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南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2020-06-19李刚
摘要:中华大地每一方的水土都孕育了当地独特的民歌,陕南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传唱有大量的民歌,经过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的融合,陕南民歌已经形成了风格多样,题材各异的厚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这些民歌从不同的角度代表了当地人民世世代代所凝结的情感精华,并且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歌唱风格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陕南民歌;特点;风格
1.陕南民歌的特点
1.1语言性
陕南民歌由于长期流行于大众之间,而且这些创作和传唱者大多数也都是农民,他们通过歌唱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展现当地民俗,在语言上也体现出了农民特有的直白、淳朴,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和生存环境以及直爽的性格所决定的。他们用这些生活中的语言主要来描写男欢女爱以及劳动题材,在叙事和表达上也非常的直白,理解起来非常简单。例如,“一面扇儿两面黄,一面姐儿一面郎”。这就直接表达了一个青年女性对于男性的渴望和思念,歌曲的感情也就跃然于眼前。
1.2趣味性
趣味性是陕南民歌的典型特点,诞生于人民之中,人民用它最主要的功能在于缓解社会压迫所带来的苦闷愉悦自己的身心。因此这一特点是民歌之所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其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对于生活中的日常事务,民歌中也能用相对戏谑的语言去加以改编创作,使得这种本来比较常见的事变得生动形象,富于幽默性。例如“腊月梅花开,实实开得乖,开来又开去,小妹妹怀上胎。”梅花开放和女性怀孕本来也是并不相关的两件事,但是在民歌当中却将之巧妙的联系而呈现出了一种独有的喜庆气氛。正是由于这种调侃性和娱乐性的存在民歌的传唱过程才能够更加的广泛,如果仅是一些说教歌曲,则传播就相对困难。
1.3即兴性
张口就来是民歌即兴性的普遍特征,陕南民歌尤其具备相关的特点,淳朴直白的陕南人民善于用自己的腔调来表现情感,而且民歌的创作本身也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和规则,因此传唱的随意性很强,往往一个民歌题目能有多个演唱版本。早期民歌也没有专门的记录,所以曲调和歌词也都有变化,其实创作者自身每次演唱也可能有所不同,都是想到哪里唱到哪里。也正是由于这种即兴性的存在使民歌资源的发展积淀深厚,丰富了中国的民间艺术体系。同时这种张口就来的演唱方式也更加增添了语言性和趣味性的相关意义。
1.4教育性
教育性也同样是陕南民歌的重要特点,其中蕴含了民间最淳朴的人生道理,譬如教育晚辈对长辈要孝顺、教育青年要上进、教育女子要守妇德、教育为人要谦虚礼让。这些作品同样在陕南民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然由于时代和人民群众一些腐朽思想的局限性,这些民歌当中也不乏一些宣传封建迷信和愚忠愚孝以及倡导妇女应该无条件服从男性的落后思想,但是这些可以用今天的眼光视作是传统民俗的一种反映,而其中记忆的部分也是应该值得传承的。例如:“为官做皇帝,是从书中起,万丈高楼从地起”就是劝青年人多读书的作品。
2.陕南民歌的风格
2.1修辞的丰富多样
陕南的方言语调、音韵、词汇就非常丰富,这些也都原原本本的反映到了陕南民歌当中,具体的运用也有多种形式,比如暗示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修辞手法。多用于男女的情爱暗示当中,例如在民歌《打仙桃》当中,一个女子就借打仙桃给路过的男人吃表达了“男害相思容易过,女害相思命难逃”的相思之情。另外一首很类似的民歌《摘黄瓜》当中,也表达了“你在外面学猫叫,奴在绣房换猫来,开门你进来”的相会主题。可见暗示手法与男女的情爱关联十分紧密,也是陕南民歌暗示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又如托物起兴也是修辞风格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言物咏支,这点颇有古代诗经的遗风,例如在民歌《兰花草儿绿油油》中演唱的主角是一位女性,也用这种植物来指代自己唱出了“勤劳人儿摘花戴,懒汉二流子莫来求”的寻求佳偶的心态。除此之外修辞还有夸张,比喻等等一系列手法,构成了陕南民歌的多样风格。
2.2曲风的繁复变化
陕南民歌的曲风雖然整体淳朴自然,但也不乏明亮轻快、婉转悠扬的变化。在不同的场景下,民歌的曲风还是都有变化的,在呼唤男女情爱的民歌当中一般所体现的主要是明快的曲风色调。而在许多仪式题材的民歌当中曲风则相对深沉,例如巫神仪式民歌《安坛》中“会河神来会河宾,先会茅山犁老君”讲述了安坛之前邀请各路神仙来到的场景,此时声调当中颇类似于宗教歌曲的气质,充满着玄幻色彩。还有个别的民歌也抗诉生活之苦,如女性演唱的《苦女子》中“一屋大小都喝够,苦女子一口不得尝”就表现了女性嫁入夫家之后温饱都难以实现的悲苦状态,演唱中的凄苦风格也可想而知。
3.结语
综上所述,陕南民歌的特点和风格多样,是长期以来当地人民对于情感理解和民俗风格的艺术反应。也正是通过这种歌唱能够冲淡他们生活中的悲苦气氛,带来欢乐的精神节奏,实现心理上的坚强而获活下去的勇气,这对于我们当今的文艺创作提出了相应的启示,既创作要扎根于人民,扎根于人们的情感,与人们的生活节拍相适应,才能够创作出欢迎度高、传唱度高的声乐佳作,随着不断传唱陕南民歌已经能够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为当代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旸.陕南民歌音乐教育与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结合路径探究[J].福建茶叶,2018,40(12):513.
[2]苏军.地方应用型高校陕南民歌与声乐教学实践研究——以新升格本科大学音乐学专业为例[J].民族音乐,2019 (02):88-89.
[3]刘娜.陕南民歌在高等院校音乐欣赏课堂的传承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4]刘广超.陕北民歌与陕南民歌中爱情歌曲的差异分析[J].戏剧之家,2018(10):63.
[5]张琪.镇巴民歌的渊源、形态及其演绎[D].上海音乐学院,2018.
作者简介:李刚(1982.4.24)男,民族:汉族,籍贯:陕西省岚皋县,学历:本科,单位:岚皋县文化图书馆,职称:群众文化,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活动策划执行,音乐制作,音箱灯光,人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