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0-06-18徐奕杨跃进
徐奕 杨跃进
桡动脉入径(transradial approach,TRA)自1993年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已逐渐成为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首选入径[1]。远端桡动脉入径(distal transradial approach,dTRA)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入径,近年来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2-10],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和报道仍较少。与传统TRA相比,dTRA被认为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其推广和应用也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dTRA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对该入径的解剖学基础、优势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1 dTRA 穿刺点及穿刺方法
远端桡动脉穿刺点位于腕部桡侧的解剖学鼻烟窝区(anatomical snuffbox,AS),因此dTRA又被称为“经鼻烟窝入径”。该区域的定位较简单:使患者充分伸展拇指,在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肌腱之间可见一凹陷,呈三角形,此处即为解剖学鼻烟窝区(图1)。
图1 鼻烟窝区局部解剖结构
该区域除桡神经浅表支(感觉神经)外,无其他重要神经分布,其深处骨性结构有桡骨远端、舟状骨、大多角骨和第一掌骨的基底部。桡动脉在此处由桡骨下端前方转向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肌腱深面,分出掌深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形成掌深弓;分出掌浅支,与尺动脉掌浅支吻合形成掌浅弓。由于掌深弓和掌浅弓之间相互吻合、交通,有丰富的侧支血供,因此选择此处作为穿刺点时,即使出现局部的动脉闭塞,掌浅弓的血流仍然不会受到影响(图2)[4,11]。
图2 掌指部动脉结构示意图
国外研究者对dTRA的穿刺方法与过程进行了总结,除了患者体位、穿刺点定位等略有不同以外,其余均与传统TRA相似[4,6-7]。对于适合采用dTRA的患者,若选择左侧进行介入,则令患者左臂放松,向腹部自然弯曲,左手置于右侧腹股沟区,手部握住一卷纱布或专用握把;若选择右侧dTRA时,则使患者右前臂自然伸直,手部握住一卷纱布或专用握把,手掌无需保持向上。
患者手部姿势摆好后,即可对其鼻烟窝区进行定位,寻找桡动脉搏动最强点进行穿刺。若搏动较弱、穿刺点定位困难,可考虑采用超声进行辅助。通常局部麻醉后选用21号针头,朝向近心端呈30°~45°进针,进针时应注意匹配桡动脉走行方向。穿刺时应注意力度,避免用力过猛、穿透血管甚至刺及深处的骨性结构,造成损伤[4]。
穿刺成功、出现搏动性回血后,即可往前送入导丝,并通过导丝送入鞘管。若导丝遇阻,可考虑行造影进行确认。此外,由于dTRA穿刺点处皮肤较前臂处更厚,因此必要时可考虑对穿刺点皮肤做小切口,便于后续操作[4]。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对dTRA患者主要采用6 F鞘管,但也有个别选用其他尺寸(4 F、5 F或7 F)[3-5,7]。总之,术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尺寸的鞘管。
2 dTRA 冠状动脉介入优势
2.1 减少并发症发生
前臂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是传统TRA诊疗中一个较为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研究表明,RAO的发生与血管内膜损伤、操作时间长、压迫止血时间过长等有关[12]。在接受经桡动脉造影和(或)PCI的患者中,有1%~10%会在前臂处发生RAO,而接受反复TRA或急诊介入者其发生率更高,这给再次介入造成了困难[13]。而dTRA的穿刺点位于腕部,不会对前臂处桡动脉造成损伤,能够避免前臂RAO的发生。所有dTRA的相关临床研究均指出,前臂RAO的发生率较低是该入径的一大优势。Kiemeneij等[4]对70例患者进行了左侧dTRA造影(其中25例从同一入径接受了PCI),出院前的超声检查表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前臂RAO,仅有1例患者发生鼻烟窝区的远端RAO。Lee等[2]纳入了191例接受左侧dTRA造影的患者(其中87例从同一入径接受PCI),1个月超声随访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前臂RAO。Ziakas等[6]对49例患者经右侧dTRA介入(其中8例从同一入径接受PCI),术后24 h超声随访提示远端和前臂桡动脉均通畅,无RAO发生。土耳其的一项研究也指出,其纳入的所有54例dTRA造影患者(其中20例从同一入径接受PCI)均未发生RAO,提示选用该入径可避免RAO的发生[8]。
除了RAO以外,血肿等穿刺点并发症也是较为常见、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类问题。传统TRA患者血肿压迫处理不当时,可能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神经麻痹、手部功能障碍、截肢等不良后果。而对于dTRA而言,其穿刺部位位于腕部,此处桡动脉位置表浅,直径较细,且穿刺点深处有骨性结构支撑,按压止血较为方便,有助于减少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等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Koutouzis等[9]对100例dTRA造影患者与100例传统TRA造影患者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的止血时间显著较短[平均止血时间(568±462)s比(841±574)s,P=0.002],且仅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EASY分级[14]Ⅲ级以上的血肿。其他涉及PCI患者的dTRA临床研究虽然未提及止血时间的相关结果,但均未报道严重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2-8],仅有Lee等[2]的研究中出现14例(7.4%)直径<2 cm的局部血肿,以及Kim等[3]的研究中有2例(4.9%)患者发生前臂局部肿胀、瘀斑。
2.2 提升患者舒适程度
由于穿刺点位于前臂前区,因此传统TRA的患者在接受造影和PCI时,需要长期保持前臂伸直、手掌向上的状态,必要时还需要使用臂托进行固定,当操作时间较长时,容易引起患者的不适。而在术后为了避免出现出血、肿胀、疼痛等并发症,患者腕部还需制动。与之相比,dTRA介入时,患者姿态如前所述,更为舒适,更易于耐受长时间的操作。此外,经dTRA介入术后,患者腕部可自由活动,无需制动,进一步提升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4-5,15]。目前仅有少数研究涉及到患者对dTRA的评价。Lee等[2]采用问卷评估了患者对dTRA的满意程度,在所有187例填写了问卷的患者中,仅有3例(1.6%)对该入径不满意。Soydan等[8]采用了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和满意程度进行评估,大多数患者均认为疼痛轻微(2分),对整个介入过程感到满意。Koutouzis等[9]对患者术后30 d的电话随访结果表明,dTRA组患者中有89%愿意选择远端桡动脉作为下一次的介入入径。虽然这些方法都比较主观,但其结果都基本一致,认为dTRA对患者而言较为舒适,患者满意程度较高。
2.3 左侧dTRA的独特优势
左侧dTRA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在PCI操作中,术者通常位于患者的右侧。因此在传统TRA介入时,如需要选择左侧桡动脉作为介入入径,则术者需要探身、弯腰以完成一系列操作。当术者身材较矮,或患者肥胖、腹围较大时,操作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且介入时间较长时,术者会吸收较多的X线,长时间弯腰也会使得其腰椎间盘压力更大,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4,8,10]。而在左侧dTRA时,患者的左手自然置于右侧腹股沟区,这使得在其右侧的术者无需探身、弯腰即可进行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长时间介入对术者身体造成的影响[4,8,10]。另外,对于右利手的患者而言,选用左侧dTRA,即使术后发生血肿、手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其仍可正常使用右手,也最大程度降低了并发症对其术后工作、生活的影响[4,8]。
2.4 其他优势
由于dTRA穿刺部位位于肢体远端,因此患者前臂的桡动脉处仍可供未来的造影与介入,以及血液透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使用[4]。
3 dTRA 冠状动脉介入可能存在的问题
dTRA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争论。研究表明,桡动脉在解剖学鼻烟窝区处的平均直径仅为2.0~2.6 mm[3,16-17],女性患者的远端桡动脉直径更细[18],这可能会对穿刺成功率造成一定影响。目前的研究中,均由有经验的术者进行,dTRA的穿刺成功率在70%~100%[2-9]。这提示其作为一种新的介入入径,即使是有TRA经验的术者也仍需经过一定的学习曲线方能熟练掌握。
除了术者以外,介入器械同样可能是限制dTRA使用的一大因素。意大利研究者指出,目前使用较多的经桡动脉指引导管是为传统TRA所设计的,而dTRA的穿刺点在位置上较传统TRA更远。这就可能会导致dTRA介入时指引导管长度不够,对操作造成影响。尤其是在身高、臂长的患者中,这种情况可能会更为突出,值得关注[5]。
作为一种新的介入入径,dTRA“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值得关注。尽管目前的相关研究[2-8]均对dTRA的适用性给出了积极的结论和评价,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接受PCI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比例均较低(18%~48%),且这些患者的一般情况均较好,难度较高的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慢性完全性阻塞病变,以及钙化、分叉病变等均较少。因此,dTRA对于复杂病变的适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关于dTRA的临床研究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且结果均较为积极,认为dTRA有着如前所述的各方面优势。然而目前的研究也有着单中心、规模较小(52~221例)等不足之处,其结果的外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限[2-8]。此外,相关研究均只针对接受dTRA造影或PCI的患者,而并未将其安全性、有效性等与传统TRA患者进行比较。故dTRA与传统TRA相比,在各方面是否确有优势,仍有待更多的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加以佐证。
4 总结与展望
作为一种新的介入入径,dTRA与传统TRA相比,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获得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之前,术者对dTRA仍应谨慎看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和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