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感”在培育团员青年组织归属感中的作用研究

2020-06-19海滢滢

神州·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仪式感青年

摘要:仪式教育作为共青团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提升团员的组织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1000名青年学生的调研发现,当前团员青年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不高,对团组织的归属感也不强,大学生团员“身份价值”失落成为不争事实。增强“仪式感”教育对团组织吸引凝聚青年、做好思想引领的本职工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仪式感;组织归属;青年

引言

团中央研究制定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试用版)》中指出,仪式教育是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重要路径之一;学校仪式作为学校常规活动中一种直观、生动的教育活动,具有提升学生思想认识、规范其行为、构建和谐校园和展现学校风貌的价值。

一、“仪式感”内涵

法国人类学家Arnold van Gennep的代表作《通过仪式》,提出了仪式的三重结构和“阈限”理论,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通过仪式。苏格兰人类学家Victor Turner在他的基础上,将仪式的研究发扬光大,形成了“特纳学派”。他搜集了人类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通过仪式”,并且深化了“阈限”的概念。仪式按照一定的程序,借助象征意义,强化着核心价值,表达着坚定地意向,可以激发出“仪式感”。[]“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他是主体在参与“仪式”的过程当中契合着仪式的象征意义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认同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体问题,是主体在特定社会——文化关系中的关系定位和自我确认,一种有关自我主体性的建构与追问”。[]

当前高校团员青年普遍表示“身份价值”失落,在共青团组织生活中表现心不在焉,感觉共青团活动无聊等,对共青团组织缺少组织认同,对共青团组织没有归属感。共青团中央在《关于保持和增强团员先进性的意见》中指出“注重对团员的仪式教育,办好团员入团、超龄离团等仪式,注重仪式的庄重性、感染力和神圣感”。陆广峰[]在对山东某高校1000团员调研时发现团员青年对组织认识不足,对自身的团员青年身份认识浅薄,对团员和非团员的区别认识模糊。团员的组织认同研究涵盖团员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与共青团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性和协调性的研究,“仪式感”对于提升团员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在共青团工作方式和工作载体中探索仪式教育,激发团员青年学生内心强烈的“仪式感”,对深化共青团员思想引领和提升共青团员的组织归属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团员青年对于“仪式感”教育认可度调查

1.研究設计

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采用专家赋值法进行问卷输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11份,线上问卷311份,线下600份,其中有效问卷888份,有效率达97.5%。

2.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团员青年对于‘仪式感教育认可度调查”展开,共设计“2+17”个问题,对此进行统计分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问卷调查进行综合阐述:

(1)团员身份认知方面

本次问卷调查,团员比重高达91%,60.6%的人认为团员在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方面都更先进一些,但明确知晓自己入团时间的大学生只为50%,对于团歌具体名称更是知之甚少,仅为28.9%。

针对“你在何时对自己的团员身份认识最强烈?”,调查数据显示,57%的大学生倾向于“第一次入团仪式的时候”,其次16.2%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定期主题团日活主题活动时”,仅有4.8%的大学生每时每刻都谨记自己的团员身份,同时也存在1.9%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团员身份。

综合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团员青年普遍存在对“共青团”基本了解不足,同时大学生团员“身份价值”失落也是导致高校共青团工作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团组织活动开展方面

高校共青团的品牌项目建设逐渐成为展示其工作亮点和广大团员风采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日趋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的趋势。各级团组织组织开展丰富有效的团日活动是建设高校品牌特色的重要内容。

调查显示,59.6%的大学生所在团支部组织开展的团日活动为一月一次,但存在10%左右的大学生其所在团支部基本不开展或从未开展团日活动,导致团日活动形同虚设的同时,也降低了从团组织出发考虑的团员“仪式感”的建设与教育。

同时团支部开展团日活动多为志愿活动、知识竞赛、组织参观教育基地或博物馆等,鲜少有娱乐活动和出行出游。这与“你希望团组织带给你哪些方面的活动?”反馈数据出现较大的差距,50%左右的大学生更趋向于开展文艺以及户外类型的团日活动,高达67%的大学生希望开展体育竞技类比赛。在团日活动开展形式上,大学生更倾向于富有“动感”的教育活动建设,频繁的理论的学习以及无创新意义的主题团日活动建设会使得小范围内出现不参与团日活动建设以及对团日活动丧失好感度的现象,更甚导致团员青年在共青团组织生活中表现心不在焉,感觉共青团活动无聊等,对共青团组织缺少组织认同,对共青团组织没有归属感等一系列问题。

(3)仪式感教育方面

学校仪式教育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中,由学校主导并针对学生群体专门设计与开展的含有教育意蕴的一系列规范化仪式活动。学校仪式活动通过渲染一种特殊的气氛,营造一种极具感情色彩的场域,将教育内容融于具体可感知的整个仪式情境之中。

本次调查中,有82.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仪式”可以认为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资源,但在针对“你认为仪式感是否重要?”调查上,存在24.6%的大学生认为仪式感一般甚至不重要,该数据表明学校仪式教育在团员青年教育中有待加强,仪式感教育应当落实到每一位青年大学生。

如何加强大学生中团员教育仪式感?开展何种活动来促进仪式感的建立?入学仪式、升旗仪式、毕业典礼以及成人仪式等是学校中经常可见到的仪式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教育”、“升国旗”、“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典礼”“定期团员教育”活动中有较为强烈的仪式感教育,仅占比很少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舆论道德驱动无法建立仪式感教育,例如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大国重器”、“中国一分钟”等正能量视频时、开展十佳大学生、国家奖学金、优秀社会实践答辩、标兵团支部展演等评选活动时等,甚至很少人认为“佩戴团徽、穿戴志愿者服装等开展主题活动时”能带来强烈的仪式感,由此看来,大学生群体中,仪式感教育部分缺失现象明显,同时学校在加强仪式感教育与建立的同时应该指出仪式感的多元化以及其仪式教育的而价值所在,增强团员青年组织认同感和仪式感。戴团徽、举团旗、唱团歌的确有利于提升对团员身份的认同感,但这也需要以一种长期的润物细无声方式来进行。为了增加在青年学生中增加他们对团的认同感,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和学生解释清楚团的优秀性,这件事情的目的性,只有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他们才可能认同并努力去实践。

除以上方面,超过50%的大学生均认为高校共青团“仪式感”教育应包括:外在仪式行为和学生内心仪式构建。社会仪式固然不可或缺,它对于建立集体意识、国家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社会仪式如果不能内化为内心仪式,则社会仪式就有可以流于形式,而社会仪式如果能够转化为各具特色的内心仪式,且这种内心仪式不断地对人释放着一种正能量,则毫无疑问是非常有利于人的成长的,因为内心仪式正凸显了人在成长中不完全受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自我裁量”的作用。团员青年对于“仪式感”教育认同感正是基于学校仪式教育在社会仪式以及内心仪式建立的开展。

(4)共青团工作开展方面

根据调查反馈,大学生认为大学内共青团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解决青年实际问题不够、创新意识弱、开展活动不活跃这三方面,但也存在15.3%的大学生认为学生干部官僚化严重,共青团工作中去官僚化是学校共青团组织中应集中精力解决的。

同时在“你认为当前团工作较难开展的原因是?”和“你如何评价学校共青团工作?”调查上显示,大学生政治意识较薄弱、共青团工作方法跟不上形势的要求、工作内容没有创新导致团工作压力较大,很难开展。虽然存在小部分大学生并非特别认同高校团组织工作的开展方式,但是不可否认,大学生普遍对共青团工作极大的肯定,认为高校共青团工作作用明显,对团员帮助大;把团员利益放在首位等。

三、“仪式感”在提升团员青年组织归属感中运用的对策建议

仪式感作为仪式的内核,是仪式的意识形态性和目的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集合。因此,仪式感是判断仪式与形式的本质区别的标准。[]仪式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对团员进行仪式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仪式渗透于教育的每个环节。仪式教育能够把存在的教育形式固化、强化、升华,在仪式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过程控制,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效果的强化、群体覆盖面的提高。有效联动学校、学生、社会,建立科学完善的共青团通过“仪式感”提升育人效果的运作机制,并充分考虑教师、学生的评价,切实增强团员对共青团组织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1.学校层面常抓不懈。

学校层面应从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物质资助、人才支持、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设计等方面着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团员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着力发挥学校仪式活动对学生行为的规约作用,还应作好规划,注意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期有所侧重和安排,形成一种仪式教育的长效机制。在精心组织策划学校仪式活动、提升其教育意蕴的基础上,注重师生的全员共同参与,增强学生的“在场感”。在仪式活动的组织策划过程中,大到仪式活动的主题、流程规划,小到口号标语、背景音乐等都应符合特定的教育目标,使其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对学生有所启示、有所引导的教育符号。

2.教师层面改进方法。

从育人手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改进。受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这些观念的影响,学校仪式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主导,从最开始的设计、规划,到中间的实施过程,以至最后的评价总结,学生大多处于旁观者的位置,而不是“主人翁”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被忽略,以致师生之间不仅缺乏互动合作,难以凝聚集体情感。故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以生为本设计教育和教学方法,赋予学生充分的权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充分参与到活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设计、活动的筹备、场地的布置等全过程,成为学校仪式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非单纯的参与者或旁观者。如在教师指导下,可放手让学生策划主题团日活动,编排班级参演节目以及设计班级活动标语、旗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3.团员个体层面自我教育。

从提升仪式、自我教育、情感体验、行为认同等方面提升。利用新媒体手段对团员学生开展宣传,提升学生对仪式感教育的認知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融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我策划并进行自我教育;增加学生的体验环节,如“我和国旗合个影”、“我和我的祖国”合唱大赛等活动,可以让团员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增进对国家的行为认同。

四、结语

高校青年大学生加强“仪式感”教育认可度,要从团员青年自我认知度以及学校仪式教育两手抓。既要提高大学生对团员身份价值的认同,促进其对团组织活动的参与,加强组织认同感以及参与感,同时高校共青团教育工作需切合实际的创新并从“高校团委——二级学院团委——基层团组织”三级联动层层落实,有效建设具有活力和亲和力的高校共青团。

参考文献:

[1]翁乾明.关于仪式感的德育价值研究[J],福建教育,2013(7):19-22.

[2]周宪.文学与认同[J],文学评论,2006(6):5-13.

[3]陆广峰,齐航.高校共青团身份认同途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6):227-22.

[4]刘伟兵.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仪式”问题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6-43.

本文系宁波工程学院2018年高教研究立项课题(项目批准号:NG2018028)的成果。

作者简介:海滢滢(1985-)女,硕士研究生,宁波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青年研究。

猜你喜欢

仪式感青年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成长路上,别忘记“仪式感”
论互联网时代广告实践教学中的仪式感营造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