观照人文主题

从人文主题上看,人教版单元人文主题是“爱的奉献”。导语中明确提出,单元重点感受本组课文怎样去爱别人,让我们奉献爱让生活更变好。《掌声》一文的目标是,理解英子如何在同学的鼓励下,拥有自信;统编版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要求学生感受美好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掌声》一文的目标是,理解英子和前后变化的原因。

(二)对比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在编排上呈现的是双线单元结构,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将语文要素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看,人教版《掌声》渗透的是“通过心情对比前后事件”的表达方法,注重理解;统编版《掌声》在表达上,单元明确要求学习“写一件简单的事”。本课语文要素在课后题中体现,引导学生代入角色,练习讲一件小故事,从说到写,注重迁移运用。

(三)探析单元目标

更需關注的是,统编版《掌声》所在单元的另一重点目标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材在本单元4篇课文及“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对默读的方法作了提示和梳理。因此,训练默读是本单元4篇课文的共性目标之一,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目标和中心任务之一。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揣摩人物心情的变化,理解文章的中心,同时也学习“写一件简单的事”的路径,以课文的典型段落引路,把另一重点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落实。

三、重构活动,落实课时核心目标

经过这样的对比解读,我们可以发现,看似不经意的改动,实则大有乾坤,突显了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教材,关注教材的前后勾连,研读课后习题,捕捉和分析课后习题中传递出的教学要求及重点,感受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精准制定。

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拟通过创设“演说进关——情节闯关——代入冲关”的学习情境,从以下几个板块开展教学。

(一)演说进关

1.创设演说——(在学生课前3分钟演说前)你会用什么方式表示欢迎?(生鼓掌)(在生演说结束后)师表扬第一个鼓掌的学生,请他写课题,写得好,我们怎么表示?(生鼓掌)

2.引出掌声——这个小朋友写得真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一起读课题——掌声。《掌声》这篇课文讲了英子讲故事前后的变化,为什么她有不同的变化?如果我们是英子,又该如何讲好故事?我们先把故事说流利和想明白!

(二)情节闯关

1.说流利——朗读,正音读文,识字写字

2.想明白——默读,概述大意,梳理情节

(1)思考课文中的掌声是送给谁的?

(2)掌声共有几次?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故事推理

(1)默读思考:掌声给英子之前,她是个什么孩子?掌声给英子之后,她——

提示:默读时,关注英子的动作及语言,如读课文第2、3自然段,标出描写英子动作的词语;读课文第5自然段,画出英子的语言并思考、交流。

(2)男女生分别读第1和第4自然段。对比体会课文如何写出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巨大变化。

4.剧情反转

(1)掌声让英子完全转变,第二次掌声,英子的心情如何?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2)删减原文字词对比读,体会心情的变化。

(3)你觉得三次掌声改变了英子的什么?填写表格。

[第一次掌声 (    )的掌声 改变了英子(    )的性格 第二次掌声 (    )的掌声 打开了英子(    )的心灵 第三次掌声 (    )的掌声 成就了一个(    )的英子 ]

5.故事透视

(1)你觉得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什么推进?(对比)

(2)梳理课文对比的语句,出示、品读。

(3)对比中隐含了哪些变化,让故事一波三折?(掌声前后英子神态及心情的变化,两次掌声不同的情境变化、两次掌声的含义变化)

(三)代入冲关

演一演:你是英子,上台讲述故事。

提示:讲述故事要营造变化的情境,让情节起伏、生动。

基于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和写作要求“写一件简单的事”,同时落实课后练习题的探究英子的变化、代入英子角色讲故事等,笔者创设了闯关的学习情境,从情节闯关到故事推理,从透视故事到代入冲关,目的是让儿童乐于参与,用儿童喜闻乐见的闯关、扮演角色等形式,让儿童与文本对话。在实践活动中,儿童学习默读,圈、划、品、析,思考人物内心,关注前后变化,逐步揣摩。了解讲述故事运用对比方法,增加故事情节的起伏,关键要把讲述故事的技巧亲身实践后,才能內化为己用。统编版教材中对语言习得的层次不断拉高,重视语用智能,构建表达阶梯。

总之,在新旧教材的对比中,明晰“老课”的新使命,循着统编版教材的编者意图,紧扣语文要素,准确把握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创设基于儿童视角的实践活动,落实课时核心目标,理得透、用得活、教得准,有效实现“老课新教”,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统编版小学语文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共在理念视域下的小学低段悦纳课堂构建策略探讨
谈统编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启示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