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分析与疗效探讨

2020-06-19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3期
关键词:开颅优良率栓塞

(鞍山市长大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7)

脑动脉瘤是患者脑部动脉产生的肿瘤,随着血液流动获取养分逐步生长,脑动脉瘤的体积逐步加大,随之造成患者脑组织的影响也随之增加。脑动脉瘤在生长过程中,除增加患者脑组织血液流动问题外,还会增加患者出现脑组织损伤、脑神经损伤的发病率[1]。患者在发病后,较多存在颈部、腰背部疼痛,同时脑动脉瘤会增加患者的脑部破裂、出血症状,严重时造成患者出现昏迷症状,如不能及时帮助患者转归,就会造成患者死亡[2]。脑动脉瘤需要根据患者动脉瘤位置、直径、血管条件等进行诊断,并为患者制定治疗计划[3]。同时应保证观察患者能够耐受治疗措施,避免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身体损伤。手术方法是治疗患者脑动脉瘤的关键措施,利用手术治疗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随患者手术术式不同也存在较大的差异[4]。本文对所选脑动脉瘤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分析患者利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与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手术效果与安全性,分析患者利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利用脑动脉瘤患者102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的奇偶数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两组各51例。实验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23~89岁,平均年龄(54.27±34.73)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6.31±2.69)年,肿瘤位置:前交通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21例,后交通动脉18例;对比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24~88岁,平均年龄(54.27±33.73)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23±3.77)年,肿瘤位置:前交通动脉13例,大脑中动脉18例,后交通动脉2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脑动脉瘤;②能够耐受手术;③自愿参与实验;④全程进行手术;⑤家属或患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脏、肝肾、肺部功能异常;②无法耐受手术;③术中死亡;④中途退出实验;⑤精神病史。

1.2 方法:对比组利用传统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实验组利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血管栓塞介入手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确保患者手术血压、心率稳定条件下,为患者开展手术治疗,手术进行尼莫地平用药,并确保患者麻醉平面与镇静效果后,利用腹股沟穿刺方式进行穿刺,利用导管、微导丝进行穿刺,直至微导丝穿刺到动脉瘤所在位置。利用动脉瘤所在位置、大小进行手术操作。选择适合的弹簧圈,利用弹簧圈夹闭患者的动脉瘤血管,确保动脉瘤血流得到有效切断,如存在动脉瘤巨大等问题,则对患者开展支架辅助栓塞手术治疗。完成操作后利用颅脑CT观察患者动脉瘤阻塞效果,阻塞满意后进行穿刺点的包扎与缝合,并利用低分子肝素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用药时间在术后12 h。开颅夹闭手术:对患者进行全麻,根据患者颅脑情况对患者的动脉瘤进行定位与判断,并在患者的头部进行切开,选择动脉瘤上方进行切开,对皮下组织骨膜进行切开,并将皮瓣反转,对颅脑进行钻孔,直至暴露患者的动脉瘤病灶,利用动脉瘤分离,阻断载瘤动脉方式进行治疗。操作完成后观察患者病灶位置清除效果,对已经完成清除的患者进行颅骨闭合,并逐层恢复皮瓣等位置。

表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MP-2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MP-2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病率比较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MP-2水平等指标。对比两组术后再出血发病率,术后优良率=优秀+良好/总数×100%。优秀:患者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超过6分;良好:术后格拉斯哥术后评分4~6分;差:术后格拉斯哥术后评分低于4分;对比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病率=发病例数/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均由SPSS17.0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MP-2水平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优良率、术后再出血发病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病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资料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MP-2水平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MP-2水平均明显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优良率、术后再出血发病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病率对比:实验组术后优良率90.19%,术后再出血发病率3.91%,对比组术后优良率82.35%,术后再出血发病率1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脑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部血管瘤类型,脑动脉瘤患者的早期发病不甚明显,临床症状主要以头晕为主[5]。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存在较为严重的破裂风险。脑动脉瘤患者随着肿瘤不断发展与生长,对患者脑部压迫不断增加,使得大部分患者在患病中后期逐步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此时临床对患者的治疗建议,是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对患者的脑动脉瘤进行清除,以改善患者脑部血管、脑组织安全,减少患者脑动脉瘤破裂出现更加严重症状,避免患者存在更大的生命威胁[6]。

与早期手术相比,在患者脑动脉瘤破裂后开展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治疗压力更大,破裂后出现再出血的发病率也较高,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对患者脑组织、神经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影响,导致一些患者虽然接受手术彻底清除肿瘤,也无法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患者出现脑动脉瘤破裂后,临床病死率可达到50%作用[7-8]。针对这一问题,临床主要对患者进行消除出血高危因素为主要治疗方案,减少患者出现破裂后出血、再出血概率[9-10]。

开颅夹闭手术是利用开颅手术观察病灶,并对肿瘤进行切除,同时对载瘤动脉进行夹闭的手术方法,切除肿瘤能够帮助患者减少肿瘤破裂风险,杜绝患者破裂后出血,夹闭手术则可以减少患者肿瘤切除后的出血症状,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病率。但开颅手术对患者的身体负担较重,且无法完全避免患者出现术后再出血的概率。

针对早期诊断确诊的脑动脉瘤患者,临床研究发现,在早期开展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同样能够明确改善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且由于手术期间的创伤较小,患者的手术压力也随之降低,患者的肿瘤能够通过血管栓塞方式阻断血液供应,使肿瘤逐步萎缩,同时减少患者由于开颅手术牵拉、操作导致肿瘤破裂。

本文对所选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发现,开颅夹闭手术对患者治疗有较为显著的效果,能够明确对患者的脑部肿瘤进行切除,并保证载瘤动脉血管的夹闭效果。但患者手术后出现再出血的概率较大,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术后康复与治疗质量,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也随之受到影响,并增加了患者术后的病死率。对实验组患者利用血管栓塞介入方法治疗后发现,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再出血发病率等指标均得到显著的改善,且患者能够在术后得到较好的康复,恢复速度也较好,住院时间得到有效降低,患者利用血管栓塞术治疗的压力下降,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实验组并发症、术后优良率、术后再出血发病率均明显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所选脑动脉瘤患者开展血管栓塞手术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更强,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开颅优良率栓塞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肺隔离综合症经皮导管血管栓塞术1例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可怕的羊水栓塞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