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创新链构建国际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以中国广州市为例
2020-06-17林学军曹紫琳
林学军 俞 洁 曹紫琳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
一、绪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出现衰退并面临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危机,如何用创新来改变城市发展方式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例如,20世纪60年代信奉市场万能论,70年代政府开始介入创新,80年代重视制度创新,90年代流行国家创新体系(NIS)理论(薛彦平,2008),到21世纪推崇三重螺旋创新理论。其中,三重螺旋模型强调官产学相结合,官产学三方两两互动、职能重叠、边界模糊,形成一个创新的整体,从而提高本国、本企业的创新能力(Etzkowitz & Leydesdorff,2000)。
但是,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生产逐渐突破了国家的边界,科研也实现了全球化。国际企业把生产经营的重点从整合全球的生产资源转移到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国际企业的研发呈现全球化的新趋势: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谁掌握了创新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全球的竞争主动权;二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技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成本低,全球创新合作成为可能;三是研发模式模块化,全球研发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开展分工合作,研发外包日益增加,国际技术贸易快速增长。因此,创新也和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一样,形成介于市场和层级结构的全球创新链(Global Innovation Chain,GIC),各国、各企业只是全球创新链的一环。当然,每个环节的作用不同,正如科格特(Kogut,1985)和克鲁格曼(Krugman,1995)所说的全球价值链反映了全球的分工、生产资源的再配置一样,全球创新链就是全球创新的分工、全球创新资源的再配置。全球价值链上并非每个环节都创造丰厚的价值,只有战略环节才是重要环节(Kaplinsky & Morris,2001)。全球创新链中只有关键的创新环节才是掌控全球的制高点,因此,研究建设创新国家、创新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也是全国的中心城市,同时还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被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甲级写字楼总存量均居全国前三位,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在广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297家(谭弈霖,2018)。据《2018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8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59.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549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23497美元。广州市是华南科教中心,聚集华南优势科技资源,拥有全省70% 以上的科技人员、2/3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重点学科及绝大多数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许长青,2018)。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中央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囯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非常适合打造为全球创新链的关键节点城市,因此,研究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全球创新链的视角研究如何将广州建设成创新型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广东省及珠三角周边的城市共同发展。研究的思路是,首先概述了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势与劣势;其次将广州与深圳、北京、上海的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进行对比,研究广州在创新方面的主要问题;再其次,对广州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探究广州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接着以全球创新链的视角分析广州在建设全球创新城市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主要问题,提出壮大广州创新链,将广州创新链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相融合,然后延伸至全球创新链,以全球创新链加强人才、技术、信息整合,建设广州创新城市的策略。
二、文献综述
(一)创新链的含义
林淼(2001)等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定义为技术创新链。蔡翔(2002)认为创新链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者连接起来,实现知识经济化以及创新系统优化。代明(2009)认为创新链是从创新源头开始,运用多种要素,经过多级环节,联系多个部门,跨越多重时空,直到取得最终成果并实现其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创新链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一是按照创新的流程,把创新分解为多个环节,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试制改进、营销策划等;二是各个创新环节紧密联系、分工协作,利用各自的优势,开展创新活动,构成一个创新的整体;三是围绕一个或以上的核心主体运行,创新主体是全链的组织者,掌握关键的环节,推动创新有序进行。
(二)全球创新链的概念及意义
全球创新链是创新链的全球扩展。全球创新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国际研发投资转移,建立了全球研发分工网络,独立的创新活动也就越来越全球化、一体化。马琳和吴金希(2011)认为,所谓全球创新链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搜索知识资源,关注创新资源使用权并且具备高度开放性的创新价值网络模式。本文认为全球创新链是按照创新成果的产出流程(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品推出、持续改进等),以创新主体各自的比较优势,围绕创新核心分工协作,以实现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改善创新生态环境、提高创新效率的全球创新链式组织。
全球创新链对于国际企业有重要的意义。国际企业通过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创新链,不仅控制了全球的生产,还控制着全球的研发,为处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创新链高端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提供了构建自身生产和科技市场势力链条的机会。处于全球创新链高端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研发投资转移的组织者和治理者,利用自身掌握核心技术及对技术整合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研发纵向压榨。因此,全球创新链也和全球价值链一样,存在发展中国家的低端锁定及嵌入障碍等问题。刘志彪(2012)认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得了两个“病”:一个是“心脏病”,一个是“神经病”。我国飞机的“心脏”——发动机依赖国外进口;我国机械设备的“神经”——控制系统,几乎也都是依赖国外进口。中国的工业体系大而不强,必须提高创新能力,打造4.0的工业体系,才能摆脱对国外高新技术的依赖。
全球创新链对国际创新城市也有重要的意义。国际创新城市是全球创新链的重要节点。许长青(2018)认为创新城市聚集全球创新要素,是全球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产品的发源地。杜德斌(2016)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指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集中、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科技创新实力强、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因此,国际创新城市是全球创新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的“聚宝盆”,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及全球独创的创新成果,是全球创新链的关键环节,如伦敦、纽约、东京、旧金山—圣何塞、波士顿、洛杉矶等都是国际创新城市。
(三)全球创新链的特征、运作与评价
1.全球创新链形成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将各创新节点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分工协作的创新整体,从而提升创新的效率。例如,形成官产学研用等部门的链式联系、人才—资金—设备—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的链式联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改进—售后服务等创新环节的链式联系;还可以形成多个产业联合研发,如材料—电子—能源等行业的链式联系;还可以形成创新各地域的链式联系,如将西雅图(微软总部)—硅谷(微软国内研发重地)—印度班加罗尔(微软海外研发基地之一)形成创新整体。
2.全球创新链可以降低创新的交易成本。创新中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能够以语言、文字、图像、程序等结构化的形式来表达,形成正式而规范的知识,如产品标准、技术规则等。隐性知识则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如个人经验、印象、感悟、技术诀窍等,只有通过应用和实践才能外显并获得。创新需要显性知识,但更需要隐性知识。全球创新链上的各创新主体紧密合作、真诚交流,一方面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隐性知识,获得更多知识的溢出;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知识产权交易中投机取巧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
3.全球创新链可以形成全球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世界各国创新的比较优势,降低创新的成本,提高创新速度,减少创新的风险。经济地理文献表明,创新不仅要利用本地的知识,即“local buzz”,而且还要整合全球的外部知识,即“global pipelines”(Bathelt et al., 2004; Grabher, 2001; Maskell et al., 2006; Storper & Venables, 2004),只有用全人类的知识宝库丰富自己,才有可能创新。各国(地区)都具有创新优势,例如,一些国家(地区)在创新人才上处于优势,另外一些国家(地区)具有雄厚的资金或完备的研发设备,或者在某个学科、专业、产业方面具有研究特长等。因此,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吸收各国(地区)创新之长。
4.全球创新链所处的环节决定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因此,全球创新链也存在与全球价值链同样的升级问题。全球价值链各环节有不同的附加值,高附加值的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两端。对于全球创新链,源头创新是重大的创新,新理论诞生新的产业,极大推动经济的发展。例如,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工程等新兴产业。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控制全球创新链的高端,获得高额利润,并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实施控制。处于全球创新链低端环节的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研发或者做研发的辅助工作。刘志彪(2015)认为,经济全球化正从1.0版进化到2.0版,2.0 版的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涵是要在参与 GVC 的基础上,逐步全面地转向嵌入GIC,实现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轨道发展。因此,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嵌入GIC的高端环节,占领全球创新的高地,才能避免被锁定在全球创新链的低端环节,在全球竞争中争取主动。
5.全球创新链是介于市场和层级结构之间的创新组织,它的运作类似于全球价值链的运作。汉费莱(Humphrey,2000)和斯特金(Sturgeon,2001)将全球价值链运作模式划分为市场型(market) 、模块型(modular) 、关系型(relational)、领导型(captive)和层级型(hierarchy)五种。在这些运作模式中,存在一个或者多个的创新领导者,即“链主”,对整个创新链的资源进行整合,对创新活动进行组织。“链主”一般是掌握关键技术、控制全链关键环节的跨国企业,它们可以通过项目分包、发包等方式,或者通过并购持有合作者股份,或者与合作方签署协议,或者依据合作关系的亲疏进行创新的分工和协作,推动创新的进展。
6.全球创新链的评价方法。全球价值链采用贸易增加值、全球价值链上下游指数、全球价值链嵌入度、技术复杂度、关联系数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全球创新链也可以借鉴全球价值链类似的分析方法。例如,全球创新链的上游度,越是处于上游,竞争力和控制力越强;还可以计算技术贸易各环节的附加值,以此衡量某国或者某行业处于全球创新链中的地位;还可以计算在全球创新链中的嵌入度、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复杂度等,以此分析国家和企业在全球创新中的参与度以及创新产品的竞争力等。
三、广州创新型城市的概况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科教中心,拥有丰富的创新人才、雄厚的创新资金、良好的创新氛围、完善的研究基础设施。
1.广州创新实力雄厚。首先,广州2018年的研发(R&D)经费内部支出约600亿元,(1)② 《广州统计年鉴(2019)》。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约为2.6%。其次,广州创新人才济济。广州市“每十万人口高校平均在校生数”指标表现突出,每十万人口平均高校在校生数突破万人,远远超出全国均值。据统计,2018年广州拥有专业技术人才176.7万人、科研机构166个、各类科研机构从业人员29400人,其中科研人员23137人。②广州实施羊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产业领军人才奖励等制度,截至2018年底,全市院士人数5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为22人和23人,另外有国外、境外机构获评院士8人。广州还实施“人才绿卡”制度,吸引国际人才来广州工作,2018年发卡人数过千人。广州不仅有众多的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吸引了以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香港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名校、科研单位先后入驻广州,为广州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广州的创新成果显著。2018年广州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21项,广东省科技成果奖140项,每万人口专利授权量98.41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11.83件。
2.广州市拥有较好的创新金融环境,构建了包含科技投资引导、科技信贷融资、资本市场融资三大平台在内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投资引导是指地方财政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实行前期资助和后期补助相结合的引导式方式,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创新投入。科技信贷融资是指鼓励银行机构建立科技分行等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实施知识产权质押专营政策。资本市场融资是指鼓励科技企业上“新三板”,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3.广州有较好的创新法律环境,有利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广州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设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保护创新人员的利益,从而激发创新的热情。
4.广州有较好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例如,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围绕生物计算、个性化医疗、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等领域构建六大云超算服务平台,用户覆盖内地28个省份以及港澳台地区,达1500多家。
5.广州有较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首先,广州构建了市长与在穗高校联席会议制度,开通服务高校的绿色通道,构建政府和高校多层次全方位协同机制。其次,广州努力拓展与发达国家(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创新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协作,吸引境外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在广州落户和产业化,2016年全市建成14个国家级、2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最后,广州还积极打造涵盖苗圃、孵化、加速三个阶段的全链条(含众创空间)服务体系,2016年增加科技企业孵化器73个,目前总计192个,其中国家级21个,提供孵化面积840万平方米,培育企业或项目超过1万家(项),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广州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广州创新能力指标层次分析
为比较准确地评估广州的创新水平,探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和方法,本文拟对广州创新能力进行量化分析。(2)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2018年广东省及其他各城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广东省、广州市、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统计年鉴,2018),以及国家商标局(中国商标品牌战略年度发展报告,2017),中国电子政务网(2016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调查报告,2017),科技部火炬中心(2017年国家高新区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8),广州市科学技术局(2017年广州市科技统计汇总数据,2018)公布的统计数据。但由于全球价值链的数据对一个城市比较难搜集,因此本文改用李军军和朱浩军(2018)所提出的城市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中国创新竞争力排名前四位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创新能力。
李军军和朱浩军(2018)应用层次分析法,主要从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可持续五个方面来衡量城市的创新能力。创新基础主要从城市的经济总量、财政和金融实力来计量。创新环境主要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高校科研水平和规模等方面来计量。创新投入主要从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方面来计量。创新产出主要从专利、高新技术的产出等方面来计量。创新可持续发展主要从教育投入水平、研发投入增长等方面来计量。该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次、准则层次及方案层次(见图1)。城市创新竞争力的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图1 中国四大城市创新竞争力评价体系结构
1.应用要素层分析首先要做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此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以减少因各指标之间统计口径、统计方法、量纲及数量级差异等因素造成的评价误差影响。本文经综合考虑,选取功效系数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功效系数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的原理,对各项指标选取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并以此二值衡量待处理数据满意或不满意的程度。对于正向指标,选取各指标最大值为满意值、最小值为不允许值。对于反向指标,则选取各指标最小值为满意值、最大值为不允许值。
表1 城市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构成
aij=(aij-ajmin)÷(ajmax-ajmin)×40+60
(1)
其中,aij为第i城市的第j项指标的评价分数,第j项指标的满意值记作ajmax,第j项指标的不允许值记作ajmin。采用此法所得的评价分数区间为60~100。
2.计算指标权重。将上文提及的31个城市创新竞争力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判断矩阵构造,并经一致性检验通过,得出各指标权重(见表2)。
表2 城市创新竞争力指标权重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组织整理。
3.总分计算。通过对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以及权重计算,采用“总分=无量纲化处理分数×权重”的方式进行总分计算,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城市创新竞争力总分计算结果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组织整理。
从上述计算可以看出,广州在此评价体系中综合得分最低且与第三名上海相距甚远。从创新基础而言,广州吸引外资的能力一般,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水平也较低。从创新环境而言,广州的电子政务发展较好,广州的高等学校规模在四个城市中排在第二位,但是科研和教学水平较低,缺乏985、211名校。创新投入方面,广州在四个城市中显得投入不足。创新产出方面,广州专利授权数较少,但商标注册数较多,从中也反映了企业整体研发能力偏弱、专利少、成果转化率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广州对教育的投入也比较欠缺。
(二)以广州市高技术产品出口为例说明广州的创新实力
为更进一步说明广州的创新情况,本文对广州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借助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性竞争优势(RCA 指数)来说明广州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刘红梅和阮娇,2020)。高技术产品竞争力与城市的创新能力紧密相关,可以更好地描述广州的创新水平。
1.广州高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某国(地区)某产业的出口总额/世界同类产业出口总额,它反映的是该国(地区)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本文将这一指标运用到城市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评价中,以城市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高技术产品总出口的比例来表示城市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占比越高,产品的竞争力越强。公式表示为:城市高技术产品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率=城市高技术产品贸易出口额/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出口总额。
从表4中可以看出,广州市高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比深圳高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将近1%,说明广州市高技术产品整体出口水平较低,与深圳市创新能力相比差距较大,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表4 城市高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指标根据HS分类标准中第十六、第十七和第十八三类出口总值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广州统计信息网、深圳统计信息网和国研网。
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又称出口绩效指数,是某一产业出口在该国(地区)总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出口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份额之比,该指数剔除了各国(地区)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相比较的相对优势。该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KJ为K国J产品对世界市场的出口额,XK为K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WJ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XW为世界市场的出口总额。
本文将这一指标运用到城市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评价中,用城市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城市总出口的比例与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例相对比,衡量城市高科技产品出口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竞争力,可表示为:城市高技术产品贸易 RCA 指数=(城市高技术产品贸易出口额/城市出口总额)/(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出口额/世界出口总额)。
国际上一般认为如果RCA 指数小于 0.8,则表示该国(地区)该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如果0.8< RCA指数 <1.25,则表示该国(地区)该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一般;如果1.2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广州市高技术产品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0.3~0.41,而深圳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则为0.91~1.12,从RCA指数可以看出深圳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广州。广州市RCA指数一直小于0.8,表示广州市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5 城市高技术产品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指标根据HS分类标准中第十六、第十七和第十八三类出口总值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广州市统计信息网、深圳统计年鉴和国研网。
通过两个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广州市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弱,反映出广州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广州的创新能力。
五、以全球创新链分析广州创新的不足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广州在中国四大城市中,城市创新竞争力最低。从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标来看,广州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低于同位于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市。这反映出广州的创新能力弱,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从全球创新链的角度,分析广州创新的不足。
(一)广州本地创新链的不足
1.广州的创新链条没有按创新的环节和流程进行组织,表现在分工协作不足、创新单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重复研究。例如,广州虽然有众多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高等教育缺乏整合,整体竞争能力有待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落后于北京和上海等城市,985、211高校屈指可数,且资源难共享、信息欠沟通,甚至相互封锁、恶性竞争,争夺人才、资金、项目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试制改进等环节相互脱节,看似有许多创新成果,但是成果的转化率低,创新的效率有待提高。
2.广州的创新主体关系松散。表现在官产学研用缺乏联系,创新的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有较多的障碍,如人才的流动阻力大,存在体制内与体制外、高校与企业、市内与市外、国内与国外等流动阻碍。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人才的流动往往带来信息、技术的流动,带来创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相比较而言,深圳发挥政府、龙头企业、科研协会、高校的作用,2016年在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基因、卫星导航等领域建立了45个产学研资创新联盟,创新主体联系紧密。
3.广州缺少创新链的“链主”。创新链必须有“链主”,对整个创新链进行资源的整合,对创新进行分工与协作。广州有一些大型的企业,但只是生产的规模大、产值高,并没有起到行业的组织者、创新的带头人的作用。深圳有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科技领军企业,形成百亿元、千亿元的高端产业集群,深圳的信息通信产业举世闻名。
(二)广州在全球创新链中的不足
1.广州企业全球价值链与全球创新链的缺陷。一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式还是处于商品出口阶段,未提升到资本输出与技术输出等高级阶段。广州企业价值链短、分布范围窄,在海外投资经营中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的较少,不能充分利用全球的生产要素。从广州市和深圳市RCA指数的对比可以看出,广州出口竞争力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低。二是广州企业缺少国际研发的合作伙伴,创新链条没有向全球延伸,局限于本地,不能很好地吸收全球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不能利用各国创新的比较优势。
2.广州的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全球创新链的缺陷。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里集中了大量各学科、各专业的研究人才,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发祥地。但是,广州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存在本地化严重、缺少国际合作办学、缺少国际合作科研、引进国际人才少、留学生少、国际合作创新成果少等问题。广州没有积极主动地将本地创新链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链整合、向全球创新链扩展,在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经验,招揽国际顶尖人才,利用国际创新要素等方面有待提高。例如,有许多国际名校到深圳设立校区,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吉大昆士兰大学、国际科技太空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等;深圳还开展了许多国际合作项目,如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基因组计划、国际植物组学研究等国际重大科技计划;微软、英特尔、甲骨文、三星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深圳;深圳和香港两地还共同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两地累计投入3.5亿元联合资助科技合作项目。
六、以全球创新链建设广州创新城市的策略
针对广州在创新链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以全球创新链建设广州国际创新城市的策略。
(一)建设广州创新链
深圳没有名牌大学,也没有国家级研究机构,但是在改革开放中,深圳高科技企业却蓬勃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深圳和香港创新圈的创新指数已经超过硅谷。(3)《深港居然超越硅谷,中国7个科创聚落进入全球100名》,搜狐网,2017年7月25日。深圳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深圳的主要经验是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完善本地的创新链。以下借用深圳的经验,分析如何建设广州的本地创新链。
1.加强广州官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的联系,打通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人才流方面,深圳努力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地域等限制,1984年,深圳设立“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寄放具有干部身份的科技人才档案,打破人才体制内外的界限,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1996年成立深圳市人才大市场,还有大批“猎头公司”,深圳在全国甚至是全球招聘人才,“无论地域,来了就是深圳人”成为响亮的口号,科技人才在深圳快速集聚。资金流方面,深圳市政府努力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保证,深圳在1994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高新投”,后来又成立“创新投”和“深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目前,深圳拥有创投机构数量占全国的1/5,深圳中小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连续11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18年深圳的研发经费达1163亿元,占GDP的4.8%,而广州只有深圳的一半左右。(4)《深圳统计年鉴(2019)》。强大的资金支撑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技术流方面,深圳以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为平台,促进技术流、信息流的流动,每届高交会都有无数的科研成果与投资基金、科技企业之间进行洽谈、沟通、交易,推动了大批高新科技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因此,广州应当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的自由流动,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
2.加强广州创新的分工协作,按照创新的流程组织创新,提高创新的效率。深圳是最早成立高科技园区的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工业园到90年代的高新技术园区,再到近些年的软件园、孵化器等,在园区中集聚了成千上万家高科技企业,形成研发、设计、试制、生产等完整的创新链条,各企业分工协作、公平竞争,促进创新的发展。深圳还有自发形成的创新服务链,其中以赛格大厦为核心的华强北电子产品配套市场就是最为典型和成功的高科技产业的服务市场,那里有大小商户1万多户,从业人员10万多人,堪称世界第一。在华强北,科技产品可以做到“半天出小样,一天出大样”,无缝衔接研发与生产,这为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配套环境。深圳的经验说明,创新的分工协作十分重要,必须加强建立创新的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形成配套完整的创新链条,促进创新发展。
3.发挥广州龙头企业、著名高校的作用,充当创新链的“链主”,组织创新活动。深圳现在的战略新兴产业,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4592.85亿元)、互联网产业(1022.75亿元)、新材料产业(454.15亿元)、新能源产业(676.4亿元)、生物产业(295.94亿元)、节能环保产业(671.1亿元),产值大,竞争力强,主要是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张思平,2018)。华为不仅是生产的龙头,更是创新的龙头。据华为研发公告:截至2016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获得专利授权62519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57632件,累计申请外国专利39613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华为通过与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取得了5G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华为公司,2017)。华为的研发成果,大多是采用发包的方式,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华为总部(深圳)处于全球研发网络的核心地位,是全球创新链的“链主”,起着组织、控制、协调全球的研发活动的作用。因此,创新链的“链主”十分重要,广州要努力培育具有创新组织能力的龙头企业。
(二)将广州创新链整合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链
广州创新链应当与粤港澳创新链相链接,形成分工协作、紧密合作的区域创新联盟,打造广州—深圳—香港创新走廊。第一,要打通区域内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的通道,让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第二,要利用大湾区内完整的产业体系、完善的交通设施、良好的生活服务广泛吸收海外的投资与人才,外资企业往往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建设区域内高端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内合理的产业布局,做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促进创新发展,创新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第四,整合区域内高等学校,创建高校集群,做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学科共建、科研互助,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第五,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著名高校创新的组织、带动作用,协调区域内创新的有序发展。
(三)将广州创新链延伸到全球创新链
除了建设好本地的创新链,还要将本地的创新链延伸到全球创新链,吸收、学习全人类的思想宝库,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创新能力。
1.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深圳对引进人才十分重视,自1992年开始,深圳市领导亲自率团到海外招揽人才。这几年,深圳引进留学人员连续三年增幅超过40%。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通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培养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对引进的高端团队和项目给予特殊的资金支持。仅2016年,深圳从海外引进人才就超过1万人。深圳不仅通过政府引进人才,还通过中介机构引进人才。例如,深圳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及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共同建设特色创新中心。通过在海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性科技主题峰会,寻找、发现国际创新人才,以整个项目、团队引进人才。因此,广州应当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以人才绿卡、人才旅游度假、独资或者与海外研发机构共同建设研发中心,或者利用国外研发机构的破产重整等机会高薪聘用各类国际顶尖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广州众多的高等学校,以及临近港澳的特殊地域优势,加快人才的引进。
2.鼓励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研发中心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开展与世界各国的研发合作。例如,华为选择行业巨头所在地,拥有以摩托罗拉、德州仪器为中心的美国电信集群的美国达拉斯,拥有爱立信、诺基亚等电信设备企业的瑞典斯德哥尔摩,拥有沃达丰欧洲总部的杜塞尔多夫等地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海外研发中心,华为掌握了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加强了与海外同行的研发合作,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使华为从一个代工企业,通过短短3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通信企业。因此,广州应当鼓励有实力的科技企业到国外设立研发机构,还可以鼓励高等学校与海外名校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加强与海外同行的合作,努力嵌入全球创新链的高端环节,抢占创新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