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视阀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20-06-12潘泽江张焰翔
潘泽江 张焰翔 张 皓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创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1]。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是创业的主力军,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必然选择[2]。然而现阶段,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偏弱,甚至呈现下降趋势。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只有2.9%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对比上一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3]。作为创业行为的重要衡量指标,创业意愿能够较好地反映创业行为[4]。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普通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上,忽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基于社会学习理论,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利用来自5所民族院校的320个调查样本,结合宏观数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进行考察,深入剖析影响创业意愿的显著因素,寻求有效提高创业活动的解决方案,为培育少数民族创新创业人才、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一定政策参考。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基础
Icek Ajzen[5]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最直接因素。个体创业意愿是其创业行为的重要判定指标,能够引导个体创业的行为态度,提升将来开展创业行为的可能性。一般而言,拥有较强创业意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来可能更愿意从事创业活动。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理论和交互决定理论,得到有关个体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测量维度。
(1)交互决定理论。交互决定理论认为,环境、个体与行为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遗传机制、环境刺激、社会预兆性线索等都是影响个体产生不同行为意愿的环境因素,不同环境下的个体会产生不同性格特征,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又可以反过来刺激和影响环境作出相应调整。按照客体因素,可将环境因素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政策因素等。根据交互决定理论,本研究认为个人背景、家庭、学校及政策等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6]。
(2)自我效能理论。由自我效能理论可知,个体的自我认识、判断、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某一事件的行为选择。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自身生活背景、情境条件及社会经验的不同,对创业行为的自我感知也有所差异,如风险承受、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等。一般而言,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创业意愿越强烈,创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根据自我效能理论,个体风险承受力、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等个体特质可能会影响创业意愿。
1.2 研究假设
传统社会分工决定了男性与女性的不同家庭角色,特别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男性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创业成功可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相对男性,女性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解放,传统少数民族女性在工作之余承担着养育子女、收拾家务的角色,创业自我效能及创业机会明显低于男性[7]。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社会矛盾突出,因而农村学生就业倾向于选择安稳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城市学生更容易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创业活动。创业教育是增加创业知识储备、激发创业兴趣、增强创业信心、提高创业热情的重要途径,接受过创业课程等相关培训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创业激情。综上分析,提出有关个人背景因素方面的研究假设:
H1:性别、创业教育、家庭所在地等个人背景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积极影响。
风险承担、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等个人特质是衡量创业意愿的重要维度。创业活动本身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愿意冒险、能够承担风险、乐意从事具有风险活动的个体有更强烈的创业意愿,风险承受能力越高,创业意愿越强;自信心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判断及行为选择,个体自信心越强,对自己能够创业成功的信念也越坚定,进而增加创业的可能性[8]。风俗习惯、种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生活背景差异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孤立化、边缘化现象,外向、开放、具有较强人际交往能力的个体更容易融入学校集体中,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从而更容易激发创业意愿,而敏感、内向、交往能力较弱的个体创业意愿相对低下。综上,提出有关个人特质因素方面的研究假设:
H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信心、风险承担、人际交往能力越强,创业意愿越高。
创业活动极具挑战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家人的帮助与理解。父母越支持,大学生的创业信念越坚定,创业意愿也会越强烈。父母对创业没有想法或反对创业,则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也会相应减弱;如果父母、亲朋好友原本就有创办过企业,会激发个体创业意愿,从而提升创业可能性;家庭思想观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较大影响,家庭思想观念越传统,个体越不容易产生创业想法。综上分析,提出有关家庭因素方面的研究假设:
H3:家庭支持、亲朋创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积极影响。
H4:家庭的思想观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消极影响。
学校是萌生新思想、新想法的智慧源地,最有利于学生打开创业眼见、提升创业胆识、产生创业想法。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广泛的人脉关系,学校是其获取信息与资金的主要渠道,学校积极宣传创业政策,及时发布创业动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固有观念,影响学生创业兴趣,进而产生创业意愿,增加创业活动发生的可能性[9];学校便利的创业基础设施更加容易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兴趣,从而提升创业意愿。因此,提出有关学校因素方面的研究假设:
H5:学校的基础设施、创业氛围显著正向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
大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及阅历有限,创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政府的政策扶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教育水平落后,综合素质较差,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有利于提升其创业自信心,激发创业热情,从而提升创业意愿;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具备创业条件,当地政府如果鼓励大学生创业,充分激发其创业兴趣,则会提升大学生毕业返乡创业的意愿。基于此,提出有关政策因素方面的研究假设:
H6:政府的创业政策及创业鼓励会显著正向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2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信效度检验
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9年6至8月开展的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选取中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及广西民族大学5所民族院校为样本学校,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各民族院校的调查对象数量依次为150、80、110、90和70,回收462份,剔除民族为“汉族”及其它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20份。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33,说明内部一致性较高,具有使用的教育价值。KMO值为0.885,p=0.000<0.05,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2.2 变量选择
本文的研究主体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目的是探讨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因而控制变量为民族(1定义为少数民族,0定义为汉族);被解释变量包含创业想法、创业打算、创业了解三个维度,将其合并成创业意愿一个变量,具体分为有创业意愿(定义为1)和没有创业意愿(定义为0);解释变量包含个人背景、个人特质、家庭、学校及政策5个维度13个方面,性别、家庭所在地、创业教育为0-1变量,其余10个变量从1~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变量解释
2.3 研究方法
为了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被解释变量只有有创业愿意和没有创业意愿两种选择,因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定义为y=1,没有则定义为y=0,其模型基本形式为:
(1)
(2)
式(1)表示少数民族大学生i有创业意愿的概率,式(2)表示没有创业意愿的概率。其中,α为常数项,n与βi分别为解释变量的个数和系数,反映解释变量影响创业意愿的方向及程度。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满意概率与不满意概率之比作对数变换,得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线性模式:
(3)
3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拟合度分析
表2为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关联强度的检验结果,Cox-Snell R2、Nagelkerke R2值分别为0.522、0.715,表明13个自变量与创业意愿效标变量间有较强的关联。
表3为回归模型的整体适配度检验结果,Hosmer-Lemeshow检验值为4.758,p=0.783>0.05,高于0.05的显著水平,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85.2%,表明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整体适配性较强,自变量能够较好地解释因变量。
表2 模型拟合度检验
表3 Hosmer和Lemeshow检验
3.2 创业意愿的基本情况分析
表4报告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基本情况,用“是否有过创业想法”、“将来是否打算创业”及“是否会了解创业的相关流程”三个指标共同衡量创业意愿。结果显示,有3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创业意愿,5.3%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从来没有创业的打算,9.4%的大学生完全没有创业想法,73.1%的大学生没有仔细了解过创业流程,只有6.6%的大学生表示以后一定会选择创业。综上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整体偏低。
表4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基本情况
3.3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经过逐个检验及多次迭代,得到表5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五类影响因素中均有部分变量显著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下面具体解释各变量的结果与意义。
3.3.1 个人背景因素
性别的显著度为0.007,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男性的创业意愿是女性的3.26倍,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女性家庭地位较低,思想较为传统,女性在工作之余要照顾家庭,本能地放弃实现自我价值的创业想法;男性的事业心更强,更愿意选择创业。创业教育能够正向影响创业意愿,标准系数为1.649,参加过创业教育培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是没有参加的5倍之多。通过创业教育,大学生可提升能力、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同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行为会间接影响个体行为选择,成功的创业者会鼓舞大学生创业热情,进而提升创业意愿。家庭所在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创业面临高风险的同时具有高收益,来自乡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想要通过创业改变生活现状。H1得到部分验证。
3.3.2 个人特质因素
个体的风险承担能力和自信心分别以0.016、0.003的显著度通过显著性检验,二者均对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创业活动具有较高的风险,乐意冒险、愿意承担风险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倾向于创业,同时,强烈的自信心会减少个体对于创业失败的恐惧感。人际交往能力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与假设相反,成功创业更需要创业者具备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特质。H2得到部分检验。
3.3.3 家庭因素
家庭支持与创业意愿显著相关,能够获得家人在物质、精神上支持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强。创业的高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性决定了创业者在实现创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除了自身具有较强的创业素质,还需要有家人的支持与帮助。亲朋创业正向影响创业意愿,显著度为0.148,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结合原始数据及访谈资料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是90后甚至00后,个性感较强,拒绝被定位,亲朋好友的行为对个体影响较小,特别是对于新疆、西藏籍的大学生来说,初、高中就离开家来内地读书,思想较为独立。综上,H3得到部分检验。
家庭思想观念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家庭思想观念越传统,学生的创业意愿越薄弱。思想观念能够指导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选择,封闭保守的家庭观念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安稳的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少数民族作为特殊群体,宗教信仰更是其意识形态的直接体现,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信奉封建、腐朽、腐蚀人灵魂的糟粕内容,难以区分宗教与科学,遏制了学生的创新发展。H4得到检验。
3.3.4 学校因素
学校的基础设施及创业氛围与学生的创业意愿正相关,前者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后者显著影响创业意愿。可能是因为,学校的创业基础设施规模不大或创业宣传力度太小,学生对其了解程度低,因而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也较小。创业氛围是学校文化氛围的一部分,是学校价值观念的整合与结晶,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较好的创业氛围会使学生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进而影响创业意愿。H5得到部分检验。
3.3.5 政策因素
创业政策能够正向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显著度为0.26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政府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扶持政策较少,且宣传力度小,无法激发其创业意愿。创业鼓励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愿,家乡政府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创业,实施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战略,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因而,H6得到部分检验。
表5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5%、1%统计水平上显著
3.4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①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整体偏低,近2/3的学生不愿意创业,学生对创业方面相关信息了解较少;②个人背景、个人特质、家庭背景、学校环境、政策制度等能够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体包括性别、创业教育、风险承担、自信心、人际交往、思想观念、创业氛围、创业鼓励等因素,个人创业特质越高、创业环境越好,创业意愿越强烈;③家庭所在地、亲朋创业、基础设施及创业政策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政府、高校在政策支持、宣传及落实情况上有待改进。
4 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政策建议
4.1 个人及家庭层面
首先,改变创业观念。父母对创业的态度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高低及择业方向选择[10],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氛围下,父母应改变传统观念,积极接受新生事物,努力适应市场化发展方向,认识到创业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子女追求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其次,培养创业素质。对大学生而言,应培养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了解创业流程,客观评价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更多创业知识和技能,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第三,注重情感交流。大学生应多与父母、亲朋好友沟通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要多向已经从事创业活动的亲人、朋友学习,吸取其社会经验,善于利用已有创业资源,合理把握创业动向,进而提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4.2 高校层面
4.2.1 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是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和传播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学生风险承担、自我信念、坚忍不拔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擦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优势,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教育培训,积极推进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软实力。
4.2.2 完善创业课程改革,落实创业资源保障
学校的创业环境及创业资源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意愿,民族院校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有针对性的开设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11]。创业基础课程的开设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深刻变革教育范式。其次,强化教师“理论+实践”教学能力。推进高校教师创业理论学习,提升创业教育能力建设,补齐教师创业实践短板。第三,发展校友网络[12]。充分利用校友网络中丰富的人脉资本、金融资本,结合不同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及国家政策,紧跟市场需求,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积极培育具有深厚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的少数民族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4.2.3 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增强文化认同引领
创业政策能够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有效提升创业意愿。民族院校是引领创新创业文化发展、推进国家创业政策落实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创业宣传,有针对性地介绍国家及各民族地区的创新创业政策[13],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文化认同。
4.3 政府层面
4.3.1 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营造创业舆论氛围
支持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是有效解决民族地区经济落后问题的有效手段。家庭思想观念能够显著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政府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少数民族人民,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改变传统观念,摒弃腐朽、不利于中国化发展的封建思想。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政府要大力宣传有利于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的内容,积极弘扬创业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用较高的道德标准与精神风貌引导全社会人民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14]。
4.3.2 强化创业政策激励,优化创业政策环境
(1)对于生源地政府来说,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15]。加大创业相关扶持力度,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创业,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的创业教育、宣传与引导。大学生创业面临高风险与高压力,家庭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对大学生而言,不仅是物质的帮助,更多的是观念的培养,政府可通过宗教协会、社区宣传、家庭走访、电视传媒等方式让更多家长了解创业政策。
(2)对于高校所在地政府来说,应对当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展开特殊政策扶持及产业引导,开通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绿色通道,积极帮扶民族文化类的创业活动,提供企业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平台,挖掘更多创业可能性,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的经济价值。加强人才培育,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情怀,培育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少数民族创业者。生源地政府应找准定位,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少数民族品牌的专属气质,缩短地区贫富差异,实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