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研究

2021-03-07郭建伟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多恩邓恩爱情诗

郭建伟

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前,以零星翻译和介绍为主,研究不足;1949年至1979年30年,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几近停滞;1980年至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是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译介的一个高潮期,他的很多作品被收录在相关教材中。20世纪90年代是多恩作品在中国研究的发轫期,很多开风气之先的译本和研究成果出现。21世纪是多恩作品在中国研究的狂热期,大量有关多恩作品的研究论文和著作涌现,使得多恩研究更加深入。

一、1949年之前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寥寥无几

这一阶段对约翰·多恩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呈现出零星、分散的特点。关于玄学派和诗人约翰·多恩的研究,多数体现在文学史中,并且基本上只是略微提及,并未详细展开并进行系统论述,其观点多是国外研究成果的简单复述和陈列,国内学者基本没有自己的观点提出。如欧阳兰的《英国文学史》(1927年)、林惠元翻译的《英国文学史》(1930年)、张越瑞的《英美文学概观》(1934年)、金东雷的《英国文学史纲》(1937年)和柳无忌等的《英国文学史》(1947年)等。

二、1949年—1979年间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基本停滞

在这一阶段,国内学者如杨周翰、裘小龙、飞白、樊心民、孙梁、汪剑钊、李雾野等对多恩部分诗歌进行了译介,但是所关注的诗歌较为集中,数量上也不多,也没有学术上的研究展开。郑敏的硕士论文《论多恩的爱情诗》应该是国内第一篇关于多恩爱情诗的学位论文,尽管它在国外发表,也算是这一阶段多恩研究少有的亮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新诗人,尤其是九叶派诗人在研究了多恩作品后[1],在自己的创作中开始模仿多恩的风格。游友基说“九叶诗派坚持‘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其诗具有鲜明、突出的‘玄学’特征”。

此阶段多恩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基本停滞的原因有二:一是1956年1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审订的《英国文学史教学大纲(草案)》中对约翰·多恩并未涉及。这从一个层面上影响了学人对约翰·多恩的研究;二是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制约和影响。

三、1980年—2019年间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研究深度开掘

国内对多恩研究氛围的形成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在80年代,学者刘炳善、陈嘉、王佐良、卞之琳、孙梁、吴伟仁、何功杰、何其莘等编著的外国文学史或作品选集中翻译介绍了多恩的多首爱情诗,并进行了评注。在这些著作中,除了陈嘉之外都对多恩持肯定的态度。刘炳善称“多恩的诗标志着其与当时所流行的诗歌倾向的明显决裂,对他同时代的诗人有着极大的影响”[2]。

1984年,裘小龙在《论多恩和他的爱情诗》中首次向国内介绍了欧美多恩研究动态,并对其爱情诗进行了评述。他指出:“多恩的爱情诗是文艺复兴后期一种独特的产物。”其论文被学界称之为国内约翰·多恩研究的开山之作[3]。

1991年,衡孝军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试论玄学派诗歌在英国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一文,其中指出了当时我国学界对约翰·多恩研究的忽略这一事实。

1995年,傅浩发表文章对多恩的艳情诗(即爱情诗)和神学诗进行比较研究。杨周翰的《十七世纪英国文学》(1996年)一书,第一次把多恩的布道文作为文学来研究,可谓独辟蹊径,开拓了国内多恩研究的新视野[4]。

从整体上回顾中国学者对多恩的研究,20世纪算是中国多恩研究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多恩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玄学派和多恩诗歌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如衡孝军的《试论玄学派诗歌在英国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一文探讨了以多恩为首的玄学派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中地位的变迁和重要性[5]。第二,对多恩诗歌作品个案的深入阐释和解读。比如胡家峦的论文《一个新世界的发现——读约翰·多恩的〈早安〉》(1993年)和《第三种类型的“亚当”,读约翰·多恩〈病中赞上帝〉》(1994年),都是对多恩具体诗歌作品深入解析的范例。第三,将多恩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进行对比研究:国内开创这种研究先河的是张旭春,其代表性成果是在90年代所发表的4篇多恩比较研究的系列论文。如在《曲喻张力结构——比较研究李商隐和约翰·多恩诗歌风格的契机之一》一文中,他将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和多恩诗歌从修辞视角进行了比较研究,某种程度上为后来国内的多恩诗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模式[6]。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阶段多恩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也没有相关专著或者博士论文出现,然而国内学界对多恩作品的研究却在逐步走向深入。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对于多恩的接受和研究开始风生水起,并达到高潮。国内多恩研究出现了系统化的趋势,涌现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如沈杨所说“展现了新的研究维度和跨学科的视野”。首先,多恩研究的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显著增多。国内出版的第一部多恩研究专著是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正栓的《陌生化:约翰·邓恩的诗歌艺术》(英文版)。除此之外,还有晏奎的《诗人多恩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胡家峦的《历史的星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与西方宇宙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晏奎的《生命的礼赞:多恩“灵魂三部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陆钰明的《多恩爱情诗研究》(学林出版社,2010年)、李正栓的《邓恩诗歌思想与艺术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熊毅的《多恩及其诗歌的现代性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李正栓的《邓恩诗歌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单畅的《约翰·邓恩诗歌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吴笛的《英国玄学派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和晏奎的《多恩灵魂三部曲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等11部。据笔者统计,截至2021年6月,国内共有5篇研究约翰·多恩的博士论文,其作者分别为王改娣、陆钰明、熊毅、沈扬和汪小英。这些论文不仅角度新颖,而且能够密切结合文本,详细阐述多恩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性,推动了国内多恩诗歌研究的进程[7]。其次,多恩与中国古代诗人的比较研究更为广泛。如王改娣的《诗人不幸诗之幸:约翰·邓恩与王维比较研究》(2003年)、《同是赠别诗,风采各不同——从文体角度看邓恩〈告别辞:请勿悲伤〉和秦嘉〈留郡赠妇诗〉(其一)》(2003年)、孙谨的《李商隐与约翰·邓恩可比性研究初探》(2003年)、李小均的《走向经典的必由之路——以陶潜与多恩为例》(2004年)、孟志明的《多恩与杜甫的离别诗比较》(2004年)、欧荣的《约翰·多恩的〈别离辞:莫伤悲〉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对比》(2005年)、任贺贺的《约翰·邓恩与李贺爱情诗的比较赏析》(2016年)等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将多恩与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秦嘉、杜甫、柳永和李贺等进行跨文化比较。同时,也出现了与现代诗人的比较论文,如艾平的《九叶派诗人与约翰·邓恩可比性探索——从贬抑到重生的历程》(2012年)。再次,中国的多恩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意识。一些中国学者逐渐注意到多恩诗歌中的科学特质,并进行文化阐释。如吴笛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玄学诗歌的生成》(2011年)一文以多元的视角和跨学科的视野探讨了玄学派诗风和17世纪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之间的关系。最后,中国的多恩研究呈现出系统化、宏观化的特点。有不少中国学者开始从宏观上对约翰·多恩在国内外的研究进行宏观透视和梳理。如林元富的《迟到的怪才诗人——中国的约翰·多恩研究概述》(2004年),陆钰明的《约翰·多恩:从西方到中国》(2007年),李正栓、刘露溪的《现当代国外邓恩研究述评》(2008年)和《21世纪初中国的约翰·邓恩研究》(2008年),晏奎的《品评、颂扬与反思:17 世纪的多恩研究》(2014年)和《从多恩派到玄学派:18 世纪的多恩研究》(2019年)等。

通过梳理发现,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首先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多元化特点,另外一个特点是,虽然多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不足,但是其影响却极为深远,尤其是对中国现代诗人的影响,如对九叶派诗人的影响等。中国真正的多恩研究可以说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快速发展,21世纪达到高潮。然而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还缺少国外关于约翰·多恩研究成果的介绍和翻译,也没有出现多恩传记的译本,同时关于多恩作品的翻译也不全面,译本太少,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约翰·多恩在中国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多恩邓恩爱情诗
澳小伙入境美国被关30小时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爱情诗页
风暴天使
苦难真金
多恩的疑虑与彷徨——组诗《神学冥想》简析
爱情诗页
乌拉多恩:一辈子做音乐不后悔
爱情诗页
白宫媒体主管争议声中离职