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胆道镜+中药+针灸联合治疗Ⅱ型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6-17邹明慧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徐闻524100

北方药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肝胆胆道胆管

邹明慧(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徐闻 524100)

肝胆管结石为我国常见胆道疾病,因病情复发率较高、并发症较多,是胆道外科领域的难题[1]。肝胆管结石可与肝外胆管结石同时存在,肝胆管结石出现肝细胞损伤,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该病是导致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患者出现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肝胆管结石的常见治疗方法,但临床不能单纯依赖一种治疗方法,需多种方法进行联合治疗。本次研究采用手术、胆道镜、中药联合针灸治疗II型肝胆管结石,观察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2月II型肝胆管结石患者120例,纳入标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中的诊断及分型标准[2];依据B超、MRI等检查确诊;年龄20~80岁;获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Oddi括约肌狭窄或松弛;临床资料不完整;对所选治疗方法具有禁忌症。将120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各40例。A组男性1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8.41±5.61)岁;分型:IIa型 26例、IIb型 10例、IIc型 4例。B组男性 15例,女性 25例;平均年龄(49.02±5.07)岁;分型:IIa型28例、IIb型6例、IIc型6例。C组男性1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8.70±5.66)岁;分型:IIa型 30例、IIb型 5例、IIc型 5例。三组性别、年龄、分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A组采用手术+胆道镜技术治疗,依据病情设计手术方式,如合并胆囊结石,则进行胆囊切除,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方法包括胆管切开取石术、IIb型肝内胆管结石采用肝部分切除术、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采用肝门部胆管狭窄修复重建术。在手术过程中采用胆道镜检查,并采用胆道镜下液电碎石取石、胆道镜下胆道球囊扩张术。B组联合中药治疗,依据临床分型,分为湿热、气滞、热毒型。分别采用清胆利湿汤、清胆行气汤和清胆泻火汤,1剂/d,术后治疗4周。C组联合针灸治疗,取穴为肝俞、日月、胆俞为主穴,太冲、阳陵泉、阴陵泉为辅穴,1次/d,留针30 min,4次/周,共治疗4周,和中药治疗同时进行。

1.3 观察指标:术后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观察1年复发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依据黄志强胆管炎症评价标准[3],优:术后1年未出现胆管炎症复发,生活质量提高;良:术后1年偶尔出现临床症状,对生活工作不存在影响;差:术后1年经常出现临床症状,对生活工作存在不良影响。统计两组术后胆道镜次数、术后取净率,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经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采用LSD检验;计数结果采用例数/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Bonferroni调整法校正。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优良率:A组、B组和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5.00%、77.50%和9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AvsC=0.012;PBvsC=0.023),见表 1。

表1 三组治疗的优良率比较[n(%)]

2.2 术后胆道镜次数:三组术后胆道镜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胆道镜次数显著低于A组和B组(PAvsC=0.000;PBvsC=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三组术后胆道镜次数比较(±s)

表2 三组术后胆道镜次数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后胆道镜次数A组B组C组4 0 4 0 4 0 F P 4.6 7±1.0 1 3.2 4±0.8 7 2.0 1±0.6 7 9 5.5 4 0 0.0 0 0

2.3 术后指标:三组1年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取净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术后指标比较[n(%)]

3 讨论

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原则为“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通畅引流,防止复发”。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分会将该病分为几型,II型为弥漫型,指结石在双侧肝叶胆管分布,手术治疗的关键为取出肝内外胆管结石,确保胆汁引流通畅。国内外研究表明,弥漫型肝胆管结石可采用肝切除术治疗[4-5]。但针对双侧弥漫性肝胆管结石,单需进行双侧病灶的部分肝切除,针对不同病情需进行不同术式的治疗。胆道镜为胆道外科的重大进展,肝内胆管解剖复杂,肝内胆管结石位置隐秘,在肝脏表面难触及,胆道镜的使用可直观观察肝内胆管解剖情况,胆道镜联合手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肝胆管结石病在中医中并无对应名称,依据临床表现可归为“胁痛”范畴,主要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导致肝胆疏泄失常、湿热蕴结中焦。中药治疗在临床的运用日益广泛,其机制为:促进胆管推进机能,可有效促进胆汁排泄。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刺激穴位可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经联合手术、胆道镜、中药和针灸治疗发现较手术联合胆道镜、手术联合胆道镜和中药治疗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多种治疗方法的胆道镜次数具有显著差异[6]。在本次研究中发现C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C组术后取净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C组术后胆道镜次数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和上述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临床疗效表明多种治疗方法结合治疗的有效性,猜测原因为个体病情的差异及治疗方法运用的差异。

综上所述,采用手术+胆道镜+中药+针灸联合治疗II型肝胆管结石较手术+胆道镜或联合中药临床疗效显著改善,减少了术后胆道镜次数,临床疗效肯定,表明多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肝胆胆道胆管
肝内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MRI表现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胆道出血6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胆道癌如何早发现
敬民深处见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