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的建构逻辑

2020-06-19吴丽娜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理想信念

吴丽娜

摘 要:大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坚定关乎着民族发展的未来、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文章从大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建构的科学依据、建构意义着手,提出建构二者之间的互促机制的路径,从而对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理想信念;互促机制

一、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建构的科学依据

大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是指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员的新鲜血液,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智慧蕴含和先进价值理念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其有着充分的认同和肯定,并坚持在实现自身使命中、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进行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自觉实践的过程。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是指大学生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追求和信仰共产主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大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树立有着共同的理论根源。二者都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充分认知和认同的基础上的。大学生党员之所以形成文化自信和科学的理想信念,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其次,大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是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的思想前提。大学生党员只有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文化自信,为什么要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排除各种错误思潮,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和社会的理想信念相结合,把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再次,大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是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的重要动力。每个人一出生就不可避免的置身于一种文化环境中,并深受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长此以往,他的价值理念、言行举止都会烙上这种文化的印记,把这种文化的要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指导思想。文化自信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最后,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诱因。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坚定对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有着规范、导向和激励作用。它能够激发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斯主义理论的学习从自觉、自律到自为,从而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大学生党员建构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明显,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片面的从功利主义角度的认为其空有理论,不实用,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一致,是过时和虚假的言论。建构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互促机制,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教学更接地气,同时还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让大学生党员在充分了解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自信,坚定其理想信念,从而提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和深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二)助于推进中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所禀赋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自觉和肯定,是国家、民族和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是国家和人民对其文化生命力所保持的坚定信心和发展希望。有了文化自信,中华儿女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为期不远。建构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可以感染和带动每个大学生党员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自觉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责任,并在这一过程中诠释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绽放自己的人生色彩。对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进行建构,本质上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自觉、自知,这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力量源泉和理论支撑。

(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三观的正确塑造与否,关系着大学生党员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关系着大学生党员能否增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关系着大学生党员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人选。建构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可以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调整自我和观察社会,从而用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式方法重新解构周围的环境和世界。对各种错误思潮和反马思想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自觉同这些错误的思想和理论作斗争,从而增强自身的理论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的建构的路径

建构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與理想信念互促机制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增强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理论说服力为前提,满足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成长需求为目的,活化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的传播方式为媒介,营造有利于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建构的社会氛围为条件的宗旨,才能促进这一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以增强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理论说服力为前提

要增强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理论的说服力,就要真正抓住理论的本质,用通俗、简单易懂、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增强理论的认可度和说服力。只有真正得去认识这一理论,才会去认同,进而才会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图式。因此,我们进行理论教育的时候应当注意这两点。一方面要做到精简化。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进行理论灌输和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充分地体现理论的核心观点,突出重点,禁止泛泛而谈。核心观点和思想要简单明确、通俗易懂,而不是漂浮在云端,不能着地的观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同时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体系、艺术的教学方法清晰的向大学生党员说明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之间的联动性和耦合性,从而使这种理论更具深刻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做到通俗化。理论的传播要接近地气,不能仅仅依靠简单化,还要要求通俗化,即用通俗、质朴的语言,使之转化为大学生党员所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系。当前高校思政课成效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传播的过程中,内容过于呆板,语言过于书面化、形式化,总让学生觉得这种理论高高在上,与实际生活不符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反之,如果采取通俗化的语言,用平实、浅显、生活化的语言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行理论的分析和讲解,那教学效果又会有显著的不同。

(二)满足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成长需要为目的

人作为一种高等动物,不仅有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性的需要。而且社会性的需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具有社会性,这种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它是推动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按需要的对象进行划分,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即吃穿住行的需要,也有精神上的需要即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对美的需要等。人的精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较物质需要更为重要的方面,“只有精神生活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改革,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重理性、轻情感,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生态失衡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人们的生活意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非议,人们的幸福感缺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薄,人们自身的精神世界也充满了困惑与迷茫。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党员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多元化、功利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这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使得部分大学生党员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困惑之中,“产生一种生活无价值、无意义、无目标感。因而迷茫,无所趋附、焦虑甚至恐慌,且无以慰藉,使他们因离开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失去了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而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无家可归感即精神飘泊感。”因此,从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成长需要出发、从大学生党员成长规律出发,需求大学生党员精神家园缺失的根源,寻求解决之策是我们进行大学生党员文化认同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建构的主要目的和落脚点。

(三)活化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的传播方式为媒介

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传播方式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不仅要结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更要采取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传播;不仅要在内容、语言上进行改革,更要在传播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通过大学生党员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使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互促机制在大学生党员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认可,并达成相应的共识。如今,网络媒体已然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也逐渐成为教育界正面发声、维护教育公信力的重要载体,成为教育界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的重要平台。因此,要构建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之间的互促机制,就要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宣传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讲好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故事,传播好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声音。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由此可见,用故事题材传播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比简单的理论灌输和引导更有成效,故事是人类传播方式中的一种重要讲述方式,故事中所蕴含的情节的曲折性和情感的生动性等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大学生党员的注意力,弱化纯理论教学所带来的枯燥、乏味和抽象。此外,也可以用经典、优秀的影视作品来传播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经典的影视作品作为当代社会的大众文化艺术,其渗透力、包容性和覆盖面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它通过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依靠形象的力量传播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并且在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与此同时,经典影视作品还具有一种代偿与宣泄的作用,它能给与大学生党员一个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走出情感困境、回归正常心境的良好渠道。

(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建构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条件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要建构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互促机制,需要创造一种优良的校园文化環境,并通过这一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去改造人、创造人,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校园环境的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党员素质形成的最基本、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弘扬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等都是依据党和国家所倡导和推进的价值观念、日常伦理、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审美观念以及生活风俗等内容构成的,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党员的观念、趣味、需求、情感、行为的方式和特点。以校园文化品牌为载体,铸造精品校园文化精品。依托在师生中具有深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精品相互,结合各种校园活动如读书会、歌咏比赛、舞台剧以及各种外出的社团活动,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微电影等形式,深入挖掘校训、校徽以及校史的文化底蕴,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同时,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抓好典型示范工作,注意宣传校园中的好人好事,把典型树立起来,形成风气。

参考文献

[1] 胡薇薇.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培养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17,8(10):28-29.

[2] 张铭,张岩松.以文化自信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0):87-88,10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文化自信理想信念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