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约翰·多恩爱情诗意象的内涵

2020-06-11郭建伟

戏剧之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多恩爱情诗死亡

郭建伟

【摘 要】约翰·多恩在其爱情诗中善于运用矛盾的意象来传达其矛盾的爱情思想。这些矛盾意象既反映了诗人的人生体验与心路历程,展现了诗人宗教信仰上的掙扎,又体现了其对永恒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以及对爱情能否永恒的怀疑。同时,表现了他对死亡的淡定、从容和蔑视,以及幻想通过重生摆脱叛教给其心灵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关键词】约翰·多恩;爱情诗;矛盾意象;死亡;重生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6-0198-02

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是17世纪英国著名玄学派诗人,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鼻祖。在他的诗歌中,爱情诗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广泛的影响,值得认真研究。多恩在进行爱情书写时表现出浓郁的矛盾性,构建了多重的矛盾意象,虽然这些矛盾意象使其诗歌充满了苦涩的味道,但也正是这种矛盾意象使其诗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解读诗歌意象对我们理解诗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意象是诗人呈现思想情感的具象媒介。简单来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因此,古今中外的诗人们都善于运用意象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约翰·多恩的爱情诗歌里充斥着大量的死亡意识和死亡意象。根据凯瑞的研究,在多恩的55首爱情诗中,有32首跟死亡有关。①这既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也与他叛教后对死亡的恐惧有关,更与他作为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的特殊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约翰·多恩一生经历了许多亲人的亡故。诗歌是生活的影子,这些经历必然会引起他对生命的思索,也必定会在其诗歌中体现出来。四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这是他第一次面对亲人的死亡。一年后,多恩的姐姐夭亡了,几年之后,他的两个妹妹也相继离世。1588年,其继父去世。1593年,其兄长在监狱中死于瘟疫。约翰·多恩和妻子共生育了12个子女,包括两个死婴。子女中有三个夭折,还有一个死亡时也只有19岁。约翰·多恩的妻子和母亲,都先他而去。亲人亡故的痛苦对约翰·多恩的爱情诗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早安》中约翰·多恩说:“如果我们俩的爱浑然一体,或者,我和你爱得如此相似,谁也不松懈,那么谁都不会死。” ②这里用“谁都不会死”来表达爱的坚贞,爱的永恒,是诗人对永恒的纯真爱情的美好期望。

在《追认圣徒》中,约翰·多恩把爱情比作“飞蛾”“蜡烛”和“不死鸟”,宁愿自我消耗、自我焚毁而亡以获得重生,获得不死的永恒的爱情。“不死鸟”的意象,虽是一种死亡意象,但读来没有丝毫消极因素,相反给人以重生的力量、神圣的力量。

在《遗产》一诗中,多恩在开头写道:“我死亡就像与你离别一样频繁。”在这里,死亡是指心灵或者灵魂的死亡,即心如死灰。“频繁”一词说明诗人不止一次对爱情心如死灰,而今天仍然选择“寄出我的心”,表达出诗人对爱情的锲而不舍。这种对爱情的笃定、坚持,令人钦佩。同时,多恩把死亡这样重大严肃的话题比作离别,把它看成是一件很轻松、很平常的事情,以一种超然淡定的态度对待它。这种超然物外是诗人对待死亡的一种态度。人的一生离别有多次,那么,根据多恩的表述,死亡也必定有多次。然而,死亡之后怎么能够再次死亡?这是一个谬论或者悖论,其后暗含的实际上是一个“死亡-重生-再死亡-再重生”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与其在《追认圣徒》中的不死鸟意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我已死,但我派自己来,将身兼我自己的遗嘱执行人和遗产。”③“我”既然死了,怎么能够派自己来?怎么能够担当遗嘱执行人?而且还是自己遗嘱的执行人,这似乎是悖论。但是根据天主教教义:死亡是现世生命的结束,永恒生命的开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肉身已灭,灵魂仍在。在此体现出约翰·多恩的死亡观,即死亡是永生的开始,是生存的另一种状态。“我听见我说”,第一个“我”是“遗嘱执行人”,是肉体;第二个“我”是另一个自己,是旁白者,是“我”的灵魂,“我”的使者,这里可理解成灵魂告知肉体,立即给恋人捎信,说是“我”自己“杀了我”。这里透露出“我”是“自杀”,是主动“支配死亡,驾驭死亡”(陆钰明语),而不是“他杀”,这种“自杀”倾向,体现了“孤独”的多恩对尘世和叛教的恐惧。

“我吩咐我在我逝去后,寄出我的心;可是我呀,当撕开我,在心所在之处搜寻时,却什么也找不着。”④要寄出“我”的心却什么也找不着,作为生前一向诚实的“我”,却在最后的遗嘱中欺骗了恋人,这种灵魂的欺骗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在此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在其眼中,忠贞的爱情是不应该有欺骗的。“这又一次杀了我”表明:为了忠贞的爱情,诗人又一次选择了自杀,为了忠贞的爱情,诗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诗的第三节表明:“我”的心“既不算坏,也不算好,它不完全属于任何人,极少人拥有一部分。”⑤因为“我”的心绝大部分被你占据,也似乎受过艺术的熏陶。“我”意欲把“我”的这颗真心呈现给你,可是,“没人能保有它,接受它。因为那是你的心。”这里为什么说“那是你的心”?因为你占据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心里装的全是你,“我”的心只属于你一个人,为此“我”的心也就是你的心。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没人能保有它,接受它”,意指“我”对你的一片真心,你不接受,也没人接受。

其实这是一首求爱诗,一种爱的宣言。其大意为:“我”虽已死,但“我”并不甘心,“我”要剖开“我”的内心,向你做最后的表白,可是你最后还是没有接受。这就是“我”爱的遗产——对你的爱忠贞不二,至死不渝!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忠贞爱情的美好向往,以及为了爱情宁愿牺牲自己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可是现在我已饮干你又甜又咸的泪水;/虽然你还要挥洒,但我将告辞;/我的影像消失了,我可能会被/那法术伤害的恐惧也就消失。”(《图像蛊术》)⑥

诗人对“那法术伤害”是恐惧的,即对死亡充满了恐惧。恐惧的消失,只是因为“我另一幅画像……存留在你自己心里,所以会免于一切毒手。”虽然“我”即将死亡,但是“我”永驻“你”心,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由此可见,这些死亡意象的大量出现不仅体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而且还生动再现了诗人对死亡的深邃思考,对人生的深刻体验。这些充满死亡气息的意象能够艺术性地暗示和引导读者,走进诗人笔下所展示的艺术世界。诗人对于死亡,采用了具有诗意的沉思方式与哲理性表达途径,以意象的表现方式向读者呈现出其“努力艺术性地克服死亡和想象性超越死亡,乃至在意志的实践行动方面弃生赴死,以死的冲动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达到最本真的存在。”⑦

多恩笔下的死亡意象是其生命智慧与诗意情怀的审美表达,也是其对人生终极问题不断追问与探索的艺术呈现。在死亡与重生意象上,表现了他对死亡的淡定、从容和蔑视,为了爱情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典型的殉情、殉教心理。同时,在他的爱情诗歌里,他把重生看成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幻想通过重生获得心灵的慰藉,摆脱叛教给其心灵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参考文献:

①John Carey.John Donne: Life, Mind and Art[M].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90,187.

②约翰·但恩.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但恩诗集[M].傅浩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23.

③④⑤约翰·但恩.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但恩诗集[M].傅浩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45.

⑥约翰·但恩.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但恩诗集[M].傅浩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86.

⑦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

猜你喜欢

多恩爱情诗死亡
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研究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爱情诗页
论约翰·多恩的婚姻观
风暴天使
多恩的疑虑与彷徨——组诗《神学冥想》简析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爱情诗页
爱情诗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