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思维之质疑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与实践

2020-06-19刘曙夏熔亮

理论与创新 2020年7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实践语文教学

刘曙 夏熔亮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要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批判性思维之质疑能力的培养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路径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近五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学;培养;实践

1.学则须疑,疑在学案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中写道:“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教死书,读死书就是不需思考,不许发问,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学则须疑。疑,就是怀疑,疑问,有了疑问才会思考,以便消除疑虑或产生新的发现。当今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达成,笔者每教一篇课文前均要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解读文本,对解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学案的最后一环节总是设计成:我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   ;存在的疑问是   。起初学生对这一环节,感到有些棘手,大部分学生都以“无疑问”而告终。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思维。没有问题实际上就是问题。反之,有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其思维就会为解决问题而启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笔者制定了从易到难,从粗到精的质疑培养计划,比如从字词质疑开始,字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什么音。例如,“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这两句中的“解”分别读什么音,为什么?学生查字典,理解意思,輕易就能解决疑虑,终于明白原来质疑就这么简单。质疑,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达到了预期效果。

2.学则须疑,疑在文题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学生敢疑敢问,创新学习就有了基础。因此,质疑是创新学习的关键。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文本的标题往往是文本的“眼睛”。标题往往揭示文章主要内容、作者创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作用。阅读时学生往往忽视文题,只是一读而已,引导学生对文题质疑显得大有必要。作者为什么以此为文题?这个文题与文本内容有何关系?……当学生对文题提出一系列问题时,质疑就开始了,学生就会带着疑虑研读文本,再回过头来思考文题。如:部编版七上《植树的牧羊人》这一文题,牧羊人就是放羊的,关键是思考定语“植树”,放羊与植树有什么关系? 带着这样的疑虑阅读文本学生很轻松就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质疑——求证——释疑,这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学则须疑,疑在文本开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并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质疑中思考,思考中解惑,认知得到提高。在质疑文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开头进行质疑,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渐渐学生明白了,文章开头有着很多方面的作用。小说、散文开头一般有点题,总领全文,抒发情感,奠定感情基调等作用;说明文中有引出说明对象,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等作用;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引出论题等作用。学生在质疑中思索,探究,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久了,学生不仅能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习作中不自觉还能加以运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学则须疑,疑在文本关键词、句

文章开头质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文本中关键句。所谓关键句,就是能够揭示文本主旨、升华主题句,以及文中一些中心句、过渡句、修辞句等。所谓关键词,就是句中能体现人物精神,情感,激发人生体验的词语。画出有关词句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发问。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里面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要想欣赏这两句,叠词“时时”“恰恰”的解读是关键,初中生解读确实是个难题。如何解决,首先欣赏前人的解读,再抓住学生“喜探究”“不服输”的心理,进行激疑——发问:前人都说“时时”“恰恰”如何精妙,你们是如何看待的?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前人解读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再经过师生点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深入。激疑——发问——思辨——释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5.学则须疑,疑在文本结尾

俗话说得好:一篇好文章要有风头,豹尾。文本的结尾的质疑大有必要。文本的结尾往往精妙在:呼应开头,点题,留有余味,揭示主题,升华主旨等。如泰格特的著名作品《窗》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样的结尾确实出人意料,究竟精妙在何处?笔者让学生先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看法,相互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再让学生看一些前人的解读。比较之中,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打开,又有了新的发现。它出人意料之外,然而,因其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人的灵魂的丑陋,导致悲剧的发生;丑陋的灵魂得到应有的惩罚,便又进入情理之中。这样,艺术辩证法揭示出思想辩证法,完成了思想和艺术之间的内在转化。质疑——思辨——比较——新的想法,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思维视角宽了、空间广了、纵向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

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提高,自学能力得到增强,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382.

[2]郭其俊.一流教师教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121.

[3]杜菁锋.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2004(1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州市教研室十一期课题“初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TJYYB2017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曙 (1968.10--),  男 ,汉族,江苏泰州人, 本科, 高级,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

夏熔亮 (1969 .04--), 男 ,汉族 ,江苏 泰州人 ,本科 ,高级 ,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 。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实践语文教学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