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癣酊临床安全性实验研究*
2020-06-17张青叶贾育蓉
张青叶,贾育蓉,王 敏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洁癣酊作为甘肃省中医院皮肤科协定处方已在临床应用十余年,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直未能对该方剂的药理、毒理、药物安全性等作出系统研究。本实验旨在研究该方剂的安全性以及治疗的机制,使我科现有的、临床疗效确切的一些外用制剂规范化,以便使该系列制剂更安全和有效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1 实验材料
1.1 药 品
洁癣酊药物组成:苦参100 g,百部30 g,白鲜皮50 g,蛇床子50 g,地肤子50 g,土茯苓50 g,共六种。通过制备、提取制成可以涂抹皮肤的酊剂供实验用。
1.2 仪器和试剂
药品(供试品:洁癣酊;对照品:蜂蜜;阳性致敏物:2.4二硝基氯苯,批号930806,军事科学院药材供应站),用丙酮配置1.0 % 的致敏浓度和0.1 %的激发浓度。
1.3 动 物
SPF级、体重(155±10)g,SD大鼠,雌雄各半,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急性毒性实验
经多次预实验,测得洁癣酊实验用大鼠未出现急性毒性结果。
2.1.1 实验方法
取大鼠3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三组,给药前24 h用剪刀将大鼠背部脊柱两侧的毛剪掉,剪毛范围相当于体表面积的10 %左右。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不使用任何药物。第二组为实验组,局部外涂洁癣酊0.5 mL/体重·g,1 d 2次。第三组为对照组,给予对照蜂蜜0.01 g/体重·g,1 d 2次。连续观察24 h、48 h、72 h大鼠的行为活动、呼吸、皮毛光泽、饮食、眼和黏膜、体重和死亡情况。
2.1.2 结 果
洁癣酊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大鼠均未出现异常。
2.2 皮肤刺激实验
2.2.1 实验方法
取大鼠3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完整皮肤。给药前24 h用将大鼠背部脊柱两侧毛剪掉,剪毛面积为每侧约5 cm2,每组大鼠一侧背部均涂敷洁癣酊0.5 mL/体重·g,另一侧背部均涂敷蜂蜜0.01 g/体重·g,持续24 h后,用温水洗净药物。分别观察涂抹部位1 h、24 h、48 h、72 h的皮肤刺激反应,按表1、表2进行皮肤刺激反应评分及强度评价。
表1 皮肤刺激性反应评分表
表2 皮肤刺激性评价标准
2.2.2 结 果
结果表明,洁癣酊对完整皮肤的刺激反应积分值为小于0.1,即洁癣酊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停药72 h后,刺激现象基本消失。见表3。
表3 洁癣酊对大鼠完整皮肤刺激反应实验结果
2.3 皮肤过敏实验
2.3.1 实验方法
取体重(155±10 g)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分实验组(洁癣酊组)、空白对照组(清洁饮用水)和阳性对照组2.4-二硝基氯苯,每组10只,雌雄兼用。进行致敏与激发试验(剂量同前,均匀覆盖剪毛区域)。给药前24 h用剪刀将大鼠背部脊柱两侧毛剪掉,剪毛面积每侧约3 cm×3 cm,给药组每只大鼠左侧脱毛区涂敷供试品1 mL。第7天和第14天以同法分别给药1次,空白对照组涂敷对照品1 mL,阳性对照组涂敷0.1 % 2.4-二硝基氯苯0.2 mL,方法同给药组。于末次给药后14 d,给药组每只大鼠在右侧脱毛区涂敷供试品1 mL,6 h后观察,然后分别于1 h、24 h、48 h、72 h再次观察皮肤过敏反应情况,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对照品1 mL,0.1 % 2.4-二硝基氯苯 0.2 mL,方法同给药组。按表4记录时间过敏反应分值,计算过敏率并按表5评价药物的致敏性。
2.3.2 结 果
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于涂抹洁癣酊后分别于1 h、24 h、48 h、72 h皮肤未见过敏反应,实验对照组动物于激发接触后均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各组反应分值见表6。
表4 皮肤过敏反应程度评分标准
表5 皮肤致敏性评价标准
表6 洁癣酊对大鼠皮肤反应过敏反应实验结果
3 讨 论
本研究通过大鼠自主活动、皮肤、黏膜等情况证明洁癣酊的临床使用安全性,结果证明洁癣酊安全无毒,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无致敏现象。实验中酊剂本身是95 %乙醇配制的赋形剂,这种剂型可对破损皮肤产生轻微刺激。皮肤长期反复接触乙醇易造成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和发生皮炎等不良反应,并对破损皮肤有刺激性[1]。有研究表明[2],乙醇可改变皮肤表层结构,使角质层脂质发生溶解而变得疏松,加剧皮肤局部用药吸收后产生的全身毒性。但该实验中大鼠未出现全身毒性反应,今后实验可通过药物浓度及用药时间等方面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