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 相融无痕
2020-06-15黑晓明刘金华邢殿香谭学杰
黑晓明 刘金华 邢殿香 谭学杰
摘 要: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是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合我校的“德融课堂”,具体探讨了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德融课堂;有机化学;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7-0048-04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closely combin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o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are the require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ntegrate the education of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o the teaching of organic chemistry, and to establish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pride.
Keyword: Derong class; organic chemistry; outlook of life; valu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韓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传授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我们所说“德育”;授业,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在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时也强调“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协同推进。”
我校的“德融课堂”,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采取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纳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入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课堂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阵地,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2]。
《有机化学》是轻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可分为绪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结构理论和烃及其衍生物性质四部分。绪论阐明有机化学的基本框架及其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以官能团为主线,认识有机物名称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有机结构理论以无机化学原子结构理论为基础,重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杂化轨道理论,为后续理解反应机理奠定基础;烃及其衍生物性质则以官能团为切入点,学习各类有机物的化学反应和反应机理。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规律,并使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过程中受到科学思维的良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初步运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辅助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很多学生还没有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心理转变,一方面面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突如其来的自由,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又对单纯的说教有抵触情绪,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显得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德融课堂”将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巧妙穿插德育内容,既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热情,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结合课程特点,本课程的“德融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注重本课程同专业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涉及范围很广,内容渗透至各个专业,如材料、食品、造纸、生物工程等,但是很多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引用具体事例分析有机化学与授课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有机化学对学好专业课、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如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向他们介绍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教授,他发明了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用以观察活体细胞内钙离子信号的流动和变化,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3]。大部分生物学家,并不精通化学,因而忽视了钙离子的化学问题,兼具化学和生物背景的钱永健,则可以亲自动手设计合成自己需要的化学分子。通过这样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对酿酒专业的学生,则可以抛出“酒是陈的香”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让学生讨论,新酿制的白酒中除了主要成分乙醇以外,还会有少量的副产物乙醛,醛的存在让新酒的口味发涩、苦,而在窖藏过程中,乙醛缓慢地氧化成乙酸,乙酸和乙醇进一步反应生成了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的芳香气味才是浓郁酒香的来源[4]。醇、醛、酸、酯是我们在有机化学中要学习的几类重要含氧衍生物,这样的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比较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教育
有机化学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学习各类化合物的性质时结合生活实践,在基础理论的讲解中注意联系实际,将枯燥难懂的专业知识尽可能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将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融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
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格利雅的人生也是一部励志故事。在21岁之前,格利雅是玩物丧志的纨绔子弟,一次偶然的感情受挫使他幡然醒悟,经过两年的发奋图强,他不仅补上了荒废的学业,还考入了里昂大学。1901年格利雅发现,在无水乙醚中碘甲烷很容易与金属镁反应,生成可溶性有机金属卤化物,即格利雅试剂,简称格氏试剂,并于191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知识改变命运,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应自暴自弃,不要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大学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的阶段,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积极获取正能量,树立远大的理想。专业知识讲授与德育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融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对映异构是立体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单从旋光性的角度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对映异构现象的重要性。沙利度胺是藥物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沙利度胺化学名α-酞胺哌啶酮,曾被应用于抑制孕妇的妊娠反应,俗称反应停,1957年问世以后曾经风靡欧洲,导致了臭名昭著的“海豹婴儿”事件。后来的研究发现,沙利度胺有两种对映异构体,其R-构型有抑制妊娠反应的活性,而S-构型有致畸性。两种构型在体内代谢会自动消旋化,因此即使服用R-构型沙利度胺,仍然会对胎儿有致畸性。沙利度胺案例的引入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对映异构、构型、消旋化等基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当反应停风靡全球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弗朗西丝女士坚持认为其没有经过完整的副作用实验,先后六次驳回了药品上市申请,弗朗西丝女士严谨的科学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美国在“海豹婴儿”事件中得以幸免,融入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有机物,有机化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吊白块”,与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密切相关。吊白块又称雕白粉,是甲醛和亚硫酸氢钠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后再还原制备,因为其具有漂白、防腐、增强韧性等作用,经常被不法商贩添加到面粉、水产品以及豆类制品中。吊白块对人体肝肾的损伤非常大,摄入10g就会中毒致死,其毒性与其分解产生甲醛有关(醛与亚硫酸氢钠的反应是可逆的,加成产物可以水解又生成醛)[5]。这样结合具体实践的案例分析,既可丰富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对亲核加成反应的记忆与理解,又可教育学生,特别是对食品、食安专业的同学在利益面前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科学精神教育
有机化学中包含大量的人名反应和人名试剂,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这些科学家的科研经历、轶闻趣事,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如在学习芳烃的性质时,结合著名的凯库勒睡梦中提出了苯环结构假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看待科学发现中的偶然?偶然中存在着必然,只有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具备专业的素养,具有执着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才能抓住机会。
有机化学结构理论是有机化学的重点,内容抽象,艰涩难懂,共轭效应更是其中的难点。我们在引入时,将轭喻为两个车轮之间的车轴,通过共轭,两个车轮平衡性增强,变得稳定,使学生先理解共轭的基本含义,最后再将共轭效应与团队合作联系起来[6],结合维生素B12的合成案例:维生素B12由181个原子构成,结构非常复杂,性质极为活泼,是临床上极为重要的一种药物,早期只能从动物的内脏中提炼,价格昂贵,堪比黄金。伍德沃德设计了一个拼接式合成方案,组织了14个国家的110位化学家协同攻关,由各个团队先合成维生素B12的各个局部,然后把它们对接起来,历经11年的时间终于人工合成了维生素B12[7]。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共轭效应的理解,又让学生体会到科学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在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个人力量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上文中提到的沙利度胺的故事并未结束,20世纪80年代,沙利度胺被发现是一种强大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抑制肿瘤中血管的生长,199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沙利度胺进入市场。沙利度胺东山再起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不仅需要怀疑精神、批评精神,还要有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
尿素的合成是有机化学发展史的一块里程碑。1924年,德国年轻的化学家维勒在研究氢氰酸与氨水的反应时得到了尿素。尿素作为一种有机物,在此之前被认为只能从有生命的生物体内得到,这也是当时在有机化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生命力学说。维勒的发现受到了包括他的老师贝采利乌斯在内的权威科学家们的广泛质疑,为了进一步检验和证实这一发现, 维勒在此后的四年中坚持用不同的无机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反复实验, 都成功地合成了尿素,并于1928年发表了论文《论尿素的人工制成》[8],使有机化学进入了人工合成的新时代。维勒的成功告诉我们科学不仅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更要有敢于质疑,坚持创新的精神。
四、爱国主义教育
屠呦呦,药学家,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她受东晋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启发(文中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成功地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出具有抗疟活性的青蒿素[9]。
孙宝国,“香料”院士,受中国古代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凡味之本,水最为始”的启发,提出了“味料同源”的理念,也就是用真正的肉来制取肉味香精,这和当今世界追求自然健康食物的潮流是相符合的。他带领团队合成出了天然肉味香精030(2-甲基-3-呋喃硫醇)、719(甲基(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等,我国因此摆脱了香料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且成为迄今为止国际上能够生产此类高档香料的两个国家之一[10]。
在学习醚的性质、手性化合物等专业知识时结合青蒿素的制备、结构,在学习杂环化合物时介绍肉味香精2-甲基-3-呋喃硫醇等,通过这类具体事例的融入,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1]。
本课程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始终贯穿启发式教学法;以翻转课堂为辅,对重、难点内容,录制微课视频,辅助课堂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习题练习,进行针对性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引入、讲授、总结等阶段,根据内容需要,自然地引入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生搬硬套,引起学生反感,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度,避免在讲课过程中偏离主题、喧宾夺主。
德融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有机化学》实行挂牌上课期间,本课堂的学生选课率达到了100%,学生出勤、抬头率高,课堂气氛活跃;课后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良好;在网络平台答疑群中积极讨论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师生关系融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融课堂”也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讲品行,做表率,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发展多种教学手段,将德育内容自然地融入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Z].新华社,2016-12-08.
[2]葛爱冬,张迎春.以“德融课堂”促进立德树人的实践和思考[J].高教学刊,2017,22:27-32.
[3]杨建邺.錢永健——荧光的奇迹[J].自然杂志,2012,34(3):181-186.
[4]沈爱平.“酒是陈的香”之谜[J].化工设计通讯,2016,42(9):124-125.
[5]徐体华.米粉中次硫酸氢钠甲醛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J].食品安全导刊,2017,3:68-69.
[6]李靖靖,卢艳霞,董彩霞,等.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6):123-126.
[7]汪丰云,吴凤兮,程红梅.从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看有机合成的发展[J].化学教育,2019,40(2):89-96.
[8]吴克梅.维勒合成之后——谈维勒合成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0(2):22-25.
[9]袁亚男,姜廷良,周兴,等.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J].科学通报,2017,62(18):1914-1927.
[10]王庆.“香料院士”孙宝国[J].今日科苑,2015,5:29-33.
[11]冯亚青,陈立功,张宝,等.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9: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