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2020-06-15刘旭赵德军
刘旭,赵德军
(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清镇 551400)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和医院环境,可以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心内膜炎和伤口感染等。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能通过吸入含有病原菌的气溶胶和接触等方式相互传播,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1-2]。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率不断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3]。积极探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特点,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对于减少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及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对某医院83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1月某医院83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临床采集的合格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进行分离培养,菌株分纯后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分析仪及配套的鉴定卡、药敏卡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试验操作过程中所用到的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粪肠球菌(ATCC 29212)、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等来源于贵州省临床检验中心。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83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性别、年龄、病区、标本来源及药敏试验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NET 5.6软件及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检出率(%)来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
83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24例;年龄8月~88岁,60岁以上患者有51例,结果见表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29.52、8.7,P<0.01)。
2.2 感染患者的病区分布
83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分布在医院9个科室,以来自于ICU病区患者最多(48.2%),其次是呼吸内科(15.7%)和神经外科(10.9%),结果见表2。ICU病区与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20.21,27.83,P均<0.01)。
2.3 感染的标本来源
有77.1%菌株来源于呼吸道标本,13.3%菌株来源于胸水,结果见表3。呼吸道标本与其他标本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x2=48.8,P<0.01)。
2.4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情况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14.5%、15.7%、25.3%,分离自ICU菌株的耐药率高于其他病区,结果见表4。
3 讨论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和人体,是美国植物病理学家Burkholder于1950年从腐烂的洋葱根部分离而得,始称为洋葱假单胞菌。随着rRNA基因测序的运用,1992年将其归属为伯克霍尔德菌属,称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有文献报道[4-5],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可引起多种严重感染,容易从慢性肉芽肿和肺纤维化患者的体内分离出来。近年来,随着侵入性诊疗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增多、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以及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在各级医疗机构的不断装备应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该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屡见不鲜,其已成为继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后的又一重要非发酵菌[6]。据文献[7-10]报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在0.24%~4.04%之间,本研究83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是从该医院2016—2019年近4年时间收集而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分离率约为1.5%,与宁波市第二医院2016年的分离率[8]相接近。
表1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
表2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的病区分布
表3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标本来源
表4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资料收集的83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性占71.1%,女性占28.9%,不同性别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29.52,P<0.01);感染患者年龄最小的8个月,最大88岁,60岁以上患者占到61.4%,不同年龄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8.7,P<0.01);患者分布在医院9个临床科室,以来自于ICU病区患者最为多见(48.2%),其次是呼吸内科(15.7%)和神经外科(10.9%),不同病区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20.21、27.83,P均<0.01);感染的标本来源中,呼吸道标本高达77.1%,有13.3%标本来源于胸水,不同标本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8.8,P<0.01)。通过以上调查资料表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防控的重点人群是年龄>60岁的男性患者,来源于ICU老年患者则是防控的重中之重,下呼吸道是感染防控的主要部位。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机制复杂,现有的研究表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机制与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外膜微孔蛋白OprD2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下降以及菌体外排泵存在等有关,导致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其还可通过质粒或整合子的基因转移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性并呈现水平传播,加大了临床的治疗难度[11-14]。CLSI推荐的治疗药物包括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美罗培南、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氯霉素。黄湘宁等[10]收集的421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4.1%),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在11.6%~17.9%之间,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高达78.3%;付玉华等[15]收集的98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也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5.10%),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也高达73.47%;孙国先等[16]收集的124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最低(8.87%),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氯霉素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在11.5%~27.73%之间。本研究药敏试验是采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分析仪完成,药敏检测卡仅提供了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及头孢他啶的药敏结果,结果显示83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14.5%、15.7%、25.3%,与以上报道资料具有一定差异性,可能与研究对象、地区间差异和不同检测方法有关。ICU患者分离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较其他病区更为严峻,临床用药将面临更大挑战。
综上所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以ICU病区老年男性患者多见,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左氧氟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是治疗的有效抗菌药物。用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有限,临床抗感染治疗困难,对感染患者采取适时的隔离,加强病房环境的消毒和严格的手卫生等防控干预措施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