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言弃,胰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未来可期”

2020-06-19沈柏用

大众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瑞金医院普外科胰腺癌

沈柏用  上海交通大學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近二三十年来,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绝大多数癌症的疗效有了显著提高,大量癌症患者得以长期生存。然而,医学科学进步的曙光却始终没能“普照”胰腺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2%~4%;40多年过去了,胰腺癌的疗效却没有明显提高,胰腺癌患者的预后依然非常差,1年生存率仅为20%,5年生存率仅为5%。同时,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持续升高趋势。

为提高胰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沈柏用教授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根据胰腺癌不同病理和生物学行为开展综合治疗的观点,并重点开发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在瑞金医院,胰腺癌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78.3%,5年生存率达19.8%,远超平均水平。在201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榜单上,沈柏用教授领衔的“提高胰腺癌长期生存率的关键技术的建立和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胰腺癌的疗效为什么始终不理想?瑞金医院普外科有哪些提升胰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独门绝活”?作为普通大众,如何才能远离胰腺癌这个“癌中之王”?听听专家的分析。

胰腺癌“深藏不露”,“早发现”困难

“发现难”是胰腺癌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首先,胰腺的位置比较特殊,位于腹腔深部,“隐居”在后腹膜,邻近多个重要脏器。其左边是脾脏,前面是胃,右上方是肝脏,下方是横结肠,周围还有许多重要的血管。胰腺一旦发生病变,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其次,尽管很多人已经养成了每年进行一次全身体检的习惯,但常规体检手段(如腹部超声等)无法发现胰腺癌,而有可能发现胰腺癌“蛛丝马迹”的腹部CT检查一般不是常规体检项目,故胰腺癌容易被漏诊。第三,胰腺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很容易发生转移,从发生到患者死亡一般在1年左右,留给“诊断和治疗”的时间不多。胰腺癌“跑”得飞快,要抓住它、制服它,并非易事。

正因为胰腺癌有易被忽视(症状不典型)、易漏诊(常规检查发现不了)、“拖不起”(病情进展迅速)这三个特点,80%的胰腺癌患者在被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有条件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比例不超过20%。而手术是唯一可能使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存活机会的治疗方法。

专家提醒

胰腺癌有哪些“蛛丝马迹”

胰腺癌的常见症状包括:腹部疼痛(疼痛可以在中腹部,可以偏左或偏右),黄疸(肿瘤压迫胆总管),不明原因消瘦、乏力,突然出现的血糖升高(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等等。

综合治疗:提升胰腺癌疗效的“制胜法宝”

在“提高胰腺癌长期生存率的关键技术的建立和临床应用研究”项目中,沈柏用教授团队提出按照胰腺癌患者的病理分期、病变部位及生物学特征,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创新手术技术,提升手术安全性

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胰腺癌的方法,也是患者可能得以长期生存的唯一机会。胰腺癌手术是普外科领域公认的难度最高的手术,尤其是胰头癌手术,不仅需要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还需要完成“胰肠吻合”“胆肠吻合”和“胃肠吻合”,重建消化道。胰瘘是胰腺癌手术常见且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会引发感染、腹膜炎,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生命。

为提升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沈柏用教授独创“胰肠吻合新技术”(也称“沈氏吻合法”),将“肠道与胰管吻合”改为“肠道与胰腺全层吻合”,使胰腺残面与空肠紧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胰腺残面损伤和胰瘘的发生率。瑞金医院的随访结果显示,采用“沈氏吻合法”可使胰腺癌术后胰瘘发生率从原来的16%降至2.3%,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由48%降至19.5%。

“通常,在胰腺癌手术后,医生需要在患者腹腔内放一根引流管,以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活动性出血、胰瘘等情况。但在瑞金医院普外科,胰腺癌术后患者是可以不放引流管的。”沈柏用教授告诉记者,“这么做不仅是因为我们对手术有绝对的把握,确定不会发生胰瘘、出血等问题,更是出于对患者安全的考虑,因为腹腔引流管放置5天以上,很容易发生逆行感染,对患者不利。”

 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进一步提升长期生存率

在提升手术安全性的同时,沈柏用教授团队对胰腺癌手术的“彻底性”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在回顾分析了151例胰头癌根治术的相关情况后发现,第8、14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及19%,遂提出“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提升胰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观点,将淋巴结清扫数量从18.14枚增加到27.30枚。临床实践证实,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可明显提高胰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发生肝转移,争取“联合切除”

沈柏用教授{右}在手术中

已经发生肝转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化疗效果不明顯,一般存活时间不超过6个月。沈柏用教授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肝转移病灶在3个以下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先进行术前化疗,待肝转移灶缩小后,再进行胰腺和肝脏病灶的联合切除,可以使这些患者的3年存活率提高至8.3%。“在传统观念里,发生肝转移基本等于被判了死刑,但我们的信条是‘永不放弃!”沈柏用教授告诉记者。

 基因检测,“定制”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近年来,肿瘤诊疗正朝着“精准、个体化”方向发展。以靶向治疗为例,与传统化疗“不分敌我,狂轰滥炸”(既杀死了肿瘤细胞,也杀伤了正常细胞)相比,靶向治疗就像“定点清除”,针对肿瘤细胞上的“靶点”进行“精确打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细胞不受损伤。而要找到“靶点”,分子诊断、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

为提高胰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瑞金医院所有胰腺癌患者都会进行二代基因测序,且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案都是综合性的、个体化的。沈柏用教授告诉记者,无论是早期可以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还是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基因检测都有助于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胰腺癌相关基因突变(如KARS基因突变、BRAC基因突变),医生会选用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并结合其他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等),使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实对胰腺癌这种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肿瘤而言,将长期生存率提升哪怕一个百分点都是十分艰难的,需要医生和研究人员付出大量心血和努力。”沈柏用教授感叹道。

复杂手术微创化:“机器人手术”安全、有效

沈柏用教授为术后患者查体

近年来,外科手术微创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腹腔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机器人手术也逐渐开展。作为外科领域难度最高的手术,微创技术在胰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呢?

沈柏用教授告诉记者,瑞金医院迄今已完成2000余例胰腺癌机器人手术,是国际上开展此类手术最多的医院。同时,他们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也首次在国际上论证了胰腺癌机器人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肿瘤根治性: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胰腺癌机器人手术在患者无瘤生存期、总体生存率等肿瘤根治性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等安全性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而机器人手术的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疼痛更轻。

所谓机器人手术,并不是机器人取代医生给患者做手术,机器人只是外科医生的助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4条“手臂”:两条“手臂”分别代表主刀医生的双手;一条“手臂”充当手术助手;还有一条“手臂”自带光源且装有两个摄像头,能将手术视野放大10倍,并以三维立体画面呈现。手术时,医生坐在距离患者2米远的操作台前,通过操控手术台边的“机器人”进行手术。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机器人手术可以使像胰腺癌这样的复杂手术微创化,但机器人手术的“学习曲线”较长,一名医生通常需要完成100台以上的机器人手术,方能达到与开腹手术同样的疗效。因此,并非所有医院都能完成高难度的胰腺癌机器人手术,患者就医时一定要选择经验丰富的正规医疗机构。

新进展:发现胰腺癌“新治疗靶点”

为明确胰腺癌发生、发展机制,挖掘胰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沈柏用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蛋白标志物,证实H2AK119单泛素化水平及H3K27三甲基化水平与胰腺癌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首次报道了转录抑制因子Snail、miR-329、lncRNA NORAD、核磷蛋白NPM1等在胰腺癌生长及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首次在胰腺癌中发现了蜂毒素的治疗靶标及疗效。

2019年10月29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沈柏用教授团队有关胰腺癌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抑制糖代谢通路关键调控蛋白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PGAM1)能有效杀灭胰腺癌细胞,证实了PGAM1新型别构抑制剂(命名为:KH3)对胰腺导管腺癌的抑瘤作用,为胰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靶向抑制肿瘤代谢通路”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瑞金医院普外科胰腺癌
瑞金医院多学科合作救助跌倒老人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110年,瑞金医院创新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蕾教授简介
STAT1和MMP-2在胰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浅谈普外科中引流管的医学临床应用
Seminar教学法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早诊早治赶走胰腺癌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