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教材 深悟算理
2020-06-15潘青青陆友娉
潘青青 陆友娉
“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前笔者做了以下工作。
【教学前测】
1.前测摸底。前测情况如下:一个班46个学生中,对于例题60÷3的计算正确率达到100%,这么高的正确率令人惊讶。通过个别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在计算60÷3时,可以先把0遮住,计算6除以3等于2,最后把0添上,但说不清为什么可以通过遮住0的方法来计算。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该教什么,怎么教。机械操练是一种教法,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但是算理讲不通,必然会影响后续的笔算除法教学。
2.查询资料。被除数末尾几个0,商末尾就添几个0的方法,学生模仿计算时易出现3000÷5=6000的错误。很多教师教学此内容时专门设计有3000÷5=600的判断环节。细致分析教材编排,发现(例1)60÷3=20是首位够除,(例2)120÷3=40是首位不够除,那么3000÷5=600是属于首位不够除的情况,教学不能提前。
反复思索后,笔者认为现行人教版教材中的例1、例2的功能可以进行合并,把首位够除纳入不够除的教学过程中去同化理解,即不教学例1,直接教学120÷3=40,那么顺带理解了60÷3=20的算理。合并后教学,判断3000÷5=600就不会倒置研究了,对机械模仿末尾添0出现的错误也容易纠正。另外,面对120÷3=40展开研究更有挑战性,学生更感兴趣。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过程,理解算理和学会口算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和简便性,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磁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课件依次出示下列题目,学生口答:
36÷4, 56÷8, 20÷5, 12÷6,81÷9, 27÷3, 120÷3
(设计意图:复习表内除法,唤起口诀记忆。最后一题为本课的例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碰到问题,产生疑问或争执,引入新课的研究。)
二、探究学习
1.揭示课题:口算除法。
师:请说明你的答案是怎么得到的。可以画一画、 写一写。
学生尝试表征,教师巡视关注不同的方法,大致情况如下:
① 40×3=120, 120÷3=40。
② 12÷3=4, 120÷3=40。
……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等数学活动,展示学生原生态的思考。要改变学生只关注结果的学习习惯,转变思维,去追究结果的合理性。让学生不仅会算,更会用不同的方法表征算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生动的、個性化的思考过程,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长点,为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交流反馈。
师:你理解谁的方法?请说说理由。
教师组织学生对每一种做法进行交流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做法,并标注三类不同的方法:画图法、想乘做除法、去0法。
(设计意图:教师把学生的作品一起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表征方法。此处教师只要求学生解读,教师教具演示,不评价优劣。)
师:对于这三种做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主人?
①画图法: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40根,这样的方法麻烦,如果数据更大了怎么办?
师生互动:画图法让我们直观地看到结果肯定是正确的,非常棒!但总是画图确实麻烦,那有没有其他好办法呢?
②想乘做除法:这一题行,那其他的题行不行?
师生互动:我们通过举其他的例子,发现这个方法真的行。
③去0法:一是0怎么可以随便去掉呢?会不会影响结果?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二是前面被除数末尾一个0,商的末尾也补上一个0吗?
(师补上板书:12个十÷3 = 4个十)
引导学生说一说算理:120看成12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十,因此商是40。
学生再举例说明可行性,说算理。学生如果能举出类似3000÷5 =600的算式,那么继续研究;如果不出现,教师补充质疑,让学生理解不是用3个千除以5,而是用30个百除以5。
(师板书:3000÷5=600)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质疑不同方法的优劣,提升思维。想乘法做除法,主要让学生理解可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画图法,可以让学生看到结果正确,为说明算理铺垫表象基础;去0法,通过质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最后的归结点都是“12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十”。)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享与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接着学生的思路再补充1200÷3 =400,让学生看到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都是由12÷3=4变化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多种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让知识结构化。)
三、巩固练习,迁移类推
师(指板书):你还能再说一组像这样的算式吗?
师:请仔细观察这几组口算题,说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首位够除直接相除;首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
共同点:①都可以用表内除法来解决;②被除数末尾几个0,商末尾就添几个0。
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计算题,我们都可以用“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末尾就添几个0”这个方法来计算呢?如果不能,举例说明。
学生列出如下算式:
100÷2=, 1000÷5=, 200÷4=,2000÷5=, 3000÷6=
师:为什么这些算式不能?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编题让学生经历更多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用“被除数首位除以除数,得到结果后,被除数有几个0就添几个0”还需进一步提醒,于是再设置一次编题练习,在碰撞中巩固完善,为后续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
四、课堂总结
师:请你仔细观察板书,今天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设计意图:谈收获与感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感受全班交流学习的乐趣。)
【课后思考】
本课以120÷3=40为突破口,让学生独立思考,揭示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将画图法、去0法、想乘做除法三种方法一起展示,引导学生将外显的操作行为和内隐的算理建立起联系。本课有以下三个创意。
1.遵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120÷3的计算方法,展示学生的原生态思考,把隐性的思考过程显露出来。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例2为突破口重点讲解,突出利用数的组成“把120看成12个十”转化为表内除法的同时,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自行解决(例1)60÷3。
3.遵承新知识的生长规律。通过板书展示口算除法的算理,表内除法知识成为新知联结点,“去0法”的直观呈现使学生课前的肤浅认识得到了提升。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天宁小学 3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