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2020-06-13张旭
张 旭
(西藏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科,西藏 拉萨 850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随机选取2019 年1月~2019年8月本院接收的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患与女患分别有16例和10例;年龄取值56岁~78岁,均值(64.24±2.87)岁。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二维超声心电图检查,将患者左房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下来,并采取硝酸甘油及利尿强心治疗,对患者基础疾病合理控制,并对水电解质紊乱纠正。根据NYHA分级标准对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心功能状况评价。
1.3 观察指标
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后心功能状况及影响预后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分析本次实验结果,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检验值分别是率(%)和x2;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检验值分别是(±s)和t值;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2 结 果
2.1 分析临床特征
发病时持续疼痛12例,占比46.15%;诊断:前壁梗死与下壁梗死分别有20例和6例;延时诊断和及时诊断分别有7例和19例;延时诊断时间分布3h-36h,平均(17.52±4.16)h。患者发病期间,临床病症包括胸闷、呼吸困难等、就诊时,患者血压平均为(145±25)mmHg/(93±12)mmHg,心率平均是(110±12)次/min。
2.2 分析治疗后心功能状况
心功能分级:Ⅱ级和Ⅲ级分别有16例和8例,死亡2例。入院时LVEF平均是(33±4)%。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6±9)mm。
2.3 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经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包括住院死亡率、高血压病史、介入与休克治疗、下壁合并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和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肌梗死。经Logistic多因素法分析,预后危险因素包括休克、高血压病史、下壁合并后壁右室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肌梗死。如下表1。
表1 分析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合并心力衰竭,则会提高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病部位通常集中在前壁,本次实验中,前壁梗死与下壁梗死分别有20例和6例;其可能是因为前壁梗死严重影响了心脏功能。在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受到损伤,进而诱发心力衰竭。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因素有很多,本次实验中,包括休克、高血压病史、下壁合并后壁右室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及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肌梗死等,介入治疗有助于保护预后。所以,应根据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治疗,及早诊断并治疗,有助于预后改善,降低死亡率。
总而言之,根据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因素开展科学、合理的治疗,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