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熟知度的调查
——以福建某高校为例
2020-06-17赵丽霞欧德英
赵丽霞,欧德英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历经千百年的传承,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中频频引经据典,用典材料皆取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涵盖治国理政、立德修身、理想信念等诸多方面[1]。习近平用典赋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新的时代价值,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传承,更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P151-155)。习近平用典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宣传方式,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闪耀的智慧光芒,更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培养和行为准则提供了指引,对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应以国家主人翁的意识与姿态,提高对时事化生活的参与度[4],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主动承担起继承、发展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但在当前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文化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和便捷化。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主流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造成了一定的困扰[5]。有鉴于此,本文以福建某高校990名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的关注度、关注内容、获取途径、制约因素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由此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的熟识度,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福建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设计和发放问卷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的关注度、关注内容、获取途径、制约因素等情况。本次问卷调查设计了18个问题,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0份,有效回收率为99%。问卷处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当问卷中出现多答、漏答,该问卷无效;二是当问卷作答存在明显的应付、敷衍倾向(如所有问题选择同一个答案序号),该问卷作为废卷处理。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中,女性占比较高,男性占比较低;学历类别涵盖全日制大学生、硕士研究生以及专科生3类;涉及专业有理工类、文史类、思政类及其他专业;政治面貌包括团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这与全校学生的结构特点基本一致。样本分布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分布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的关注度
表2显示,只有11.41%的学生非常关注习近平重要讲话及文章,关注的学生占比40.00%,而48.59%的学生关注度较低,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了解当下的时事政治,清楚党的执政要点,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当前国家大事、时事要闻的关注度不够。从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的阅读情况来看,仅有5.45%的同学(54人)认真读过,20.61%的学生(204人)读过一部分,73.94%的学生没有读过。相应的情况是,学生中对习近平用典非常了解的仅有6.46%,比较了解的为44.24%,接近一半的学生对习近平用典不太了解或极不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的关注度不高,熟悉的程度还有待加强。
表2 调查样本对习近平用典的关注度
(二)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的关注内容分布
从图1描绘的内容分布来看,大学生最为关注的是习近平对民生问题的论述,占比达到76.16%,接下来依次是文化、政治、外交和经济,分别占比55.66%、51.01%、47.98%和47.37%,说明大学生最关注的是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民生问题,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度也较高。
图1 大学生关注习近平书记重要讲话的内容分布
表3列示了大学生关注 《习近平用典》的焦点,13个篇章中关注修身篇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比45.99%,其次是敬民篇、立德篇、创新篇、劝学篇,再就是廉政篇、为政篇、法治篇、信念篇、天下篇、笃行篇,最后是辩证篇,关注的人数最少(156人)。这说明大学生更加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注重自我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而对尚未体验或经历的事项关注度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群体人生阅历的相对不足所致。
表3 大学生关注《习近平用典》的内容分布
(三)大学生关注习近平用典的目的和渠道
从表4可知,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阅读习近平用典是为了关注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熟悉习近平治国理念及治理方针。45.06%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借助习近平用典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0.85%的学生出于名人效应才去阅读,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存在进一步了解国家政治形势、治国战略和提升自我修养的内在诉求。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学习能力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但经验和资源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成长,需要教育者有效地进行引导。
表4 大学生关注习近平用典的目的
由表5可发现,被调查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方式学习习近平用典的人数最多,占到样本总量的74.34%;其次是电视节目,如平语近人等节目的推广,占比达到50.10%;第三个常用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享,占比也达到45.15%,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较为强大;而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海报等传统线下途径的人数最少,只占到26.87%。这说明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更偏爱通过线上渠道学习习近平用典。
表5 大学生浏览习近平用典的途径
(四)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用典的成效
从表6列示的成效来看,98.89%的大学生(979人)认为通过学习习近平用典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927人认为通过学习习近平用典有效地增强了文化自信。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习近平用典能旁征博引、学识渊博、贯通古今、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的重要平台。
表6 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用典的成效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的关注度不高,浏览频率较低,熟悉程度还有待加强;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的关注面较狭窄,更关注民生问题以及自我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对当前国家时事要闻的关注度不够但存在较强的了解诉求;由于大学生年轻群体的特殊性,在学习习近平用典时上更偏爱网页浏览、微信微博、电子典籍阅读、网课学习等线上渠道;通过学习习近平用典,可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三、大学生不熟悉习近平用典的原因
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熟知度不高和关注面狭窄的原因可从内在的情感态度和外在的育人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用典的内在主动性不足
表7列示了大学生接触到习近平用典信息的态度。会被动接收现有信息但并不深入了解的人数最多,占比为50.20%;愿意主动查阅或和同学探讨的只有371人,占比仅为37.47%。与此类似,经常浏览习近平用典的同学只有146人,占比仅为14.75%,偶尔浏览的人数占比高达68.99%,不浏览的人数占比为16.26%。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习近平用典信息,主动性明显不足,浏览的频率也偏低。
表7 大学生接触到习近平用典信息时的态度及浏览频率
从表8列示了大学生不浏览习近平用典的原因,可见多是由于个人平时不关注国家时政新闻,此类情况占比39.70%;其次是所学专业与文化相关性较低,占比38.99%;不关注习近平治国理念中的文化内涵的人数占比9.39%。这说明制约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熟知度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用典的主观能动性较低,他们平常对时事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敏感度也不够;另一方面是所学专业与文化方面相关性较低,这说明当前高等教育中相关课程的设置还有改进的空间。
表8 大学生不浏览习近平用典的原因
(二)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用典的外在氛围不够浓厚
承前所述,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对《平语近人》和《习近平用典》等专题学习材料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在浏览习近平用典时更偏爱网页、微博、微信、QQ等线上渠道,但各个在线平台上的信息量巨大,绝大部分学生受限于自身经验和资源的欠缺,很容易被海量信息所淹没,难以有效筛选关注的信息类别和内容,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学习习近平用典时呈现自发性、片段化、零星化的特点。总的说来,现有的育人条件可进一步改善,目前鲜有高校将《习近平用典》引入课堂,教师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外部宣传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力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大学生浏览习近平用典的外部刺激和推动力不足。
四、提高对习近平用典熟识度的建议
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用典的熟知度,进而达到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目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基于前文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一)激发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用典的主观能动性
习近平用典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闪耀的智慧光芒,更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培养和行为准则提供了指引。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时刻谨记习总书记的寄语,增强学习习近平用典的主动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对国家时事、政事、文化、民生的参与度,拓宽自身的视野、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关注我国发展的新战略、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和新现象,通过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用典中蕴含的治国之道、修身之道、平天下之道,增强自身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坚定文化自信。尤其是大学生党员更应在主动学习习近平用典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身边的同学深入学习新思想、掌握新方法、贡献新力量。
(二)营造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用典的浓厚氛围
大学生群体特征决定其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经验和资源的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其成长的可能性,需要学校、老师和社会媒体的合理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深入学习习近平用典提供深厚土壤。同时也应注意到,绝大部分学生还存在了解国家政治形势、治国战略和提升自我修养的内在诉求。因此,可从两方面着手具体的工作:一是发挥学校引领作用,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开设公共通识选修课程“《习近平用典》解读”,将13个篇章划分为若干专题,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诉求;增设“国学典籍导读”通识课程或定期开展相关讲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思政教师深入研究习近平用典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思想,强化思政教师的思想引领,在思政课堂中引入习近平用典作为特色专题,激发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用典的兴趣和动力。利用学校的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平台,开展习近平用典专题研讨会和座谈会,组织相关活动比赛,如习近平用典分享交流故事会、习近平用典知识竞赛、习近平用典征文大赛活动等;利用学校师生力量,制作习近平用典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宣传板,开发与习近平用典相相关的文创产品,将习近平用典现象真正渗透到生活中去。二是发挥社会媒体的宣传作用,创新自主学习新方式。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正确引导[7],使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深入学习习近平用典的重要手段。综合运用“两微一端”和移动多媒体等新手段,结合习近平用典相关素材,制作学生愿意看、喜欢看的微视频、微电影、微纪录片、微动画等[8],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习近平用典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定期推送习近平用典主题内容和学习体会,提高学生对网络理论宣传的阅读率,切实提高网络宣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