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的另一大“元凶”
2020-06-19吴旭青范薇
吴旭青 范薇
范 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生活实例:王先生今年68岁,前几日因突发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被送至医院急救。头颅CT检查提示脑出血。王先生的儿女赶到医院后十分震惊,连忙问医生:“我爸平日身体硬朗,血压正常,怎么会脑出血呢?”经进一步检查,王先生脑出血的原因被找到:并非由高血压所致,而是“脑淀粉样血管病”在作祟。
什么是脑淀粉样血管病
说起脑淀粉样血管病,很多人会感到非常陌生。
其实,脑淀粉样血管病与大家很熟悉的阿尔茨海默病“同病相怜”,近 8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有脑淀粉样血管病。造成脑淀粉样血管病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同“敌人”叫作“β淀粉样蛋白”。这种物质若沉积于神经元周围可造成痴呆;如果沉积于脑皮质和软脑膜血管,可造成脑小血管病变。
尽管脑淀粉样血管病很少有人知道,但并不罕见。有调查数据称,脑淀粉样血管病约占所有类型脑出血的15%,仅次于高血压,是导致老年人脑出血的第二位原因,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快速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寿命。
脑淀粉样血管病危害不小
脑淀粉样血管病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脑出血性改变、脑缺血性改变及认知障碍等,多数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脑出血性改变
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脑出血性改变包括脑叶出血、脑微出血及皮质表面铁沉积。其中以脑叶出血最常见,多发生于脑后部,可单发或多发,主要症状为头痛、恶心和呕吐,可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痫性发作等表现。此外,近一半的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有脑微出血,可无临床症状,但可能与认知功能降低有潜在关联性。除脑微出血外,约60%的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有皮质表面铁沉积,可引起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淀粉样发作”,表现为发作性、短暂性、刻板的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每次发作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认知功能障碍
超过40%的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出血患者生前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发生在脑出血前。认知功能障碍可累及多个认知域,以执行功能、情景记忆和知觉处理速度受损为主,多以慢性、渐进性方式起病,脑出血可使认知功能障碍急性加重。
脑缺血性改变
脑缺血性改变包括脑白质高密度、脑微梗死、血管周围腔扩大等。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的血管周围腔扩大主要发生在半卵圆中心。
如何发现脑淀粉样血管病
诊断脑淀粉样血管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由于部分患者在发生脑出血前无明显症状,只能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帮助诊断,如头颅CT或磁共振(MRI)检查等。若检查发现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特征性出血性改变(如脑叶出血、脑微出血、皮质表面铁沉积等)及缺血性改变(如脑白质高密度、脑微梗死、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腔扩大等),可诊断脑淀粉样血管病。必要时,须通过脑活检或血肿清除术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
如何降低脑淀粉样血管病的伤害
脑淀粉样血管病不可逆转,且迄今为止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但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有不少措施可减少脑出血的发生,延缓痴呆进展。
● 警惕异常症状 老年人若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家属应重视,及时带老人去医院就诊,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脑淀粉样血管病。
● 积极控制血压 脑淀粉样血管病有两大危险因素 —— 遗传性危险因素及非遗传性危险因素。高血压虽然不是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直接原因,但可使脑血管病变加重,进而显著增加脑出血发生的概率。因此,控制血压可有效降低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出血的发生风險。
● 抗凝治疗须谨慎 目前多认为,脑淀粉样血管病是口服抗凝药的禁忌证。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如房颤患者等)可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替代,也可采用左心耳封堵术或消融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出血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既往有脑出血史的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不宜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是否可以服用他汀类药物尚有争议。近来有研究提示脑出血患者可从他汀类治疗中获益。患者须听从医生指导,严格遵医嘱用药。
● 生活方式调节 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睡眠质量,健康饮食,适当锻炼(如练瑜伽、步行、打太极拳等),有助于舒缓不良情绪,减轻压力,延缓痴呆发生。
延伸阅读
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脑出血治疗原则与其他原因所致脑出血的相同。进行性意识水平降低的中等大小血肿患者可行血肿清除术,小血肿及轻微意识水平降低的患者可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