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竞赛+课题项目+创新创业”递进式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19刘玲玲邹志娟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刘玲玲 邹志娟

摘 要:新时代高等教育面臨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现代化的全新征程。凝聚桂工特色,发挥艺术优势,本文提出“设计竞赛+课题项目+创新创业”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具体实施步骤包括,构建“创业通识+设计专业创新+设计创业实践”三层次课程体系;搭建“校级创新创业基地+院级众创空间+系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三层级创新创业平台;打造“校内专职+校外兼职+优秀校友”三主体导师队伍,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产品设计设计专业教育实质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产品设计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家出台了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为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确立“推进学生个性化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思路。

我校依托“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和国家级“众创空间”,承办2020年“全区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实战师资研修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已将“互联网+”大赛纳入二级单位年度考核体系,出台并修订了《桂林理工大学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保障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开展。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特质分析

(一)专业自身交叉学科特点

产品设计专业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探索交叉学科创新机制刻不容缓。国内艺术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打破设计专业壁垒的新型设计教育模式[1],通过跨专业方向融合、多导师联合指导的毕业设计实践尝试,并取得了极好的交叉创新培养人才效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构建了以设计学为核心的多学科协同创新体系,推动艺术与科学、科技的交叉融合,取得系列卓越成效。“交叉培养”势在必行,在人才培养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的新要求下,艺术学院产品设计教研室可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利用创新创业大赛,建立跨院系(机械学院、材料学院、珠宝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等)、跨学科(民族学、设计学、机械工程、材料学等)、跨专业团队,更深层次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训机制改革。

(二)院校自身特色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形势下,产品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之一,与我校的宝石材料工艺学、风景园林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我院开展“设计竞赛+课题项目+创新创业”递进式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改革,将新兴交叉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形成“交叉融合、以展代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创促学”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设计竞赛+课题项目+创新创业”递进式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三层次课程体系,构建交叉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重新编排设计,必修课体系涵盖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多学科思维融合思想下,开展分层次教学。开设“创业通识(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设计专业创新(多学科设计实践融合)、设计创业实践(跨专业能力融合)”三层次课程群[2],在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等级的创新创业课程,有意增加“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文创产业中商品化权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法与专利申请”等知识模块。面向产品设计、智能制造、文化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产品设计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用创业成果做学位申请。

(二)突出实践,建设多主体参与、校内外设计资源共享实践体系

了解广西实际民情,结合国情梳理整合各类线上线下资源,构建侧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三层级实践平台,产教融合角度下力求实现协同育人。

第一层级,设计竞赛层级,以设计学科竞赛为抓手,如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权威赛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专业建设紧密结合。

第二层级,课题项目层级,实施“产”联“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邀请设计机构、企业设计部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与社会对接,借助深圳拓维、四川长虹等实习基地,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与市场对接,以企业实际项目等为设计主题,通过横向企业设计项目(如“广西瑶族风情主题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横向项目)展开实践,联合开展新产品开发与设计,促进教学成果与市场的结合,形成若干的中小型设计项目组集群,进而培养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商业策划能力。

依托学院区级虚拟仿真平台,把专业实验室功能与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融为一体,开设各类开放虚拟现实实验项目,如“产品设计人机交互实验”“产品形态增强现实设计”。改革现有实践教学模式,运用Unity3D、Virtools等三维仿真技术,通过实训项目的实践性和仿真性,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将专业核心课、特色课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构建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开放共享实践教学平台。

第三层级,创新创业层级,尝试开展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开展创业项目孵化,建设创客空间、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等。每年定期选拔项目组人驻我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行优胜劣汰机制。

(三)组建“校内专职+校外兼职+优秀校友”导师队伍

吸纳聘请有实战经验的设计公司创始人、风险投资人、独立策展人等,健全创新创业导师库。邀请导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定期向学生传授创业经验,促进学生把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想法转变为可实现的创新创业计划。对校内专职教师送出去进行短期学习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依托学院成立的“艺术学院设计行业校友会”基础,构建以校内专职+校外兼职+优秀校友”为主体的导师队伍[3],通过举办校外导师报告会、校友交流会,通过创新创业导师,了解日新月异的市场行情以及各类行业政策,以促进就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辅导,进而促成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孵化。

(四)构建科学多元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改革现有的考核考评方案,倡导从实际出发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邀请校外企业家、设计师等,共同评定学生成绩,构建非标准答案考试、全过程学业考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多元评价体系。

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加强项目式学习、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论文、申请知识产权、参与研究及创新创业活动、获得竞赛奖项,对学生的获奖、论文、设计、发明等创新成果都给予学生量化,计入一定的成绩。

我院产品设计专业建立“设计竞赛+课题项目+创新创业”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改革。积极开展产品设计专业的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改革,努力打造“学生能转身遇到好老师,校园随处见讨论”的理想校园。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校内科研成果地转化,形成民族传统手工艺设计、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典型特色,服务“中国-东盟”国际文化交流、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宋协伟.与时代同行,向未来前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的历史回顧与前瞻[J].美术研究,2019(5):10-16.

[2] 王占让.“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36(5):56-63.

[3] 唐黎,胡一波.“三三三制”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J].2020,37(1):24-31.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绳结文创产品设计作品选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青花·木 产品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